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苏东坡是北宋年间同时代人,苏东坡比王安石小16岁。王安石位极人臣,是大政治家;苏东坡亦曾为官,抱负远大。但是,他们的政见却完全不合,王安石当政时,苏东坡备受排挤。就是这样的两位人物,在南京相会了,我们能想象出该会出现什么样的场景呢?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1)

钟山远眺

政见相左 东坡遭贬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2)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他官至宰相、胸怀壮志,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忧虑万分。嘉祐三年(1058年),38岁的王安石任职江东提点刑狱,在任时,发现了诸多社会矛盾,便向仁宗皇帝赵祯呈上万言《言事书》,提出改革主张,但是,未被采纳。直到熙宁元年(1068年),20岁的赵顼登上帝位,即宋神宗。他早就听到王安石力主改革之事,自己也想有所作为,便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很快,就把他召入宫中,与之交谈,并神宗皇帝奉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札子,是古时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的一种公文)。他在这篇札子中列举北宋建国以来各项制度的弊端,阐述改革势在必行。神宗皇帝看了这篇札子,正合心意。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3)

宋神宗赵顼

第二年便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熙宁三年,便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主持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财政、经济法令,开始陆续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便大张其鼓地开始了,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新政”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4)

王安石像

苏东坡(1037~1101)这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其实苏东坡并不守旧,也要改革。只不过王安石认为“择术为先”,而苏东坡则认为“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进策》),强调择吏、任人;王安石认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一切从速,而苏东坡则认为“欲速则不达”。现在看来,两人都有道理,结合起来就完善了。但是,当时斗争却很激烈,王安石雷厉风行铺开新法,苏东坡几次向皇帝上书反对变法方案。王安石手下要抓苏东坡辫子,苏东坡见事不妙,赶快请求调离京城。可以说,在政治上,苏东坡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物。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5)

苏东坡像

安石遇挫 置宅江宁

历史上,所有改革在初行时都会受到抵制和冲击,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又得到曹太后、高太后的支持,加之改革派内部逐渐产生裂痕,神宗皇帝出现动摇,变法遭遇挫折,新法逐渐被废。这中间,核心人物王安石被两次罢相。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改任江宁知府。次年复相。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辞去相位,出判江宁府,实际上是退居。熙宁九年,王安石终于选择钟山置宅。因地处城东、钟山各七里,而名半山园。半山园遗址,在今中山门内海军指挥学院内。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6)

半山园

王安石有诗《示元度(营居半山园作)》详细记载了营居过程:“今年钟山南,随分作园囿。凿池搆吾庐,碧水寒可漱。沟西雇丁壮,担土为培塿。扶疏三百株,莳楝最高茂。不求鹓雏实,但取易成就。中空一丈地,斩木令结构。五楸东都来,斸以绕簷溜。老来厌世语,深卧塞门窦。赎鱼与之游,喂鸟见如旧。独当邀之子,商略终宇宙。更待春日长,黄鹂弄清昼。

元度,即蔡卞,字元度,熙宁三年进士,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写此诗示女婿,介绍了半山园经构筑后,宅居四周有水、土丘和树木,水中有游鱼,树上有飞鸟,邀约女婿来此共赏。

半山园原名白塘,旧以地卑积水为患。王安石卜居之后,乃凿渠决水以通城河。置宅亦很简陋,所居四无人,仅庇风雨,墙垣不设,望若旅舍。但在大文豪眼中,简陋就有了野趣,随意又有了诗趣。如此种种,有诗为证。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7)

半山园内王安石像

王安石居住半山园,有诗写其日常生活:“水际柴门一半开,小桥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无穷柳,隔屋吹香并是梅。”(《金陵即事三首之一》)陋宅有柴门,小径有青苔,涉水有小桥,水畔有绿柳,暗香是梅花。春季,则对坐终日,欣赏无声涧水,春柔花草,幽静青山:“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簷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钟山即事》)夏季,有荷风消暑,别有意趣:“刳木为舟数丈余,卧看风月映芙蕖。清香一阵浑无暑,时有惊桹跃出鱼。”(《北山》)秋季,则仰望碧空白云,俯视万壑千湍,凝听天籁之音:“秋云放雨静山林,万壑千湍共一音。欲记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半山即事》)冬季,有雪可赏,梅香诱人,亦为风景:“看取钟山如许雪,何须持寄岭头梅?”(《雪中游北山呈广州使君和叔同年》,和叔即陈绎,字和叔,开封人,广州知府)……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8)

王安石 行书《太湖恬亭》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9)

王安石 行书《楞严经旨要》

政治家也好,文学家也好,都必然是思想家。身居茅簷陋室,面对青山白云,王安石悟出了深邃的哲理,写下了《即事二首》:“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借问山中人,云今在何处?”“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大自然从来都是这样,来来往往,无从觅处。人生亦复如此,什么高官厚禄,什么平民穷居,一切还是随遇而安吧!

双雄相会 心灵沟通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10)

就在王安石闲居半山园的日子里,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被人陷害,遭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路过金陵(即今南京),留连多日,居然不避前嫌与王安石相会了。两位巨人如此相晤,尴尬么,难堪么?巨人的胸怀不是这样的,让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这年七月的某日,苏东坡乘船来到南京。哪知已经64岁的王安石竟然穿着普通人的服装,骑着毛驴,亲临舟船,来见这位48岁的后生苏东坡。苏东坡赶忙连帽子也没有来得及戴,就迎了出来。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安石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就是说,你和你的手下是不会用我这种人的。这话就很冲了,有点噎人。然而安石并未发火,亦未顶撞,只是无语,而且还以主人身份,招游钟山。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11)

左:苏轼 右:王安石

北宋学者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中所记载的钟山双雄会的一些对话,那就更加精彩了: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獄,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兴大獄,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12)

这段对话,可谓双雄会密室商谈,倾吐肺腑,而言辞锐利,刀锋相对。他们深埋心中的关切,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天下大事,谋划宋朝的兴废。苏东坡力主王安石谏言宋神宗,揭露奸佞吕惠卿发动战争、大兴狱事的祸国之举,而力挽狂澜。最终,王安石为之说服。王安石是了解吕惠卿为人的,要求苏东坡定要保密行事。

由此可见,王安石、苏东坡虽然政见相悖,是策略、措施之主张不一,而为国为民的赤忱之心却是相同的。这是他们友谊的坚实基础。

歌咏篇章 照耀千古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13)

苏东坡这次来宁,留连累日,与王安石唱和甚多。两人同游钟山时,还有地方官江宁太守王益柔(字胜之)相陪。如苏东坡有《同王胜之游蒋山》诗:“到郡席不煖,居民空惘然。好山无十里,遗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门收画戟,绀宇出青莲。夹路苍髯古,迎人翠麓偏。龙腰蟠故国,鸟爪寄层巅。竹杪飞华屋,松根泫细泉。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略彴横秋水,浮屠插暮烟。归来踏人影,云细月娟娟。游得何等舒畅,一直留连到月现云霄。”

王安石读后,拍案叫绝,不但和诗《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并有序:“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有诗,余爱其'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之句,因次其韵。”

其诗曰:“金陵限南北,形势岂其然。楚役六千里,陈亡三百年。江山空幕府,风月自觥船。主送悲凉岸,妃埋想故莲。台倾凤久去,城踞虎争偏。司马壖庙域,独龙塔层巅。森疎五愿木,蹇浅一人泉。棁杖穷诸岭,篮舆罢半天。朱门园绿水,碧瓦第青烟。墨客真能赋,留诗野竹娟。”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14)

苏东坡字

只有苏轼能看懂的王安石的诗(有一种文人义气叫做)(15)

王安石字

对于这次王安石、苏东坡的金陵吟诵,前人的评价是:“夫以两公名贤,相逢胜地,歌咏篇章,文采风流,照耀千古,则江山亦为之壮色。”(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

此间,两人还有书信往来,其中有苏东坡与王安石信两封。其一云:“……伏惟台候康胜。不敢重上谒,伏冀顺时为国自重,不宣。”不但表达了他对王安石的敬重,而且祝愿“顺时为国自重”。文字不多,意却深远。其二云:“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除了再谢教诲,又讲述了努力购宅金陵之事。事虽未成,亦师亦友之深情,可见矣。

钟山双雄会,意义非凡,应载入史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