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璐

近期,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开讲。巡讲现场,12位演讲者动人的讲述,展现了媒体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比如,疫情防控期间,公众号“长安街知事”记者条分缕析地反驳那些妄言,不卑不亢,理性客观;新华社记者商洋用直播等方式向世界转达中国的声音,生动有趣,反响热烈。

新时代青年心怀信仰(记者讲好时代故事)(1)

疫情突如其来,信息铺天盖地。面对新闻报道,受众容易被内容吸引,只关注事态发展,而忽略报道后隐藏的媒体人。这是记者的职业特性决定的。同样,这也是记者对故事的书写能够真正吸引受众的证明。一方面,题材抓心,形式抓人;另一方面,在与谣言等种种恶意的对抗中,记者的真实、真心与真诚被受众感知接纳。其实,记者对发布内容被看到的希望,远大于对自身热度的追求。当今社会重视流量、追寻热度,这未必是坏事。新闻需要热度,需要被知道。而这一份真,才是热度的倚仗。好故事,众人知,靠的是专业的扎实,也是对工作的热忱。

讲述时代故事,是每个媒体人的必答题,但讲好并不容易。这些记者的报道却通过媒介,抵达千家万户,甚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变。通过求是杂志社记者王文婷的报道,那个从前被峭壁围剿的村子,如今天堑变通途,成了炙手可热的景区;通过新疆广播电视台记者李雪的报道,人们知道了那个神秘又广阔的边疆省份,产出的骏枣格外香甜。她甚至还把直播带进了巡讲现场,让听众感受了一下“阿达西”(维语“朋友”的意思)的热情。

他们为何能讲得如此温馨?因为他们选取的细微切口仿佛开了一扇门,而后又探出一根线将受众拉进了那个原以为与己无关的世界。受众按图索骥,知晓世界大千。同时,因为采访对象是普通人,普通的仿佛是父母的好友,邻居的老家亲戚,甚至散落各地的同学,受众可触摸可感受。故事总是要面对受众的,好记者用专业素养,让受众感觉到自身在故事中的存在。而正是这种存在,让宏大叙事变得可亲可近。

不是每一个媒体人都擅长站在镜头前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固然,那些曾经一次次手执话筒站在镜头前的记者,在演讲中将职业经历和职业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但更多的记者,用图片、用视频、用文字默默呈现着他们希望被看到的世界。就像湖北日报社的摄影记者柯皓,操着不甚标准的普通话,讲述他用镜头记录武汉战疫的故事。他拍摄数万张照片,甚至过年期间都没休息,蹲守两天才抓取到珍贵的影像。来自“长安街知事”的记者岳三猛没有内部消息却仍要以最快速度发布时政动态。他笑称,“996”是常事,“007”也不是没有可能。

每一个演讲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所擅长的方式,用职业精神与专业态度,用勤勉与真诚,用辛劳与才情,实时准确地记录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点滴,发布着有价值有力度的内容。记者不只是要讲一个好故事,而是要讲好每一个故事,用语言、用镜头、用文字,靠专业、靠热忱、靠真诚。

如今,一块屏幕,一片纸张,是媒体人的不起硝烟的战场。受众的关注与关心、感慨与感动,是媒体人的勋章。而只有专业与热诚,才能让这勋章熠熠生光。

(作者系青年学生)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