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决(苏轼为什么不喜欢王安石)(1)

苏轼

公元1071年,也就是苏轼35岁这一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失利,被迫到杭州任通判,相当于如今的副市长级别,远离了核心权利圈。

3年后夏季的一天,下了点雨,苏轼应好友相约一同游西湖。到了中午,朋友设宴款待苏轼,酒过三巡后,朋友喊来舞女前来助兴。

随着悠扬的伴奏响起,几位年轻貌美的舞姬翩翩起舞。苏轼的眼神也被其中一位美女吸引,这位正是后来成为苏轼的红颜知己和侍妾—王朝云。

待王朝云过来斟酒之时,苏轼望着窗外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决(苏轼为什么不喜欢王安石)(2)

王朝云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这首诗后来也成为赞美西湖美景的千古绝唱,但其实也像是一首求爱诗,酒不醉人人自醉。

苏轼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决(苏轼为什么不喜欢王安石)(3)

雨中的西湖

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被排除核心权利圈的苏轼,身处逆境之中,写出来的是看不到一点痛苦、郁闷、消沉的情绪,真可谓乐观旷达。

人民日报也曾评价苏轼“放下别人的错,就是解脱自己的心”,说明的就是他的豁达的精神。

但苏轼也不是对所有的事都能旷达不羁,对一个人就一直耿耿于怀,那就是王安石。那为何一向豁达的苏轼会对王安石耿耿于怀呢?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政见不合?真的只是​意识形态不合?

其实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人生交集中看出端倪。

01

父辈恩怨

这一切得从苏轼的父亲—苏洵说起。

苏轼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决(苏轼为什么不喜欢王安石)(4)

苏洵

年少时苏洵一直是终日嬉游。27岁之后,苏洵才开始发奋读书,期间,也多次考取了进士,但均名落孙山了。于是苏洵带着苏轼、苏辙开始游学各地,结交有学问的师友,寻求仕途的机会。大约在46岁时,苏洵结识了在成都任职的官员张方平。

张方平比苏洵大两岁,年龄相近,观点也相近,两人一见如故,经常一起吐槽时局,因此相见恨晚,互为知己。

张方平时常在苏洵面前点评天下人物,由于张方平和王安石互相都不待见,王安石成了他时常吐槽的人物,比如王安石顽固不化、我行不素等

对王安石的恶感,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被灌输给了苏家三父子

苏洵在来到东京后,创作的一篇散文—《辨奸论》,文中对王安石充满了赤裸裸的敌意。

1066年,苏洵病逝于京师。王安石拒不参加苏洵的葬礼,甚至后来在替苏洵写传记的时候,对他进行了一番讽刺。

闹到如此不可开交的恩怨势必影响到了苏轼和苏辙兄弟俩。

“三观不同,难为友;志趣不合,难成朋”。于是,王安石和苏轼虽然没有见面,但已经志趣不合了。

02

为了反对而反对

宋朝的丁忧制度要求有官员父母去世后,该官员必须辞去官职回家守孝,一般孝期为三年,除非国家特令外。

苏洵病逝后,苏轼回乡守孝。3年后,整个北宋政坛发生了巨变,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大幕。面对变法之初的巨大阻力和压力,王安石在朝野之中急需年轻官员来推行和实施新法,苏辙也被吸纳进变法的核心部门—三司条例司,但苏轼殿中丞、判官告院,实际上这是个闲职。苏轼面对王安石的当政,极度的难受。

终于苏轼找到了对王安石变法放出了第一炮。

苏轼与王安石的巅峰对决(苏轼为什么不喜欢王安石)(5)

王安石

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制度,着手逐步完善各级学校制度,不但将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单位,还将其作为选拔人才的地方,太学期间的高分考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苏轼上书《议学校贡举状》,得到了神宗皇帝的召见。于是,苏轼更加按捺不住,相继《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甚至对王安石个人发起了人身攻击,直呼其人品、道德有问题,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回避了变法的益处,仿佛是纯粹是为了意识形态差异而发起的无理攻击

03

意料之外的救援

苏轼44岁这一年,任湖州知州,由于在湖州任上干得挺开心的,就给皇帝发去了一封感谢信。然而正是这一封感谢信,给苏轼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横祸。新党针对这封信弹劾苏轼有大不敬,想将他置于死地,所以苏轼被抓进牢狱,甚至被整得痛苦不堪。

“僎径入州廨,具靴袍,秉笏立庭下,二台卒夹侍,白衣青巾,顾盼狰狞,人心汹汹不可测。轼恐,不敢出,乃谋之无颇。”

这就是举国震动的“乌台诗案”。然而,苏轼并非孤立无援,不少人都出面营救苏轼,这其中有一位让人出乎意料,那就是曾经作为苏轼政敌并且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竟然力保,上书神宗皇帝,说:“哪里有在圣明的世道,还杀有才人的道理呢?”。因而苏轼得以免除死刑,以被贬至黄州而结束这段横祸。

事后苏轼也进行了反省,思想也有所转变,也许这个时候也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04

迟到的相识

神宗驾崩后,旧党重回中央,新党纷纷被罢官。

1086年,王安石去世。苏轼负责为王安石起草追赠太傅的诰命,此时身为旧党的一员大吏,没有批评讽刺王安石,而是公正地评价了王安石,甚至对王安石推崇备至。

在后续的从政生涯中,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慢慢地由中立一度转变成支持,因而他也被视为旧党中的异类,也直接影响了他后续的政治生涯。

05

志趣相合

首先在从政的追求上,在苏轼刚入官场时,他的献策与王安石的改革纲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想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完全可以成为知己。

其次在文人的风骨上,王安石为人正直,做官也清正廉洁,不为自己谋私利,苏轼本人也是这么努力要求自己的,这也是苏轼后来钦佩王安石的原因。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历经了十年的风雨,和你一起做邻居,和你一起归隐已经觉得太晚了。

这也许是苏轼对王安石的一种遗憾心情,想进行弥补,而且还难以排解掉,留给苏轼的只有一份对王安石的耿耿于怀心情。

因为他们曾经完全可以成为志趣相合的好友,而现在已经没办法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