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曰名, 死后曰讳”,直呼其名在古代非常忌讳,原因是啥?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父辈,或者是爷爷辈名字中的字,新生小孩是不会用的,大家都知道不能用不能用,那这是为什么呢?

名讳,避讳,其实说到底就是对于名字的崇拜,我们在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总要避讳一些词语,比方说大年初一的时候,我们不会说一些不吉利的话,做一些不吉利的事,甚至穿衣服的颜色都比较喜庆。

古代各种人死亡的说法(生前曰名死后曰讳)(1)

中国人向来都讲究讨个好彩头,语言是中华文明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依托。在先古时期,科技不发达,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用科学解释,原始人认为不止是人类,动物,或者是信仰的神灵都有语言,所以就衍生出了一些我们听不懂的祭祀咒语,这个现象就是最早的语言崇拜。

古代各种人死亡的说法(生前曰名死后曰讳)(2)

那么发展到封建王朝时期,我们国家其实没有那些宗教信仰,我们更信仰汉字,封建王朝用“礼”来维持统治,其实这说白了,也是一种信仰,但是这比宗教来的更深入人心。

西方古人认为,死者的名字也有忌讳,人有躯壳,灵魂,而灵魂附着在名字上,名字也间接代表了灵魂。所以,人们害怕在人死后直呼其名会惊扰到对方灵魂,而引来已故人的灵魂,进而造成麻烦。

古代各种人死亡的说法(生前曰名死后曰讳)(3)

中国其实与这种想法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但是我们更习惯用“礼”来表达这一层含义,例如皇帝的名字要避讳,皇后的名字要避讳,或者换个角度说,就是权贵和长辈的的名字都需要避讳。

延伸到后面如何呢?大家一定听过一句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的出处就是一个知州,他叫田登,为了避他的“登”字,他强迫居民把“点灯”换成“放火”,百姓为了嘲讽他,于是就有了那句名言。

古代各种人死亡的说法(生前曰名死后曰讳)(4)

换一种说法,其实这种避讳是始于皇权,或者说发展于皇权,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他就要为自己的权力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发展这种名字神话,或者名字神秘化一定程度上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威慑力。

古代各种人死亡的说法(生前曰名死后曰讳)(5)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要避讳,例如宋徽宗的狂草作品《草书千字文》中,在他书写酣畅淋漓之时,忘了避开“敬”字的讳,按理说应该将敬字换成恭字,恭敬恭敬,(敬是高祖赵敬德的讳),其实就是换一个字,但是他贵为皇帝,自然没事,若是寻常百姓这么写,被发现了那可就是大罪了。

古代各种人死亡的说法(生前曰名死后曰讳)(6)

其实避讳演变至今,以前的那么严格的要求已经不存在了,更多的,还是一种对于先辈,或者是以前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