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人体极限(马骊雪豪与你分享人体简史)(1)

主讲人 马骊雪豪

江苏新闻广播《新闻夜分享》主持人

盘点人体极限(马骊雪豪与你分享人体简史)(2)

江苏省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作品奖广播新闻主持一等奖

重度硬科幻文学爱好者,1鼓作气的老2次元误入3维世界里的4度空间55555

本书导听

这是一部从头讲到脚、从里讲到外、从30亿年前讲到今天的人体百科全书。

没有头,人能活多久?

为什么你在床上睡觉不会掉下来?

一个中等身材的人,所有血管加起来的长度可以绕地球两圈半。

大脑有80%都是水!

你每天平均有5次机会得癌症!

这本书会告诉你,你的身体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秘密。

继畅销著作《万物简史》后,比尔·布莱森“十七年磨一剑”,再度推出科普新作《人体简史》,全球超过20个国家出版,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18周之久。

你将收获

■ 有趣的人体冷知识,颠覆常识,让你大开眼界。

■ 改善生活方式,人可以衰亡得更慢一点,生活得更好一点。

作者介绍

盘点人体极限(马骊雪豪与你分享人体简史)(3)

盘点人体极限(马骊雪豪与你分享人体简史)(4)

比尔·布莱森

美国作家

英国皇家学会荣誉院士,詹姆斯·乔伊斯奖等多个文学奖获得者,因文学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打开小程序购买本书

音频文字稿

(上下滑动查看)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书是《人体简史》。我觉得《人体简史》这本书的副标题特别有意思,叫作:你的身体30亿岁了。书里说,我们身体携带的基因来自非常遥远的古代,自生命开始的30亿年前,制造你身体的基因就已经存在了。这些基因经历了漫长的30亿年,才造就了现在这个蕴藏无数秘密的你。

关于自己的身体,你了解多少呢?试着回答一个问题吧。你觉得自己一天里会眨多少次眼睛?答案是,14000次,相当于一天里,你有14分钟是闭着眼睛的。你对此一定毫无察觉。你的身体里,每天都在发生类似这样你意识不到的事情:你每天要掉50到100根头发;每秒钟你的体内会制造100万个红细胞;要让一块食物从嘴唇进入到胃部,需要50块肌肉参与。你的身体其实是一个庞然大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消化道大约有12米长;你的肺部摊开,面积能覆盖一座网球场;你的所有血管加起来的长度可以绕地球两圈半;你体内所有的DNA搓成一根细线,长度比从地球到冥王星的距离还要远。

《人体简史》里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小知识。作者比尔·布莱森本是一位游记作家,他自小对科学感兴趣,但觉得科普读物大都枯燥无味,会扼杀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于是自己开始撰写科普作品。你或许会问,一个游记作家写的科普读物靠谱吗?关于这点可以放心,作者花了17年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了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18个学术机构和医疗机构,与38位国际医学领域顶尖的学者专家深度访谈,才写出了这部作品。这本书里有海量的让你大开眼界的知识,也有不少颠覆常识的认知。下面我就挑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容说一说,请大家一起听听我们的身体里,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故事吧。

人活着不能没有头,那么,没有头的人能活多久呢?19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砍了很多人的头,于是有许多人借此机会去研究这个问题。有人被斩首,就有人跑去看,对着掉下来的脑袋大喊“你能听到我吗?”,不过从来没有得到过回应。于是人们得出结论,头被砍掉时意识就迅速消失了。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皮肤。它有2平方米大,重量大概在4.5到6.8公斤之间。皮肤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叫真皮,外层叫表皮,表皮最外层是角质层。角质层是由死细胞构成的,所以作者写道,让你变得这么可爱的东西,其实都是死的,想想还挺惊悚的。真皮里包裹着各种各样的受体,这些受体能让你感受世界。比如,迈斯纳小体能感受到微风拂过你的脸颊,鲁菲尼小体会提醒你的手正放在热盘子上,帕西尼小体甚至能检测到0.000001毫米的运动,实在很神奇。

我们的眼睛很奇怪,它是从后往前演化的,检测光线的杆细胞和锥细胞在后部,眼睛要穿过前面的血管、神经纤维等东西才能看到东西。大部分时候大脑会帮我们把这些干扰都去掉,但有时候可能会漏掉一些。所以,当你看着蓝蓝的天空的时候,可能会突然看到一些白色的小闪光,那是你的白细胞,它正在穿越视网膜前方的毛细血管。飞蚊症的原理也差不多,它们是眼睛里的果冻状玻璃体里的微观纤维团块在视网膜上投下的阴影。

别看我们睁眼时能看到一大片景色,人的视野其实十分紧凑。现在伸出胳膊,看着你的指甲,这就是你的眼睛能够完全聚焦的区域了。那为什么我们能看到的区域远远不止如此呢?因为眼睛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快速运动中,并且在运动的过程中它还像一台相机一样不断拍照,每秒钟能拍摄四张照片,这些照片合成起来,就会让我们产生能看到更广阔的视野的印象。

人的听觉可以说是一项奇迹。只需要三块微小的骨头,以及一些韧带、肌肉、耳膜和神经细胞组成的听觉装置,就能捕捉到世上那么多美妙的声音。同时,耳朵的前庭系统还能帮我们保持平衡,告诉大脑我们正在朝哪个方向前进,所以在电梯里,就算不依靠视觉,我们也能判断自己是上升还是下降。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平时看到、听到的东西,基本都是一样的。你看到一只狗,在我看来肯定也是一只狗。但在嗅觉方面,这个说法可能就不成立了。我们每个人闻到的东西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书里提到一种叫做雄酮的激素,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它没有气味,三分之一的人说闻起来像尿,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它是檀香味的,这三个答案的差别太大了,足以说明嗅觉有多么独特,多么复杂。

书里最有趣也最出乎意料的一个观点和味觉有关。书里说,舌头和味蕾只能告诉人们食物的质地和特点,比如这个东西是硬的还是软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甜的还是苦的。但想要完整地体验食物,需要依靠其他器官。也就是说,吃东西的时候,我们感受的是滋味。如何去辨别一杯酸奶是不是草莓味的?我们一般会去闻一下,而不是喝一口。据说气味至少占滋味的70%,嗅觉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比很多人认为的更重要。声音也会影响人对食物美味的感知,人们往往觉得吃起来嘎吱嘎吱声更大的薯片更脆更好吃。视觉也会产生误导。书中提到,法国的波尔多大学为酿酒学院的学生提供了一红一白两杯葡萄酒,这些酒其实是相同的,只不过在其中一杯里加入无味无臭的红色添加剂。结果学生们给两种葡萄酒列出了完全不同的品质,因为他们看到的酒的颜色影响了他们对酒的期待,进而影响他们品酒时的感受。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大脑。可能大家都听过一句骂人的话,说脑子是不是进水了。其实这个说法还挺科学的,我们的大脑80%都是水,剩下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蛋白质。但就是这么平平无奇的三种物质组成的器官,在30秒里处理的信息量,能超过哈勃望远镜30年的工作量。

大脑帮我们做了许多出人意料的事情。比如,当我们看东西时,大脑需要大约五分之一秒的时间去处理和阐释视觉输入的信息。为了帮我们应对这种时间滞后,大脑一直在让我们看它预测的五分之一秒后的世界,并且告诉我们,这就是“现在”。

有一个说法流传很广,人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纯属谣言,人们多多少少在使用大脑的全部。当然,经过努力和练习,我们能让大脑运转得更好,比如记忆力的训练。书里说,美国每年都会办一场记忆大赛,有个冠军可以在记忆30分钟之后,记住四千多个随机数字,这真的很神奇。更神奇的是,大多数记忆冠军不是天赋异禀,只是有动力去训练记忆,完成这些非凡的事情。

大脑也不总是这么靠谱。我们的记忆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如果给人看一张照片,照片上是这个人小时候的样子,正坐在热气球里,会有大概三分之一的人相信他们小时候真的坐过热气球。大脑也是我们最为脆弱的器官之一。它被颅骨严密地包裹保护起来,这也使得它无法排出多余的物质,因此很容易受到感染后发胀、出现额外液体的损害,大脑受压迫严重时很可能致命。一些和大脑相关的病症十分奇特,有一种病的患者只有在运动的时候才能看见物体。有一种病叫做科塔尔妄想,患者相信自己已经死了,或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和整个世界都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常说伤心,心碎,但心脏跟人类的情绪管理没有任何关系。心脏唯一的工作就是跳动,每天大约跳动10万次,把血液运输到全身,血液则会把氧气输送给细胞。但你或许不知道的是,除了运送氧气,血液还做了许多事情。它运输激素和化学物质,带走废物,发送情绪迹象,我们生气或者害羞时才会脸红。血液是十分复杂的物质,一滴血里面可能含有4000多种不同类型的分子,所以体检时医生会抽血验血,因为血液里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

肝脏就像你身体里的实验室,它十分繁忙,要生产激素、蛋白质、胆汁,又要过滤毒素,储存和吸收维生素,把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还要管理葡萄糖,一共参与了500多种代谢过程。肝脏最奇妙的特点在于它的再生能力。就算被切除三分之二,肝脏也能在短短几个星期里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功能也几乎不受影响。但肝脏并非无坚不摧,有100多种疾病都会对它造成影响。三分之一的肝脏疾病与过量饮酒有关,超重和肥胖也对肝脏健康不利。

我们每天会吸入呼出大约20000次,住在城市里的居民平均每天会吸入约200亿个外来颗粒,比如粉尘、花粉、工业污染物等等。这些侵入身体的颗粒,大部分会由我们的身体解决而使我们避免因此生病,至于那些比较大或者刺激性强的粒子,会通过咳嗽或者打喷嚏的方式排出。我一直认为,打出的喷嚏就是飞沫,但书里提到一项由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做的实验,证明喷嚏其实更像一张薄膜,喷出去后覆盖在物体表面。这些喷嚏沫最远可以飞出8米,在空中悬浮10分钟才缓缓落下。所以,为了健康着想,尽量离打喷嚏的人远一点。在流感多发季,以及现在新冠疫情期间,我们要科学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

人体的免疫系统很大,遍布全身,其中包含很多容易被认为与免疫毫无关联的东西,比如耳垢、眼泪、皮肤。免疫系统负责应对细菌,除此之外,还要对付毒素、药物、癌症,甚至与人的精神状态有所关联,比如当你压力过大或者过于疲惫时,更容易受到感染。

骨头支撑着我们。人类有206块骨头,这个数字因人而异,因为每8个人里面可能就会有一个人拥有额外的第13对肋骨。我们身上所有骨头加起来的重量不超过9公斤,却可以承受高达1吨的压力。为了便利地活动,除骨头之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肌肉、肌腱、韧带和软骨。人总共有600多块肌肉,站起来这个动作需要动用100块肌肉,而弯曲拇指这么小的动作居然也要10块肌肉参与。

有了这些人体结构的支持,我们才能走、能跑、能跳。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科学家才开始注意到走动对健康的重要性。那时有一位英国科学家,跟踪调查了35000名巴士司机和售票员。司机每天开车,坐着不动,而售票员要一直站着,伦敦那种双层巴士的售票员平均每次轮岗要上下600级台阶。然后科学家发现,不管司机本身有多健康,他们心脏病发作的概率都是售票员的两倍。之后的实验陆续证明了运动多有用。经常散步可以将心脏病或中风的发作风险降低31%,40岁之后每天活动11分钟,就能延长1.8年的预期寿命。

为了保持健康,我们常说迈开腿,也要管住嘴。对于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作者去请教了一位营养学博士,答案非常简单:少吃添加糖,少吃精制谷物,多吃蔬菜。很多想减肥的人估计也尝试过这样的食谱,但坚持下来的人不算多。为什么实践起来那么难呢?原来,潜意识里,我们喜欢吃那些营养学方面的“坏东西”。这位博士的学生在他们的学校餐厅做了一个实验,每天都给完全相同的煮熟的胡萝卜贴上不一样的标签,以强调不同的品质。第一天是普通胡萝卜,第二天标签写着低钠胡萝卜,第三天是高纤维胡萝卜,最后一天是麻花胡萝卜。实验结果表明,听上去更甜更好吃的麻花胡萝卜最受欢迎,学生多吃了25%。食品商尤其擅长这种文字游戏,把一些加工食品打扮成健康食品的样子,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些把戏,因为生活方式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

疼痛总是令人困扰的。它有时能解救我们,比如在做饭的时候,手不小心碰到烧热的锅子,大脑会告诉你,好疼!好烫!你会迅速把手缩回来。如果感受不到疼痛,那你的手可能就烧伤了。疼痛由大脑感知,大脑甚至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增加、减少、忽略疼痛。沮丧、担忧等负面情绪容易增加大脑对疼痛的感觉,反过来,令人愉悦、舒缓的环境有助于减轻疼痛。

有些疼痛几乎没有意义,癌症带来的疼痛就是如此。大多数癌症在早期不会引起疼痛,无法提醒我们去检查身体,等到癌症的疼痛变得明显的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说到癌症,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最害怕的一种疾病。这本书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癌症。它提到,癌症首先和年龄有关。人在过了60岁之后,罹患癌症的概率会大大提高,60岁以上的男性患癌症的概率为三分之一,女性为四分之一。80岁以上的人得癌症的可能性是青少年的1000倍。生活方式方面,吸烟、饮酒过度和饮食过量,与癌症发病率都显著相关。环境里的有害物质、病毒和细菌都有可能导致癌症。

其实,我们与癌症的距离非常近。每天,我们身体里有1到5个细胞会发生癌变,但绝大多数都会被免疫系统捕获并杀死,相当于每天我们都被身体拯救了好几次。人类并不完美,但我们的身体强大而又神秘。书里提问,制造一个人要花多少钱。根据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计算,构建一个人需要59种元素,费用不到10万英镑。但就算你把这些材料都买到,它们也只是一些惰性成分而已,再怎么精心装配,也不可能造出一个人——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这也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感想。我从未如此了解过自己的身体,更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和感谢它。人终有一死,但我们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认真锻炼。书里还提到,保持紧密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有益于长寿。善待自己的身体和生活,我们或许可以衰亡得更慢一点,生活得更好一点。

(本期编辑 王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