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论语阳货篇1至10则 有情有义有人生?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论语阳货篇1至10则 有情有义有人生

论语阳货篇1至10则 有情有义有人生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邦家:邦指诸侯国的地盘,家指卿大夫管辖的区域。

夫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厌恶郑声扰乱了雅乐,厌恶利口倾覆了国家。”

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象征着周王室逐渐衰微,历史也从此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诸侯王之间尔虞我诈,你征我伐,是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邪恶势力逐渐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市场,甚至一度成为社会的主流。

孔子对于“紫之夺朱、郑声乱雅乐、利口覆邦家”这样的现状很是担忧。他对于这样的现象,直接从根本处着手,引导大家认清社会现实,让人们明辨是非,不要受邪恶势力的污染,大家都如此的话,这个社会的邪恶势力才会逐渐的丧失市场,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

具体怎么讲?我们接着说。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恶”是反对,厌恶,有反感的意思。孔子说;我对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做法很讨厌。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里需要了解一下,“朱”和“紫”这两种颜色。

在古代,“五色”指的是“青、赤、黄、白、黑。”“赤”的本义为火红色。《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赤,南方色也。”初生的婴儿全身呈红色,所以叫赤子,赤子也有光着身子来到人世的意思。“朱”的本义是树干或赤心木。《说文》给出的解释是“赤心木,松柏之属”,泛指大红色。“朱”这里是“赤”的意思。

我们看“五色”是没有“紫”的。“紫”的本义是紫色,蓝和红组合成的颜色,是间色,亦称“第二次色”,三原色中的某二种原色相互混合的颜色。在书香门第家的大门口牌匾上,常常出现“紫气东来”四个大字。“紫气东来”源于道家。据说老子在过函谷关之前,尹喜夜观天象,看见空中有紫气自东而来,便认为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乘着青牛来到函谷关,并留下了旷世奇作《道德经》。因此,紫色便有了圣人之气,成为了祥瑞的象征。我们常用“大红大紫”、“红得发紫”来形容一个人人气极旺。

“夺”有夺取、抢夺的含义。孔子在这里用一个“夺”字,啥意思啊?本来东西不是你的,你偏偏抢夺在手,这是强烈的占有欲在作祟!在这里,我似乎想起了孔子在子张问明的时候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篇》)(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明了。)这里的“夺”有改变的意思,并且在人的不知不觉中。“以紫夺朱”意思是,红色上面加上一点点的黑色,慢慢地就成了紫色了。所谓“红得发紫”,就是红色过头了,就是紫色了。想把紫色的,再还原成红色,那可就是难上加难了!

商周时期,服饰形式主要采用上衣下裳制,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开始用“紫”色做朝服,不穿正色,穿间色服装,这显然是不符合礼制的。由于是诸侯国国君穿着的颜色,下面的卿大夫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乎,间色服饰反而能冠冕堂皇的在朝堂上流行开来,“紫”大有代替“朱”的趋势。

社会应该是邪不压正的,以“紫”夺“朱”,就是邪能乱正,现实中,往往邪的东西很会让人感觉到有兴趣,它诱惑人的耳目。孔子对这一社会现象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我“恶”,圣人说;我讨厌这样违背礼制的做法!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

最有可能的就是在一些礼仪场合,用紫色代替红色的现象是存在的。在孔子的眼里,这是一种对礼的破坏,是需要改正的。一些人见到圣人的时候,可以收敛一些,甚至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这就是“善莫大焉。”

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郑声”在《论语》中出现两次,一次是《论语•卫灵公篇》,一处是本章句。“淫”是过度,无节制的意思,“郑声淫”是指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有些过了,不符合乐理。

“乱”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是理丝。引申有没有秩序和条理;武装骚扰;使混乱;任意;随便。这里是扰乱的意思。

“雅乐”的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歌词大都记载在《诗经》的“大雅”、“小雅”、“颂” 中;少数属于“南”。

孔子十分厌恶用毫无节制的音乐扰乱正统雅乐的行为。我们知道,儒家所强调的,“礼”讲究的是秩序,“乐”讲究的是和谐,以礼乐治天下,才能创建一个大同社会。像人们喜爱传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牡丹之歌》,还有电影《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以及《难忘今宵》等等。这些构思精巧、意境美妙、韵味隽永的歌词,让人们从中享受到悠悠不尽的美的情思。而“郑声淫”,是郑声不在中道上,有点过了!经常听这样的音乐,人也会受到影响的。像《那一夜》、《狼爱上羊》、《我是你老公》、《不怕不怕》等歌曲,从歌词上看,让人无语,听上去,有些时候简直就是鬼哭狼嚎,歇斯底里地,听到这样的音乐,让人很是不爽!经常听这样的歌曲,只会污染人的精神。一般人觉得也没啥啊,但孔子是圣人,他一听这样的音乐,就知道假以时日,就会腐蚀人们纯洁的心灵,用一句简单的比喻,这样的音乐就是糖衣炮弹,郑声只能消磨人的意志。

真正的乐叫雅乐,可以使社会和谐的,人心能够调和,社会能够和谐。

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利口”是说一个人长了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这些人能颠倒黑白,甚至指鹿为马,将无理说成有理,但目的都是为了图谋私利。三国时期蜀国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我们看;诸葛亮说的小人就可以使“先汉”和“后汉”改变,一个是变得强盛了,一个是变得倾颓了,这也是颠覆性的改变!强调的是“习”的作用力。

“覆”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翻转,倾覆的意思。这里是颠覆的意思,完全改变了性质。用鲁迅先生的诗句来说,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

小人“利口”,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名和利的贪欲。至于国家的安危,他从来不考虑的。蔡京是北宋末期的权臣,他是“利口覆邦家”的典范!他嘴巴非常会讲,舞弄权术,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大小官员都要向他行贿。蔡京生日时,全国各地官府还要“贡献”大宗礼物,称“生辰纲”。《水浒传》中,晁盖、吴用等江湖好汉智取生辰纲,劫的就是梁中书送给蔡京的生辰纲。蔡京直接把国库当成自家的小金库,随意取用公款。当时流传歌谣:“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蔡京不但是害自己乃至送命、连累家人,甚至覆国,最终导致国家的灭亡。

“利口”是习性,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顾及国家安危的!“邦家”是自己居住的地方,用现在人的话说,是“本”,是“叶落归根”的地方。一个为了利益忘本的人,只能是“利口”之人,“邦家”“覆”或者不“覆”,他从来不考虑的。这是什么?是邪,不是正!

我们看;孔子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习性是可以改变的,谁帮他改变习性呢?一呢,我们通过自己的身教,再加上言传,帮他改!一个是通过他自己读圣贤的书,认识到不足,自己主动去改!

我们看“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利口之覆邦家”这三点,讲的是邪的东西逐渐“夺”、“乱”、“覆”正义的东西,这让人不寒而栗!一个社会受到这样的影响越大,危害性不仅仅是“夺”、“乱”,更严重的是颠覆!

作为思想家的孔子,看到了当时社会乱象的根源还是在于人心!一个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名闻利养,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甚至国家的利益,孔子对这样的现象,一个字就是“恶”,圣人恶紫、恶郑声、恶利口,这就是教人要顺“道”而行,严守规矩。

有些人该说了,不就是穿个衣服吗?什么颜色又能如何?不就是唱个歌吗?曲调不雅又能如何?甚至一个人说几句巧言令色的话,又会有多大的关系!孔子认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起初都是很小的事情,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正因为你不辨是非,才会出现“紫之夺朱”、“郑声之乱雅乐”、“利口之覆邦家”这三种情况的,最简单的理解;就如郑声吧,你一听到,立即说“NO”,它还能对你产生影响吗?关键会你得有一双慧眼,一双能辨别是非的耳朵,一个具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能力,你才能做到防微杜渐!不会被那些邪曲的东西、邪曲的内容所迷惑,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的话,你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