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聊斋大概是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那是常年跑生意的爸爸出差回来,我慌慌着翻他包找吃的,偶然发现了他包里的那本《白话聊斋》,我拿起来反复看着,封面上古典人物的画像吸引了我的眼球,于是把所有好吃的弃之不顾,抱着书蹲在一边翻了起来。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1)

爸爸笑我说:这小妮子,连字都认不全呢还看这书,这书里面写的可全是鬼怪的故事,小心看后吓破了胆儿,你看那画皮多吓人呀!

也许是天生好奇,爸爸越是这样说我就越不肯放下,以至于后来妈妈抱怨爸爸乱买书,引得孩子学着看闲书,影响了学习。

接下来的日子里,就因为我看聊斋,从没打过我的妈妈动手打了我,并把书藏起来,甚至还撕下了我正在看的篇章。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2)

为了不惹妈生气,也为了书不再被撕,我只好偷着看,躲在茅厕里看过、藏在被窝里看过……在哪个农村还没有电视等传媒的情况下,小小的我如此执著地读着这本与我当时年龄并不相称,甚也读不太懂的书。

如今,一转眼的功夫几十年过去了,再听到电视上唱着乔羽老先生的《说聊斋》:你也说聊斋 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心头来……

听着听着,心头真是涌起万千感慨,真如歌中唱的那样——此中滋味 谁能解得开?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3)

岁月不饶人啊,从懵懂小童转眼人到中年,漫漫人生的长河中,几多坎坷,几多磨难……方能体会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苍苍茫茫的人世间,真可谓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怎能不佩服300多年前的蒲老先生于混浊红尘中超然的睿智和警醒。

为什么最纯真最美好的爱情只能发生在人与鬼之间?为什么知恩图报的是鬼,而落井下石的却是人?为什么聊斋里的女鬼一个个都貌若天仙,倾国倾城?为什么这些绝色美女们却都和穷小伙子一见钟情,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或许,人本身就是太复杂的物种,人性从来就经不起考验,在人身上还残留着弱肉强食之动物本能,人与人之间才有了那么多的勾心斗角、尔虞吾诈。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4)

如今重新捧读《聊斋志异》,再也没有了年少无知时只看故事凄美之雅兴。书中400多个故事,今天看来像是荒诞不羁,似为小说的虚构情节,细读却隐着深深的寓意,每则故事都会给人启思,都能让你在思索之中,凭添些许伤感,难怪王国维把它与红楼梦相提并论。

故事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虽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初衷却是教人向善。尽管许多故事都是“善终”,但作者的表达,皆是丑恶大都由现实社会中的人来制造,而正义却都是鬼怪来伸张,这就引我们重新审视作者更深层次的写作意图,不得不让我们重新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当时的写作背景。

难道,蒲松龄真正的用意是想于不动声色的讽刺和鞭笞中告诉大家:现实社会才是吃人的。为什么呢?

蒲松龄处在动乱黑暗的时代和社会,17岁便高中秀才,以神童之誉名扬四乡的蒲松龄,竟在其后长达50余年的乡试中一次次落榜,在煎熬中燃尽了自己生命的烛火,最后郁郁而终。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5)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遗憾的是《聊斋志异》直至蒲松龄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刻版问世。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便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成文。

试想,无论什么时代,一个人能用那么多时间来听人讲故事,可见这个人的生活是多么的闲散与无奈。能用数十年时间整理故事,成就一部旷世佳作,又可见作者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的信念是多么的执著。

能“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又见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由此可见,蒲松龄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种种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6)

诸如书中冥府、地狱、天堂、龙宫、梦境,以及传说中的异域,“神仙狐鬼精魅,”人鬼相恋、人妖相配、鬼人鬼事、惩恶扬善、男欢女爱、尧女于归、因果报应、科场及第等等实际上无一不是现实世界的折射。而婴宁、小谢、小翠、翩翩、晚霞、娇娜、香玉、葛巾、宦娘、聂小倩,一群光彩夺目的人物描写的却是活灵活现。

尽管她们只是勾人魂魄的艺术形象,均是与我们有着相当距离的异域中人,让我们可望而不可及,读后却让我们感觉到,她们曾涉足于人间社会,参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因此会感到“鬼”们就曾生活在我们中间,真实可感,伸手可捉。

《聊斋志异》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

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即便是男欢女爱也写得入情入境,通过《婴宁》、《青凤》、《阿绣》、《连城》、《青娥》、《鸦头》、《瑞云》等作品;来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精神。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7)

如《婴宁》中写莒人王子服在上元灯会上初识一位美丽少女,相思成病,后入山追寻,见到少女。不想少女竟成为自己姨妹,但少女本为狐产女子,且从小随鬼母长大,所以全然不晓人间礼数,憨纯无比,对爱情和母女之情坚贞深笃,也就有了文中婴宁天真无邪的清纯。

《阿宝》中孙子楚天生英俊而性格痴讷,他因痴爱富家女阿宝,并最终以情痴换回了阿宝的真情。当孙因病而殁后,阿宝竟以死相从,终于感动阎罗,使其双双复生,二人阴阳两世的爱情感人至深。

《连城》写史孝廉一病不起,生命垂危。有神医言用男子胸肉为药饵方可治愈。史孝廉以此向盐商子相求,遭到拒绝;而乔生却主动献出胸头之肉。但仍然得不到史孝廉的认可,连城为此忧郁而死,乔生也在吊慰时一恸而绝。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8)

二人在鬼蜮世界如愿结合,最终凭借爱情的力量重返人间。二人的生死爱情更是强调了知已爱情的美丽崇高和为真爱生死与共的理想境界……想想现代社会岂不也存在太多有缘无份、愤而不得的爱情,人们内心仍在渴望和追求着诸如书中所写的人间真情。

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蒲松龄,通过《促织》、《红玉》、《梦狼》、《梅女》、《续黄粱》、《窦氏》等作品,来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的罪行,鞭挞了为虎作伥、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和官吏,将他们欺压百姓的贪婪、无耻、昏庸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

如《促织》中写了一个皇帝爱斗蟋蟀,就不断地让百姓进贡蟋蟀,一个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找来的蟋蟀,因害怕跳 了井。后来这个孩子变成了一只蟋蟀,他不仅斗败了所有的蟋蟀,就连大公鸡都不是他的对手。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9)

统治者的小小爱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读完此篇不禁令人唏嘘感叹。尽管当今世界也存在着诸多不公,还是为身处和谐社会,生活在机制健全、现代文明的时代而庆幸。

曾多次参加考试,对科举制度有深刻了解的蒲松龄,通过《叶生》、《于去恶》、《考弊司》、《贾奉雉》、《司文郎》、《王子安》、《三生》等作品,来揭露和抨击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

在他笔下的考官都是不学无术、营私舞弊、贪污受贿的人物。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人的摧残和毒害,也批判了科举制度下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儒生。如《司文郎》描写盲僧用鼻子辨别文章的好坏,辛辣地讽刺了试官好坏不分,颠倒黑白的丑态……

通过《商三官》、《席方平》、《向杲》等作品,来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通过《种梨》、《画皮》、《劳山道士》、《瞳人语》、《狼》等作品,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

评聊斋系列(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10)

窃以为,聊斋之所以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不光因为它从艺术价值上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不朽之作,更因为每个故事都会给人带来启思。

正如马瑞芳教授点评《聊斋志异》手稿本卷三《驱怪》之篇末,见“异史氏曰”令他眼睛一亮的八个字:“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翻译成白话,就是“黄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聊斋幽默谐趣的故事,不光给老百姓带来阅读的趣味,也启发一代政治家的哲理性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