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区为浙江省宁波市原下辖行政区,时为宁波市政府所在地,1951年11月7日设立,1956年1月16日废,1978年复置市辖区一级政权建制,2016年9月撤销,原江东区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宁波市鄞州区管辖。[1]

江东区总面积37.66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下设82个社区,是宁波市重点建设的城市中心区和重点金融商业区,东临东方大港北仑港,西靠文化起源地海曙,北濒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接市高教园区。

沪杭甬高速公路和沿海大通道在区内交汇,是中心城区通往北仑港、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的主要通道是联结宁波空港和海港的枢纽。

江东,历史上区划归属多变,早先属“鄞”。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居住和活动。[3]

原始社会末期、夏朝初期,“鄞”已成为确定的地名。夏、商时代属于“东夷”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期属楚国。[3]

秦始王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建郡县制,全国设36郡,以吴越地置会稽郡。秦二十五年(前222年),在今宁波、舟山区域,始建鄞县、鄮县、句(读gou)章三县,属会稽郡管辖。此后,历经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均为三县并置,隶属会稽郡。其中,鄮县辖地为今鄞州区东境,包括今江东区及北仑地区。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鄞县、鄮县和余姚县三县并入句章县,县治设在小溪(今鄞州区鄞江镇),属吴州管辖。[3]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是哪个区县(浙江宁波江东区)(1)

东部新城图集(4)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建为前鄞州,设州治于三江口(现宁波老城区)。武德八年(625年),又改称鄮县,隶属越州,州治复置小溪。唐朝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设明州,州辖鄮县一分为四,即建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鄮县四个县,州治和县治同设在小溪。此时江东隶属鄮县万龄乡。至唐长庆元年(821年),州治迁至鄮县所在地的三江口,并建子城,为其后一千多年来的宁波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鄮县改为鄞县,属明州望海郡。[3]

宋时,明州升为庆元府,元时改为庆元路,明朝为明州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明州府为宁波府,辖鄞县、慈溪、象山、定海、奉化五县。宋时,以中塘河为界,鄞县万龄乡一分为二,北面称万龄老界乡(管辖今江东区东北部),南面称万龄手界乡(管辖今江东区东南部)。[3]

元、明朝时,江东为县东赤城里甬东隅,隶属万龄老界乡。

民国(1927年至1930年),划鄞县城厢及近郊六、七里地建立宁波市,分置五个区,其中江东为第四区,区公所设在后塘街太保庙,辖15里(村)。1931年撤市复入鄞县,江东为鄞县第四区,面积7.5平方公里,辖10镇,总人口43600多人。1935年,改名江东镇,办公地址太保庙,一直延续到解放。

2016年9月,江东区撤销,原江东区管辖的行政区域划归宁波市鄞州区管辖。

彩虹坊又叫彩虹牌坊,座落在今彩虹北路129号,这一带原来是一条河,七十年代末因为城市发展填改为路,这条河上原来有座桥叫彩虹桥,旁边有轩辕庙,因为传说轩辕皇帝的妻子是发明织造人类各色衣服的。所以这座桥便命名为彩虹桥。[6]

钱肃乐故居位于宁波市江东外潜龙街31号,座北朝南,东与鄞县公安局相连,背靠居民区,西邻江东区人民政府。钱肃乐故居是民族英雄钱肃乐幼时及青少年时代的宅居。[7]

七塔禅寺位于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路,东邻彩虹北路,西毗箕漕街,对面为彩虹大厦,北至雷公巷。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8]

宁波市总工会旧址。宁波市大革命时期总工会旧址位于宁波市江东区演武街2号,灵桥东南侧。近现代木结构建筑,保存较完整。这是中式楼房,迎面是正房为三层楼房,左右有二层厢房连接正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