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名将太多,朗朗上口、如数家珍,战国的兵家思想是中国军事史上最璀璨的时期之一,其思想和谋略至今被学习和沿用,更是很多国外军事家必读书目。

可惜因为各种原因,能传承至今最有名的非《孙子兵法》莫属,其他的很多名家兵法或严重残缺或被损毁失传,实属华夏璀璨兵家文化的遗憾。

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十大名将、战神、杀神等震铄千古的称谓在这个时代层出不穷。各种不同维度的排名也是鳞次栉比,各有各的拥趸,各有各的信仰,各有各的千秋。

单轮战国时期,个人认为,两半圣四战神四名将更为合适。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1)

其中,孙膑可以称之为半圣,另一半是吴起,首先想聊聊孙膑。

这哥们的事大家都略知一二,一生之敌是庞涓和魏国,所有围绕在他身上的事基本都和庞涓这个人还有魏国这个国家有关。燃烧小宇宙,用一生之力杀了庞涓废了魏国。看,多可怕,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残疾人,身体有缺陷不代表精神有缺陷,更不代表没理想没追求没目标,如果非要概括孙膑的一生,就是一个好好的小伙被人陷害变成残疾,最终燃起内心的勇气,借助另一大国之力,加上自己的毕生才华,成功将对手反杀的“SB复仇计划”。

孙膑身上有几个关键细节:

第一,他本身就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基因是个好东西,即使再埋没,一点触发的机会可能就会爆发无穷的潜力。

第二,他师从鬼谷子,鬼谷子这位老爷子就不用多讲了,人不在江湖,江湖却到处都是他的传说,一听鬼谷子三个字都得让人虎躯一震那种,徒弟个个牛逼,自己则能掐会算,充满智慧,而且活的还忒长,根据历史典籍记载的信息,前后几百年都有他的影子,有时候真想大胆问一句,鬼谷老先生,您是外星人么?现在还健在否?还收徒弟否?看我合适不?

第三,他在鬼谷子老先生的徒弟中,绝对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要不最终也不会把他列为《孙子兵法》的唯一合法继承人,当然,也许鬼谷老爷子觉得把人家的东西还给他们后代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交代。

所以,孙膑的出身本身就不差,基因又好,从小又聪明好学,还拜了一个牛叉师傅,牛叉师傅又特别宠爱他,倾囊相授,各种确定因素加在一起,孙膑一定会很牛就会变得非常确定。

如果将战国的历史换个角度讲一下,就是鬼谷子的徒弟们出来互相嚯嚯的历史,更是将师门恩怨强加于各列国和民众的群众战争,本来可以私底下约个架解决,非要将列国作为棋子,挺好的,普通人斗狠,牛逼人斗智慧,看来如果哪一天我们自己冲动了想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时候,说明咱们确实太普通了。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2)

历史记载的第一批徒弟,商鞅、孙膑、庞涓,只有庞涓一个人在魏国获得认可,孙膑拖着两废腿逃到齐国,然后开启他一生吃饭、睡觉、打庞涓的人生终极目标,商鞅一气之下去了秦国,将一个西陲蛮族硬妥妥的成了一个强国,让秦国开启了“抽、踢、锤、砍、扇”的“五连鞭”招式,日常打卡,每天一练,技能不费。你看,马保国可是悠久历史的传承者,只是技术不过硬还喜欢吹牛逼。

瞅瞅这师门恩怨,庞涓和商鞅这是商议好了么?还是鬼谷子老爷子定好了棋局,让徒弟们帮他下棋去?鬼谷老爷子第一代的徒弟们就是一起“斗地主”的过程,害怕地主输的太惨,还提前派了一个徒弟过去帮忙,怎么感觉和封神榜里的阐教、截教有点像,鬼谷子感觉更像是在扮演鸿钧老祖的角色。

这是第二次封神榜么?历史大轮回,一次强行选拔天庭公务员的封神大赛成就了大周王朝,是不是天庭公务员又缺了?再来一次强行选拔成就个大秦帝国!

历史记载的,庞涓和睡在上铺的师兄孙膑关系一直很好,不过,庞涓比较有冲劲和想法,想赶紧出去功成名就、封侯拜相,所以早早的就去了魏国,那个时候的魏国妥妥的世界五百强第一名,在那能谋个一官半职都是光宗耀祖的事,这哥们去了后官至大将军,就是现在的陆海空总司令,副国级官员。还是学生党的时候,和孙膑一起互相鼓励,相约无论谁先发达一定互相提携,就这样,过了几年,看着孙膑在列国中混的风生水起,孙膑也按捺不住了,骑个小毛驴就往魏国奔。

话说,有难同当,有福难同享,孙膑这一起不得了,庞涓浑身不自在,论实力,孙膑在庞涓之上,这要是来了,岂不是抢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亲兄弟还得明算账,同居的兄弟更得分个你我。

之后的事大家都清楚,就不卖书包了,一山岂能容二虎,孙膑必须死,晚死不如早死,没理由制造理由也得让你死,而且还要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政治陷害的把戏自然而然就来了,最后孙膑被处以膑刑,就是挖了膝盖骨,脸上再刺字。脸上刺字是一贯的惩罚,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纹个脸到不怕,怕的是以后在所有人面前不敢露脸,否则大家一看就是罪犯出身,那时候可是没有激光除纹身的,更没有疤痕修复手术,一辈子得带着耻辱生活,而且脸上被刺字的人是不能当官的,只能成为社会的底层;然后把膝盖骨挖了,直接成一级残废,当乞丐都抬不起头来。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3)

孙膑原名孙伯灵,因为被挖了膝盖骨变残废,大家都称之为孙膑了,换个称呼讲,就是瘸子孙,被挖了膝盖骨孙,残废孙的意思,直接用外号来当人家名字了,和现在给人起个外号“张瞎子”、“李瘸腿”、“王花皮”、“周肥肥”一个概念,所以,孙膑这个名字本身就有点歧视弱势群体的味道。

历经千辛万苦,孙膑到了齐国。

名头虽然有,但受过刑还是个残废,很难被重用,可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没机会那就创造机会。

“田忌赛马”来了,齐威王喜欢赛马,尤其喜欢和田忌玩,齐威王好马多了去了,所以每次都是田忌输,输给领导不是坏事,可是身边还有个邹忌,田忌为将,邹忌为相,文武俩人斗的厉害,经常添油加醋,邹忌每次都灰头土脸,输个一百次,好歹赢个十次吧,要不这老脸往那搁?

孙膑的“偷梁换柱”来了,以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以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以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三战两胜制,反正下等马一定输,还不如输给上等马。

孙膑也是概率学的祖师爷了,舍卒保车,舍小胜而得大胜,上兵伐谋四个字在孙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就这样,田忌赢了,孙膑也脱颖而出了,成了齐国的军师,齐国海陆空三军参谋总长。

实力有了,能力具备,下面等机会。

魏国作为战国初代霸主,带着特种兵到处秀肌肉,把齐国打的缩在东边钓鱼,把秦国打的缩在函谷关内画圈圈,那就拿自家兄弟开刀吧,三晋内部得排个位次。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4)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魏国欺负赵国,打到了邯郸城下,灭国岌岌可危,赵国请求齐国出面,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按照常规套路,直接杀向邯郸,把魏军打败即可,孙膑偏不这么玩,太简单了,没技术含量,来点有难度的,你攻打人家,我就攻打你,人家的都城你不一定攻的下,你的都城没有多少兵力,魏惠王又不会玩空城计,看你回不回救,不回救,魏国都城被攻下,魏惠王还不判你的庞涓斩立决?回救的话,邯郸之危自然而然被解,然后我在你回家的必经之路来个埋伏,以逸待劳,玩把大的。

庞涓选择了后者,也只能选择后者,桂陵之战打响,庞涓被俘,魏武卒被灭了个半,一箭三雕,就这样结束?不,你庞涓当初挖我膝盖骨羞辱我,我也不杀你,而是羞辱你,放你庞涓回去,攻不下邯郸被魏惠王喷,回家救主不及时被大臣喷,路上被埋伏截杀损失过半魏武卒,再被喷,你一个大将军居然被俘虏了,还厚着脸皮回来,接着又被喷,整个魏国名誉受损,你庞涓就是最大的背锅侠,陆续喷,简称五连喷。

庞涓一下子成了魏国的公敌和全世界的笑话,这羞辱到了极致了。

憋了一肚子的庞涓只能忍声吞气,出来混的总要还的,庞涓想想先忍了吧。

马陵之战,魏国名誉受损,得找点脸面回来,赵国不敢惹了,齐国更不好惹,秦国把自己关在关外,没必要惹,拿韩国出气吧,谁让你是自家兄弟呢?

韩国也不是傻子,一看老二上次被老大欺负,请了齐国做救兵,疗效相当好,现在老大又拿我开刀,大腿一拍,直接上猛药,对症下药,请齐国帮忙。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5)

嘿,孙膑的第二次机会又来了。庞涓也不是傻子,肯定会猜测孙膑怎么玩,那该怎么办?孙膑坐在轮椅上,晒着太阳,抽着旱烟,眯着小眼睛,微微的笑了笑:上次,我预判了你的可能性,这一次,你肯定会预判我的可能性,那我就预判你的预判,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但是精明的人会,因为你庞涓是精明而不是聪明,人家都叫我孙膑“大聪明”,那就让你看看我是怎么对得起这个称号的。

相似的场景、相似的套路,孙膑一出“退兵减灶”让庞涓不得不相信,就这样,庞涓最终到了马陵,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你按照我的步骤一个个实现。

为了让庞涓死的更窝囊些,直接连庞涓死在哪,怎么死都设计的好好的,这孙膑也缺失够毒的。

“庞涓死于此树下”,士兵看到了肯定会报告庞涓,庞涓肯定好奇要去看一下,到了指定的地点,然后下一场无差别攻击零存活率的箭雨,让你被射成刺猬。

就这样,庞涓变成刺猬就此陨落,魏武卒也基本被团灭,孙膑美其名曰“美团”、“箭多多”外加“灭了么”。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6)

庞涓羞辱了孙膑两年,孙膑却羞辱了庞涓两千年,并且会持续羞辱下去,你羞辱我的时候阴谋连天,偷偷摸摸,唯恐让天下人知晓;那我羞辱你的时候,光明正大,一切给你安排的妥妥的,唯恐天下人不知道。

就此看来,庞涓相比于孙膑,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从谋略和战功来讲,庞涓是带着一帮特种兵输给了正规陆军,而且是完输。

庞涓本事确实有才能,却没有那么出类拔萃,鬼谷子的师门名声也许远超过他的能力,他的战绩大部分是站在魏武卒的勇猛和魏国的国力基础上,换个弱国,庞涓估计根本没有出头之日,所以,他的才能不能称之为才,只是略有谋略而已。

知道自己不行,那为了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打压排挤孙膑也就理解了。

魏国的霸主地位严格意义来讲,就是齐国给拉下马的,而背后的最大功臣就是孙膑,魏国没落,齐国暂时成了霸主,只是这个时候秦国的实力已经不在齐国之下,只是还在等待厚积薄发最后的那几年而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的判断,我的判断,你的预判,我的预判,你预判我的预判,我再预判你的预判,孙膑算是上兵伐谋的顶峰了,所以称之为半圣并不为过。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7)

其实,历史虽然精彩,却告诉我们太多的道理了。

从老板的角度讲,魏惠王和齐威王是两个鲜明的对比。

之前也讲过,魏惠王戕害人才是出了名挂了号的,魏国自己产出的人才留不住,外面的人才更难,吴起走了,齐国和秦国才敢出来热热身,商鞅走了,村边的街溜子秦国居然也敢和自己对骂了。

魏惠王得一将(庞涓),失一帅(孙膑),国半衰。

齐威王,不介意孙膑的背景调查报告,以才能用人,实属明君,自然也成就齐国最辉煌的时期。

从HR角度讲,有更多的感触。

1、有用才之心,就需有容才之量。往往大多数,都有用才之心,基本都没有容才之量,“我想用你,但你必须首先变成我喜欢的样子”,或者“我想用你,但你必须按照我想要的来”,是大多数的情形,如果都变成了你或者你想要的样子,还叫人才么?如果你自己很牛逼,还要人才干嘛?人才是用来弥补自己的缺点的,或者是比自己更强的,不是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2、你可以不重视人才,但千万别侮辱人才,更不要戕害人才。吴起被戕害、商鞅被戕害、张仪被侮辱、孙膑被戕害,虽然他们只是一个个的人,但是他的能力能够撬动的资源却是极大的,而这些资源既能变成福利,也能变成恶魔,撬动的资源越多越大,这个恶魔就会越恐怖,所以,好聚好散往往是需要遵守的最后底线。

3、背景调查其实是个挺无用的行为,就是把所有的老板都直接认同在能力和人品的同一起跑线,却忘了这个群体才是能力和品德差异最大的群体之一,却忘了招聘的本质,就是选拔人才,而不是听别人评价,所以,具备选拔和甄别人才的能力,以及能够提供给人才展现自己的平台,远比受别人影响更重要,因为一个是做自己,一个是成为别人,而现实中,绝大部分公司的人才选拔和招聘都或多或少偏离正轨了,招聘只是成了一个工作流程,而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造成了绝大部分HR本身就根本不专业,却每天一本正经的假装专业。

4、在绝对实力面前,智谋不值一提,但在愚蠢和蛮力面前,智谋是最佳利器,四两拨千斤。因为蛮力不可持久,但愚蠢可以,而智慧可以用时间换空间,最后将智慧转化成绝对实力,秦国就是最好的佐证。

大秦帝国之名将排名(HR角度观影史大秦帝国名将系列之)(8)

5、选择大于努力,一个庞涓一个孙膑,因为选择不同而结果不同,魏国因为选择了庞涓,让魏国两代的努力付之一炬,魏国放弃了孙膑而齐国选择了孙膑,让齐国以少胜多,直接站上了历史的巅峰。努力很重要,但选择更重要,选择本身就需要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做选择题,做好这个选择题,远比努力花费的精力和需要的能力多得多。绝大部分人没有成功,从来都不是不努力,而是不会选择以致选择错误。

6、不断默默的发展自己才是王道,小成小就不值得一提,更不值得炫耀,只有在绝对的碾压实力时候才是真正应该走上台前的时刻,中国历史一直在告诉这个道理,韬光养晦,成人达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零和博弈、负和博弈,最后受伤的都会是自己,魏国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们已经被小成小就迷失了自己。该是你的就是你的,默默的去做就好,不是你的不要过分追求,再追求最后还不是你的。

7、精明的人很多,但聪明的人很少。世上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实际上这个聪明只是精明而已,却让无数人错把精明当聪明,时间才是最好的答案,个例不少,但概率是相同的,不是所有人都是天选之人,尽管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天选之人。

8、善用人之善,不要去试探和激发人之恶。试探人性,是很多人喜欢做的,觉得那样很刺激,好像也显得自己很睿智,更把所谓人性的恶当成佂图伐略的道德制高点,殊不知,当把这个作为武器的时候,其实已经输了,因为人性是最经不起直视的,尤其是被激发出恶的人性。性本恶和性本善永远会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其实这个本身并不重要,而是你想让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你想要的不重要,你所想的才是最重要的。

9、跟对人很重要。经常有人问我,职业生涯怎么规划才好,我也常常说: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不要太在意,能努力是新手要求,会努力是升级要求,学会分析努力是升阶要求,让自己具备更好的眼界和能力是规划好职业生涯的充分条件,让自己具备认知格局和智慧是规划好职业生涯的必备条件,而这一切的前期是选好赛道、跟对人。

10、人之所以累,是因为诉求太多欲望太多,贪、嗔、痴,总希望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到回报,付出越多希望回报越丰厚,往往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情绪和想法,所以,很多时候,诉求别那么多欲望别那么多,慢一点、少一点,日积月累一样会获得,越是急于求成就得到的越慢,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这个道理谁都会讲,往往没几个真正懂得,不求往往是最大的求,做正确的事往往比思考追求更重要。

瘸子孙膑的智谋值得学习,而其思维才是关键,历史从来不缺乏智慧,缺乏的从来都是不会学习的人和急功近利的人,所以,大部分人实际学不会,因为,都很急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