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学过了挺多人格的理论,听到来访者这么笃定地说她有主、副两重人格时,我仍然有些好奇和鬼魅的感觉尤其当她说到主、副人格如何联手PUA初恋男友的时候,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从几个方面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从几个方面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你知道自己有几个子人格吗)

从几个方面分析自己的人格特点

尽管学过了挺多人格的理论,听到来访者这么笃定地说她有主、副两重人格时,我仍然有些好奇和鬼魅的感觉。尤其当她说到主、副人格如何联手PUA初恋男友的时候。

她远在大洋彼岸求学,才20岁,因为人格困惑、性身份认同、自杀冲动来寻求心理咨询。

她的主人格善良、乐观,有共情力。每当看见疫情丧失和非洲饥饿孩童的报道,她都会陷入悲伤中,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她的副人格则会告诉她“不用那么努力,你可以去死, 怂恿她自毁及害人,让她忍不住想操控他人。

她觉得脑袋里有两个”我“在撕扯,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昏睡。她能在主、副人格间自由切换,就像电脑的CPU一样运作。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多重人格的经典悬疑片《搏击俱乐部》,男主角也是分裂两个身份——泰勒和杰克,两个处于不同极端的人物,最终一个杀死了另一个才得到解脱。

人格分裂少年养成,于是我对她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好奇。

她是一个东北的妹子,妈妈是一个老师,早年对她的教养非常严厉,动辄得咎,她在姥姥姥爷家里长大,父亲几乎是缺位的,只是偶尔才回家,每次回家她能听见关上的卧室门内传来的剧烈的争吵声,多半是父母为她的学费在掰扯。

高中后,父亲撺掇她到美国读大学,并承诺给她出学费,可事实上这两年,为了交学费她几乎每天都要去打工,为此她非常痛恨这个言而无信、不负责任的爸爸。

这次的案例督导老师是一个年纪的实力派后浪,虽然他自诩一直在“诊”,从来不“断”,但听他解析个案每次都是一种醍醐灌顶的享受。

督导说,来访知道自己有主副人格,并且还可以自如切换,那谁是那个切换者呢?这第三个人格操的又是什么心呢?只看不说,还是偶尔插嘴?咨询师要建立对第三人格的敏感性,当来访者无缝切换的时候要抓一个活的,弄清楚第三个人格是否在场,是否是它把主、副两个人格带到这里。

来访者对父母的评价是分裂性的,父亲全差,母亲全好,通常而言这不会是事实,只能说明来访者可能被母亲的主体所凌驾了。她认同了母亲的诉说,母亲盘踞在她的自我系统里面了。

16岁她抑郁爆发想要自杀,可能是想杀掉与母亲的链接,不一定是死本能的显现,有可能是分离个体化的助推,只不过她没有理解这部分。

对于一个既偏执又管控的母亲,仅凭年幼的来访者一己之力是推不开的,也许父亲潜意识里听见了女儿的呼唤,无意间将她和母亲分开了,对于这点,她是受益的。只是她沉浸在母亲的诉说里,并没有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来访者自诉心怀大爱,悲天悯人,其实不过是她把自己内心的悲惨投射出去了,在替代性地体验那些灾难,这些爱都是假的。一个人还不会爱自己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的爱一定是假的。

所以她说自己立志于写作,立志于唤醒民众,等拿到了诺贝尔奖,就自裁于获奖感言现场,这显然是一种人格表演,她要唤醒的也并不是民众,而是她的爹妈。

这个女孩自我建立边界的能力很弱,一般人的边界是三进三出的院落,她的可能就是篱笆。她说人的喜爱是很单薄的,总是会被什么东西控制,这倒千真万确,所以她害怕被人侵犯边界,便总是试图去操控别人。

谈到童年,来访者说自己被富养大的,督导说这多半是胡扯,但她需要这种“童年的罗曼史”,这能让她感觉自己到独特性和重要性,感觉到自己曾经得到过一些重要的东西,感到自己是有希望的。前期咨询师切忌面质,否则会引起严重退行。

来访者常感觉在跟人交往时,会进入非生命世界,感觉不是跟人,而是跟物体在交往。这提示她可能发展出反社会人格。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她曾经被当物体对待,或者说她曾经感觉如此。所以她要把这种感觉复制出来。咨询师这时要装作自己是一个物件,又要保持自己是一个人,咨询师这时也要有三重人格,才能给到来访者矫正性的体验。

咨询师还要发展出三重人格,实话说这个咨询,难度可真不小。

其实按照人格学说,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是有多个子人格的,有些是人的形象,有些不一定是人的形象,当我们说虎妈、狼爸、女汉子、鹤发童心的时候,就是感觉到了这些子人格的存在。

多重人格障碍者各个子人格之间分裂得太厉害,彼此之间没有交流,互不相认,我们一般人在意识层面还是联通的,各个子人格之间分裂得没有那么厉害。

我们内心的冲突,我们的”双标“,都是子人格的冲突。有时候我们想改变,却又一直拖延,就是因为子人格之间没有形成一致性。我们内心的自洽,取决于对子人格的接纳度和子人格之间的和谐度。

我们可以如何来探索自己的子人格呢?

按照心理学的假设,通过“意向对话“我们可以”认领“自己的子人格。

你可以在某一个和平时不一样的时刻,感到自己表现和平时不一样的时候,让自己静下来,做一个内部意向对话,闭上眼想象,“现在的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性别是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脾气是怎样的,长什么样子……”

然后等着,等着,可能你眼前隐隐约约仿佛会看到一个形象,然后你把这样的一个形象记下来。等哪天你发现又一次进入了和上次类似的一种状态,你再静下来看一看是不是上次出现的那个人。如果是,那就等于两次看到他了,然后你记下来他是什么样子,一般来说,这就是你的一个子人格了,通过这种反复,你可以发现自己的子人格。

通过对子人格的辨认和认领,我们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你就会知道,原来我还有这样的一面,虽然是个理性直男,但我的心中还住着一个温柔的女孩子。然后生活中,你就会理解自己“柔肠寸断“的那一刻,就不会迷惑于”自己怎么会干出这种事情呢?“

这些为我们理解自己,调节情绪,发现优势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现实。通过对子人格的认同和顺化,形成一种有别于他人、只属于自己的行为模式。用子人格做成长虽说不是一个很风靡的理论,但却是一种实用的好方法。

我是@心理医生文以疗心——煮字为药,愿每一篇小文都带来疗愈的微末光亮。原创不易,欢迎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关注、点赞、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