说起唐朝,留给后人的印象是繁荣,所以我们喜欢称唐朝为“盛唐”。唐朝的繁荣与商贸关系很大,世界各地的商人,包括中西亚的波斯、大食和东南亚的占城等国的商人纷纷沿着水陆丝绸之路来到大唐,从事各种商贸活动。大唐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持欢迎态度,近日热播的纪录片《中国》讲述粟特商人米福在大唐经商的情况,也说明这点。

唐朝贞观税收有3000万吗(全世界商人来大唐经商)(1)

纪录片《中国》中的大唐商路

  在陆路上,中西亚的大食、波斯、回纥人、昭武九姓等胡人纷纷沿着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来到长安,再前往洛阳、成都、扬州等大城市,从事商业活动。在海路上,东南亚、南亚的商人也会通过印度洋,穿越中国南海,在广州、泉州等港口登陆,然后再北上。大唐的商贸如此繁荣,朝廷似乎只需要收取商税,就能给大唐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养活整个大唐。让人好奇的是,大唐是怎么收取商税的呢?

  我国古代是个农业社会,赋税一般是以农税为主,政府很少会征商税,唐朝也不例外。唐朝初期的赋税政策以租庸调制度为主,即均田制。朝廷会进行人口统计,并据此为男丁分配土地,一般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即死去需归还的田地),朝廷根据授田记录向农民征收租庸调税,可见,朝廷征税的前提是先把田给分好。

唐朝贞观税收有3000万吗(全世界商人来大唐经商)(2)

纪录片《中国》中的大唐商路

  农民如果把自己的田出租或出售,自己却去经商,朝廷仍会按授田记录来征税。所以,经商并不会使自己的赋税降低。除此以后,朝廷虽然不会对商人直接征税,但商人从事交易时,仍会需缴纳一定的费用。经商需向朝廷缴纳的费用主要分两种:

  1.关市税。关市之税自古以来就有,主要是商人入关或入市的时候需要缴纳的费用。唐朝时,朝廷规定所有商贸都必须在规定的场所进行,称为集市,例如长安的东市和西市。商人需要交纳费用才能进入集市,在集市之外的场所是不允许私下交易的,这就是所谓的市税。至于关税,则是沿路设置关卡,对来往的商人进行收税,例如胡商来长安,沿途都会经过多个关卡,朝廷会规定一些关卡开征关税。事实上,沿途上的其他西域国家也会设置关卡收税。

唐朝贞观税收有3000万吗(全世界商人来大唐经商)(3)

纪录片《中国》中大唐人

  2.外商税。朝廷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胡商征收一定的税。

  所以,在唐朝初期,商人的赋税相对来讲是比较轻的。商人只需要交纳关市税,没有其他负担,一些商人甚至还为逃避关市税而私下交易。胡商来大唐从事商贸,虽路途遥远,但所贩卖的是奢侈品,都是暴利商品。胡商就算缴纳外商税,也能获利颇丰,这也是胡商频繁往来大唐的主要原因。

  唐朝的税收仍是以农税为主,在税收政策中也没有征其他商税,所以商税在税收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不足以养活整个朝廷。我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的说法,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在唐朝时也不例外。贵族和朝廷高官都会认为经商是贱业,但他们却会以各种方式暗中经商,利用低商税的政策,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

唐朝贞观税收有3000万吗(全世界商人来大唐经商)(4)

纪录片《中国》中的粟特商人

  不过,唐朝的商税征收方式在中期时就发生了变化,其转折点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地节度使纷纷响应反叛,整个大唐陷入混乱,其税收政策也无法执行。虽然叛乱被平定,但遗留下来的问题非常多,例如大量农民丧失土地,土地资源集中在贵族手中,贵族又利用权势得到免征或减征,原来以租庸调制度为主的税收政策被破坏。朝廷必须启用新的税收政策,来增加财政收入。

  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李适在宰相杨炎建议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两税法”。两税法是根据百姓所占有的财产资源,分配一定数目的纳税额度,分夏秋两季以实物纳税。同时,两税法实施时朝廷取消了很多杂捐、杂税,减轻百姓的负担。财产越多的人,纳税越多,此举显然会侵犯众多贵族的利益。所以,两税法仅实施约三十年就被废除,但两税法改变以往以人丁纳税的方式,实施以核算财产为主的纳税方式,是我国历史上税制的一次重要改革,为宋代以后税收政策提供了基础。

唐朝贞观税收有3000万吗(全世界商人来大唐经商)(5)

纪录片《中国》中的粟特商人

  在两税法实施的过程中,朝廷首次开征商税,主要分为两大块:

  1.专卖税或课税。专卖税是指朝廷把一些涉及民生或朝廷的重要商品由商人经营,并收取专卖税;课税是指朝廷把这些涉及民生或朝廷的重要商品交由多个商人经营,并按照销售额等多种方式收税。这类商品一般包括茶叶、酒、粮食等关乎民生的商品;到了唐朝中后期,迫于财政压力,朝廷提高了专卖税或课税的税额,使商品价格高涨,加大了百姓的生活压力。

  2.直接征收商税。两税法明确规定:没有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到了唐朝后期,朝廷横征暴敛,曾将商税增加到十分之一。

《旧唐书》: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

唐朝贞观税收有3000万吗(全世界商人来大唐经商)(6)

纪录片《中国》中的粟特商人

  朝廷在增加了这两种商税的同时,继续沿用了以往的关市税和外商税。不过,关市税的相关政策虽然仍在实行,但外商税已经名存实亡。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在世界各地的威望大为下降,并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就被沿途国家掌控,中西亚地区到大唐的商路被堵,来大唐经商的人大为减少,外商税已经不会给大唐带来多大的财政收入。

  两税法的实施是当时唐朝朝廷急需改善国家财政状况的结果。安史之乱后,朝廷此前实施的均田制被破坏,没有人口统计作为依据,旧的税法也没办法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进行财政改革,实施了两税法。据记载,唐朝开元盛世期间朝廷年财政收入折价约1000万贯,到了元和年间,实施两税法有20多年,其财政收入接近3000万贯,是安史之乱前的3倍以上。从表面上看,两税法似乎效果显著,但实际上安史之乱后,大唐社会凋敝,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厉害,其购买力仅约为安史之乱前的五分之一,百姓也更加困苦。

唐朝贞观税收有3000万吗(全世界商人来大唐经商)(7)

纪录片《中国》中的粟特商人

  商贸活动的急剧减少,使得朝廷虽提高征收商税的额度,但不会改善其财政状况,大唐也不再繁荣。都说安史之乱是大唐由强转弱的标志,从唐朝的商税演变上也能看出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