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你是否被当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苦恼?太多的信息能否让你获得更多,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总结?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总结(如何阅读一本书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总结

1.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你是否被当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苦恼?太多的信息能否让你获得更多!

可能今天的我们确实从 高速发展的信息中获益良多,但原书的作者却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消极的观点:过多的信息甚至会成为了思考的阻碍。原因在于,我们接收到了太多经过媒体“设计”过的信息,当信息加工成结论的过程被整理得过于高效,会让长期接收此类信息的读者慢慢失去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我们也把这种能力称为“理解力”。

如果你想增进理解力,那么读读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

但实现这一目的并不容易,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在这里作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棒球运动中投手与捕手之间的合作关系,如何让信息更好地传达是作者的能力,而在阅读过程中让信息更好地接收,这同样也是一种能力。

但是这个例子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投手投出地球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接住了,要么没有接住,而阅读却不是,每个人接收的程度都会不一样。

之前也提到过,其实作者和读者之间也是一种喂养与被喂养的关系,作者是内容生产是主动的,读者是内容消费者是被动的。当然本书也是教大家如何将被动尽量地化为主动与作者多互动。而作者认为,接收的程度与阅读的主动性有关——阅读越主动,读书的效果就越好,而阅读的层次越深,对于主动性的要求也就越高。

2.阅读是一门艺术。

关于阅读,我们往往做得很多,却没有认真地研究过“阅读”本身。那么,阅读有哪几种境界?好的读者又是如何炼成的?

本章,我们将一同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

阅读这一门艺术,在于尽可能地掌握获得每一种信息的技巧。

在这里,作者给阅读下了一个定义“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一点也类似于学习的过程。

在教育领域上,通过判断有没有老师,我们把学习分为“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和“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而阅读的艺术则包含所有的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即:“思考,观察,记忆,想象力,分析和省思能力。”

在书中,作者认为掌握没有老师指导的自我学习能力会更加重要,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我们要独自去面对。当我们减少了对于老师的依赖,我们可以更好地独自思考与分析。

这本书就是教会我们,如何把书变成最好的老师。

№3 阅读的四个境界

当我们开始学习阅读的技巧之前,首先得简单了解阅读的四层境界。作者认为,这四层境界之间是渐进的,也就是说,第一层不会在第二层中消失,第二层又包含在第三层中,第三层又出现在第四层中。在这里我会粗略地介绍这四层境界,而在后面会更详细地介绍。

首先,阅读的第一层境界叫做“基础阅读”。这第一层的确也算不上什么境界了,简单地说,就是认识字,能知道作者的每一句话究竟在说什么。这基本上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

这第二层境界,叫做“检视阅读”,其特点在于强调时间。简单地说,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区别于“基础阅读”,你还得了解一本书的“结构”,“包含的部分”以及“分类”。

第三层境界称为“分析阅读”。重点在于如何把一本书吃透,这也是这本书最着重强调的一个部分,这其中会有大量的技巧可以运用,你也会在本书中学到。但是作者也指出,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仔细去精读。

阅读的第四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叫做“主题式阅读”或“比较阅读”。这时候我们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同时阅读某个主题的多本书,主题阅读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多,甚至需要架构出可能没有在任何一本书里出现的主题分析,这种阅读方式非常的复杂但也非常的有效。

№4 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基础阅读能力的获取大多是在我们孩童时代就已经完成的事情,当完成“认字”,“增加词汇量”到“对句子的理解”的学习过程,也就获得了基础阅读的能力。

而检视阅读才算真正的开始阅读,在本书中,作者把检视阅读共分为了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

(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首先我们来谈第一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检视阅读的一个重点在于“少量时间”,这时候你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侦探,你的任务是用最少的时间寻找这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当然,你不能放过书里的任何一个细节,包括“书名”,“副标题”,“序言”,“目录”,“索引”。然后再从目录里挑选几个你看起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章节来看看,最后一步就是把书打开随便翻翻,随便挑一些阅读一下。

待你完成这些步骤,你应该就能有了大概的判断:这本书大概是说了什么?这本书值不值得我继续读?如果你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完成检视阅读的第一部分。

(二)粗浅的阅读

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叫做“粗浅的阅读”。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信心满满地准备去啃某一本书的时候,读前两个章节就觉得很费劲,慢慢地,当我们刚拿起这本书时的激情被这种痛苦消磨殆尽的时候,突然手机来了某条消息,你如释重负地告诉自己:"算了,今天先读到这儿吧,下次有时间再读。”但很可能这本书就永远地躺在你的书架上了。

如果这段描述说的就是你,那你可以试试这种方法了,“粗浅的阅读”的重点在于——不停顿,哪怕读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资料,直接忽略掉,把重点放在自己看得懂的地方。

可能最后你只读懂了书里的一小部分,但是也没有关系,请把关注的重点放在那些你已经读懂的地方,你可以告诉自己:“起码我已经读懂了这些,已经很棒了。”

毕竟,能享受阅读的乐趣是学会阅读的前提。

№5 速读的技巧

因原书关于检视阅读的描述过于理论,这里引用德国作家克里斯蒂安·格吕宁的《快速阅读》所介绍的技巧。

(注:以下内容不是本书的内容。)

第一步,找出一本书,借助手指,指尖指着要读的地方读,通过强行地提高手指的移动速度来提高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在你理解的基础上速度越快越好。

第二步,连续阅读三分钟,并且记录下三分钟共阅读了多少的内容,进行标记。

第三步,再次阅读这些你记录的内容,把手指的移动速度加快,需要在两分钟内完成阅读。

第四步,你需要重复上一步的操作,但是要把速度提高到一分钟,这时候你的阅读速度已经提高了三倍,你还要不断练习从而让自己适应这个速度。

经过这些训练,当你每分钟阅读的字数达到在900字左右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逐渐开始摆脱“默读”——即脑海呈现的不再是声音,而是信息本身。只有“读书”变成“看书”,你的阅读速度才会真正提升。

№6 好读者是怎样炼成的?

睡前,你坐到床上,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灯光有些昏暗,像电影里的某个镜头。你拿起了某权威机构推荐的不可不读系列中的一本书,可能你遇到了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事实是没读多久就开始有些睡意,你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最后只能以一场美梦结束了今天短暂的阅读之旅。

你可能会想,一定是在床上太舒服了?或者应该怪灯光太昏暗?当然不是!问题是在于你不够主动。在刚刚的学习中已经提到的词,“主动”!

作者在这里对“主动阅读”的定义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是的,阅读的艺术就是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

书中给出了阅读者需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

1.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说什么?

你需要想办法找到这本书的主题以及从属的关键议题。

2.作者在细节上说了什么?

你需要了解作者的特殊观点。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掌握阅读艺术的精髓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 。我们可以以笔记的形式来对待这些问题,你需要把答案写出来,因为逼迫自己表达是主动思考的重要形式。

№7 今日总结

关键词:

阅读,粗读,速读

要点:

真正的阅读是通过独自死磕文字,让理解力逐渐变强而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

阅读的第一层境界叫做“基础阅读”;第二层境界叫做“检视阅读”,其特点在于强调时间;第三层境界称为“分析阅读”;第四层境界,也是最高境界叫做“主题式阅读”或“比较阅读”。

作者把检视阅读共分为了两种:“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和“粗浅的阅读”。“粗浅的阅读”的重点在于——不停顿,哪怕读到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停下来查资料,直接忽略掉,把重点放在自己看得懂的地方。

掌握阅读艺术的精髓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精准正确地回答问题 。

思考与讨论:

学习完今天的内容,不妨试着找一本你曾经“半途而废”的书,用“检视阅读”的方法来测试一下,看看短时间内你能读到多少有用的信息。

另外关于速度,你也可以测试记录下自己一分钟能读多少字。

关于明天的学习,我们会介绍大量的技巧来帮助你透视一本书,在开始正式的学习之前,我希望你能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我已经真正地读透这本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