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从俄罗斯大规模购买和引进了多款武器,这些引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快速提升,我国在国防领域基本实现了全面自主化。也因此中俄两国的军事合作也从以往“单方面的购买、引进”转变为“互惠互利”的全新合作模式。总结下来有“应急性质的日常消耗补充”、“相关技术交流”,以及“对外出口配套零部件的引进”三种。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1)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合作类型

正如本文开头讲的那样,虽说我国在所有武器领域都实现了自主研发,但是我国在国防建设上的历史“欠债”太多。这就导致了在部分装备领域,虽然我们的技术可能已经不逊色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是产能上却无法满足我军的需要。再加上美国拉拢一帮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全面打压,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出于应急的目的,我们在部分领域依然需要从俄罗斯购买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而这其中我军向俄罗斯购买数量较多的就是直升机。

在我军开始合成化改革后,对直升机的需求激增。据估算,仅陆军的直升机需求总量就有可能会超过4000架。而目前我军直升机总数应该不超过1500架,考虑到陆军空突旅的存在,这点数量甚至都无法满足每个集团军配备一个陆航旅的最低要求,缺口非常庞大,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空军和海军。而作为对比,根据“全球火力指数”的资料显示,美军拥有直升机数量为5436架,其中武装直升机904架,不仅总数排名全球第一,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傲视群雄。俄罗斯拥有超过3500架各类直升机,其中武装直升机538架,规模和质量位居全球第二。

目前我国仅有“哈飞”和“昌飞”两家军用直升机制造企业,即使是24小时不间断生产,也依然无法满足我军的需求。因此选择从俄罗斯购买大批运输直升机成为我军的应急选择,最新的两笔订单发生在前年和今年。第一笔是在去年的10月份,俄国家技术集团发布了“2019年的年度报告”,其中披露中国在2019年向俄罗斯购买了86架军用直升机,包括68架米171E运输直升机和18架米17Sh武装直升机。这也是自2007年最后一批米171交付之后,时隔12年中国再次购买俄罗斯直升机。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2)

其中米171E我国陆军已经大量装备,这次购买的68架主要为了弥补数量上的不足。米171-SH则是一款为特种作战设计的武装运输直升机,除了人员和货物运输,还能承担起一定的火力支援等作战任务。其两侧的武器挂架可以携带包括重型反坦克导弹、57毫米火箭巢、23毫米双管机炮、航弹等多种打击武器,火力支援能力媲美传统重型武装直升机。此外,针对长期以来直升机容易遭到敌方防空武器的攻击的难题。米171-SH提供了全套的生存解决方案。发动机尾喷口安装红外冷却装置,降低了自身的红外辐射,其次安装了俄罗斯最新的“ 总统-S”防御系统,由多个全向红外告警装置和干扰弹组成,可以有效地保护直升机免遭防空导弹的打击。此外,米171-SH在机身重点区域配备了新型防护装甲板,机身油箱也采用了自封和防爆处理,另外机身强度也得到了加强,这些措施使得米171-SH的生存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3)

购买米171-SH同样是一种应急,当然这种应急并不是装备数量上的,而是在我国自行研制的同类型武直20服役前,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米171-SH来进行新战术的验证和完善。这样一来,等武直20正式定型服役后,我军便能够无缝切换,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战斗力。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4)

陆军版武直20

值得一提的是,这笔订单是确定无疑的。因为凤凰卫视在去年曾经专门采访了相关工厂,在视频里便出现了涂有低可视的八一机徽的米171-SH,这批我国订购的直升机将于明年(2022年)开始交付。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5)

我国购买的米171-SH正在生产中

第二笔订单就是9月份传出的卡52K订单。早在9月2日,俄罗斯《塔斯社》便披露,在8月份的俄罗斯“军队-2021”展会上,俄罗斯和中国、印度总共达成了约2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采购协议。《塔斯社》还专门提出,中国主要采购的是海军装备,只不过当时并未提到中国购买的是卡52K。紧接着在9月11日,央视罕见播放了对俄罗斯阿尔谢尼耶夫“进步”航空制造厂的报道,该厂正是卡52武装直升机的生产厂家。这次央视的采访获得了俄方的高规格接待,不仅深入到了卡52的生产车间拍摄,甚至还获准进入卡52的模拟器进行实机拍摄和操作体验。这不由得让部分网友猜测我国是否会采购一批卡52呢?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6)

最后是在9月17日,曾经在去年披露中国购买米171-SH直升机的凤凰卫视记者援引俄罗斯网站《Avia.pro》的消息称,中俄两国在“军队-2021”论坛期间签订了购买36架卡-52K重型武装直升机的合同。在央视、凤凰卫视等多个渠道的印证下,这笔合同的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7)

购买卡52K同样属于应急性质,简单来说就是在我们自己的舰载版武直20服役前,通过购买卡52K让首批3艘075型两栖攻击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具备完整的战斗力,杜绝(两栖攻击)舰等(舰载直升)机的现象发生。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8)

海军舰载版武直20

目前已经服役的075首舰和正在海试的二号舰搭载的都只是传统的运输直升机,缺少为登陆作战提供火力支援的专用武直。虽然我国已经有直10和直19两款专业武直,但是这两款武直并不是专门为海军作战环境研制的,长时间在高湿、高盐的海洋环境下使用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直10和直19的吨位太小,也不太适合上舰使用。就算是退一万步讲真的选择直10或者直19,考虑到当前的产能,海军要拿到自己的直10或直19可能需要好几年,在目前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海军是真的等不了。而这次购买卡-52K,正好弥补上了075在舰载机这块最后的短板,对加快075形成战斗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9)

在去年的俄罗斯“军队-2020”展会上还传出了中国对安泰4000机动式远程防空反导系统的购买意愿。当时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局局长舒加耶夫表示,俄罗斯与中国在“军队-2020”论坛上将签署杀伤性航空武器供应合同。

安泰4000是俄罗斯特有的一类远程防空导弹系统,即所谓的“伴随式远程防空反导导弹”。其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防空反导能力强,安泰4000的最大射程可达400公里,除了常规的飞行器,还强化了对中程弹道导弹得到防御,最远可以在45公里处拦截速度为4500米/秒的中程弹道导弹。

第二个特点就是其超强的机动性。安泰4000采用履带式装甲底盘,拥有不逊色于主战坦克的越野机动能力,而且导弹系统高度集成,展开撤收速度快,甚至能够行进间发射导弹。其超高的集成度和机动性也补上了合成化改革后中国陆军在野战伴随防空方面最后的漏洞。不过这笔军购目前并没有更多的消息传来,可能真就只是意向性的询问而已。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10)

第二种就是中俄相关技术的交流

这种消息几乎都是俄罗斯方面主动披露,真实性一般都值得怀疑,不过我们依然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在去年的俄罗斯“军队-2020”上,俄罗斯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发言人表示,中俄将联合研制新一代常规动力潜艇。考虑我国在常规潜艇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准,而俄罗斯在该领域却远远落后于我国。也因此这个所谓的合作让很多人无比疑惑,认为这样的联合研制和中国自己研制一款常规潜艇有什么区别?俄罗斯莫非就是在里面挂个名?所以,如果中俄真的准备在潜艇领域有所合作,那么肯定会以“对等的技术交换”的形式来进行,而俄罗斯在潜艇领域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就是核潜艇相关的技术,也只有这样的合作对中俄双方才有价值。

对我国而言,理论上可以从中俄的相关合作中掌握到核潜艇超大尺寸耐压壳体制造技术,从而解决限制我军核潜艇吨位的最大障碍。一直以来,由于我国缺乏建造超大尺寸耐压壳体的技术,因此我军的核潜艇不得不采用双壳体设计。虽然有储备浮力大,抗冲击能力强的优点,但是也存在水下航行阻力大的缺点(双壳体潜艇的艇体水下湿表面积过大),不仅不利于提高水下航速,还会增大航行噪音,这一缺点对于追求高航速和大吨位的核潜艇而言影响堪称致命。此外,由于壳体直径较小,安装尺寸较大的导弹时还会突出壳体,这也是我军弹道导弹核潜艇都存在龟背的根本原因。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11)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12)

俄罗斯目前已经能够制造直径在11米的耐压壳体,这也是俄罗斯最新的955A型战略核潜艇龟背彻底消失的秘密所在。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13)

而俄罗斯理论上也能通过与中国的技术交流得到其梦寐以求的AIP技术。对的,俄罗斯常规潜艇都不是AIP潜艇,在相关领域的研制工作也因为缺钱和缺乏相关技术储备而陷入停滞之中。而中国在AIP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不仅自己装备了AIP潜艇,还实现了对外出口,泰国和巴基斯坦购买的S20潜艇就装备有AIP系统,

第三种合作类型就是对外出口配套的零部件引进

这种合作类型的存在并不是因为中国无法提供对应的配件,更多还是购买国的要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枭龙战斗机的发动机。早些年由于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比较薄弱,因此枭龙采用的是俄罗斯的RD-93发动机。虽然后续我们研制了类似的涡扇13发动机,但是用习惯了RD-93发动机的巴基斯坦并不想换中国产发动机。也因此,中国会定期向俄罗斯购买RD-93发动机供枭龙使用。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14)

相关最新的消息是,枭龙战斗机最先进的block3版本依然采用了俄制战斗机,俄罗斯克里莫夫设计局在去年11月份曾经透露,按照与一家中国公司签订的合同,为枭龙block3研制了最新的RD-93MA发动机。相比枭龙目前使用的RD-93,RD-93MA的最大加力推力从81.4千牛提升到了91.2千牛(约合9.3吨),并且发动机寿命也更长。根据合同俄方将首批制造100多台RD-93MA发动机,最终数量可能高达400台。

中俄最新战略行动(补充日常消耗平等技术交流)(15)

总的来说,得益于中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大幅提升,我国在军事领域也同样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俄两国在军备领域的合作形式也从最早的单方面大量购买和技术引进转变为共同合作为主,少量的购买为辅,中俄两国已经是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