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东方 林勐男

如果镜头会说话,那布鲁斯·康诺利的镜头一定最会讲故事。带着一台相机,这位资深的英国摄影师走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

布鲁斯1987年来到北京,从那时的“老北京”到如今飞速发展的“新北京”,从充满烟火气的胡同到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中心商务区,他的镜头生动地讲述着北京过去几十年的历史。

老镜头下的北京(新老)(1)

布鲁斯·康诺利。本人供图

镜头里的“老北京”:永不褪色的胡同记忆与胡同新生

叮叮当当的自行车铃声、走街串巷的叫卖声、街边市场、友好的邻里氛围……这是布鲁斯记忆中的“老北京”,也是散落着市井人情味儿的胡同。

青砖灰瓦被白雪覆盖,冬日里的胡同一改往日热闹的烟火气,一副宁静祥和的景象,这是布鲁斯心中最美的胡同记忆。

多年前,布鲁斯曾住在南锣鼓巷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在他看来,胡同是“老北京”生活的缩影。他拍摄了无数张关于胡同的照片,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四合院里嬉闹的孩童、隐藏其中的小酒馆等都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从胡同布局到胡同民居设计,再到砖瓦颜色、胡同历史,这位摄影师所了解的胡同知识丝毫不比本地人少。

“我非常喜欢胡同,它们代表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北京和中国,”提起胡同,布鲁斯难掩喜爱之情。

多年后,当北京发展跑出加速度、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时,这些胡同却质朴如初,并焕发出新的生机,这让布鲁斯感到十分欣慰。在他看来,以胡同为代表的“老北京”和现代北京相得益彰。

“谢天谢地,这些胡同被保护得很好,”布鲁斯欣慰地说,“它们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如今,这些充满年代感的胡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这是布鲁斯观察到的胡同最大的变化。当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和那些“老北京”们在胡同里相遇,就变成了布鲁斯眼中最不可思议的风景。

老镜头下的北京(新老)(2)

“以前年轻人不喜欢逛胡同,他们觉得胡同很旧,不能代表现代中国。”布鲁斯说,“但今天的胡同已经成了现代中国的一部分,这里有非常棒的咖啡厅、餐馆、酒吧等年轻人想去的地方。”

这些胡同成了年轻人探寻北京历史和享受慢时光的好去处,胡同仿佛冲破了高楼大厦的包围,获得了新生。

随之而来的,还有胡同居民日益改善的居住环境和越来越常见的蓝天。布鲁斯欣喜地记录下这些变化,并将它们发布在海外的平台上。

“我定期给这些地方拍照,然后把照片发在国际媒体平台上,告诉人们北京在做什么,北京是如何改善这些地方的,我觉得非常棒。”布鲁斯说。

时光流转,胡同在变,它们古老的躯体不断迸发出年轻的活力;胡同也没有变,青砖灰瓦和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依旧,而布鲁斯对胡同诉不尽的热爱和留恋也未曾改变。

镜头里的“新北京”:欣欣向荣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布鲁斯边说边按下快门。置身北京繁华的中心商务区,仿佛打开了时空隧道,从过去瞬间穿越到了未来。

布鲁斯怎么也没想到,短短数十年间,曾经不起眼的城市街景竟一跃成为现代北京的标志。这里高楼林立,像赛博朋克的世界,充满未来感和科技感。他的照片保留了许多北京地标性建筑初建时的样子,为今天的年轻人了解现代北京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布鲁斯眼中的现代北京却远不止这些。作为火车迷的他,也被中国快速发展的交通出行方式所震撼。

35年前,布鲁斯乘火车一路辗转来到北京,在他的印象里,北京最多的就是飞鸽牌自行车。“北京是自行车之都。”他这么说。

老镜头下的北京(新老)(3)

不过他发现,几十年后的今天,北京地铁已经从原来的两条线路发展到今天的二十多条,喜欢乘公共交通出行的布鲁斯坐着地铁几乎就可以到达北京的任何地方。

中国高铁的发展也让布鲁斯感到不可思议,从普通铁路到高速铁路,从绿皮车到和谐号和复兴号,中国高铁领跑世界。坐着高铁看中国成为现实。北京的火车站也从一个发展到今天的多个,今年75岁的布鲁斯已经乘坐高铁重访了重庆、天津等多个城市。

在布鲁斯看来,现代的北京已跻身国际化大都市之列。中国人陆续走出国门了解世界,外国人走进来了解中国,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相遇,成为朋友。

亲眼见证现代北京发展的布鲁斯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我们有很多聪明人,很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说。

几十年来,布鲁斯坚持把镜头里的中国讲给世界听。他为中国媒体供图,也通过外国媒体把中国的样子展现给世界。

个别外国网友质疑他的照片美化中国,对此他一笑了之。“我根本不在乎这些,我拍的照片都是发自内心的。”布鲁斯说,“我在展示北京的很多面,有些地方就是很美,就是变得越来越好了,我非常确定。”

“老北京”和“新北京”在布鲁斯的镜头里交汇,这些照片跨越时间,它们不仅仅是对北京发展的记录,更是布鲁斯的人生故事。

“我希望能在北京开办展览,把过去35年的北京、把它的发展历程展现出来,”布鲁斯说。(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