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你们了,不然疫情之下,我们都不知道要带宝宝去哪里看病了。”5月5日,孕妇田女士(化名)顺产下一名男婴。喜获麟儿的她虽然高兴,但眉宇间却有着忧愁。“孕晚期产检的时候,发现宝宝有蛛网膜囊肿,我就比较紧张。”田女士表示,4月1日起浦西地区封控,更让她有些寝食难安,“医院都停诊了,我担心宝宝出生之后需要就医,没地方可以看病。”

综合管廊安全保障(空中连廊互通多学科护航)(1)

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受访单位供图)
好在为吕女士接产的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普妇婴)在孩子出生并完成乙肝疫苗注射后,立即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对接,通过两家医院三楼的连廊通道,将新生儿转入上海市儿童医院做进一步检查。通过超声和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发现患儿没有并发脑积水,不需手术,出院后只需到神经外科定期随访即可。这让吕女士悬着几个月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疫情以来,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和上海市儿童医院之间竖起了隔离带,但阻隔不了两院之间的联动救治。

综合管廊安全保障(空中连廊互通多学科护航)(2)

两院新生儿科医生会诊(受访单位供图)
普陀区妇婴保健院于2014年落成并启用。“医院所在的普陀区长风生态园聚集了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普陀新院,优质的妇幼医疗保健资源集聚,为普妇婴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绝佳的外部环境。”普陀区妇婴保健院院长林毅表示,普妇婴与比邻的市儿童医院新院启用之际,两院就建立了多元化的对接和合作机制。“在常态化诊疗中,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专家每周来院示范查房,每月开展业务培训,促进了普妇婴新生儿科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的提升。”而疫情期间,多学科会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家医院各科主任之间的微信电话会诊多了。
遇到胎儿有异常需立即手术或早产儿需出生时马上转运等情况,架在两家医院间的空中连廊就成了新生儿的“生命通道”。“这一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连接了普妇婴新生儿科与市儿童医院 NICU,在我院出生的危重新生儿仅需5分钟即可到达市儿童医院。”林院长表示,该绿色通道开通至今已累计转诊逾200例危重新生儿,为这些患儿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机。
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受访单位供图)
“宝宝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都问题不大,只要定期泌尿外科随访就行。”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黄轶晨叮嘱刚刚生产的原女士(化名)。原女士在产检时发现胎儿重复肾,肾盂积水。4月25日,原女士产下宝宝后,宝宝随即通过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转入市儿童医院进一步检查。最终,宝宝的肾功能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让原女士松了口气。
如此快速的对接,得益于多年来普妇婴产科与市儿童医院普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耳鼻喉科等专科建立的多学科联会诊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两家医院对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心脏病、腹腔巨大囊肿等多种病症进行产前多学科会诊,共同商议分娩方式及出生后的治疗方案,实现“产检—分娩—手术”的无缝连接。

综合管廊安全保障(空中连廊互通多学科护航)(3)

危重新生儿转运 (受访单位供图)
除了与市儿童医院的专业对接,普妇婴也在发挥集聚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毗邻的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的指导和管理下,逐步实现建立妇女分层服务模式、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建立技术指导帮扶机制、建立科研项目合作机制、推进妇幼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目标任务的落地落实。
普妇婴充分利用毗邻市妇幼保健中心的优势,与市妇幼保健中心合作开展了《普陀区全生命周期示范区建设》《上海市危重孕产妇救治管理平台建设》《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普陀区‘健康孩’计划》等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在加快人员技能培训、建立健康管理模式、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危重症急救水平等方面成效显著。

综合管廊安全保障(空中连廊互通多学科护航)(4)

妇幼健康社区大讲堂(受访单位供图 非疫情期间拍摄)
项目合作之外,普妇婴还与市妇幼保健中心联合打造了健康宣教品牌“妇幼健康社区大讲堂”。由市区各级医疗机构妇幼专家组成的讲师团,以社区需求为导向,深入社区、学校、片区、楼宇开展妇幼健康科普教育。市妇幼保健中心对项目予以大力支持和指导,参与项目中期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大讲堂”举办至今,共计举办线下宣教近200余场,推送线上微课堂40多场,受益群众逾7万人次。“我们不断丰富讲堂的内容和宣讲形式,推出了线上互动、线下模拟产房体验、‘专家面对面’直播间等互动性强的宣讲形式。”林院长表示,随着“妇幼健康社区大讲堂”品质不断提升,这一项目还成为区妇联立项资助项目,被评为普陀区群众最喜爱的志愿服务项目之一。
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地址:同普路517号电话:22202220

来源:上海普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