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百多万字,实属长篇巨著 大的情节以宝黛爱情悲剧和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小的情节不计其数,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情节前后逻辑一点也不造次我们细细研读,发现其情节的缜密真真令人叫绝本文以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节为例,分析其在前几回的伏笔设置,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红楼梦人物谜团?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人物谜团(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伏笔)

红楼梦人物谜团

《红楼梦》一百多万字,实属长篇巨著。 大的情节以宝黛爱情悲剧和四大家族的兴衰为主线,小的情节不计其数,但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情节前后逻辑一点也不造次。我们细细研读,发现其情节的缜密真真令人叫绝。本文以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节为例,分析其在前几回的伏笔设置。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这一章节,写了贾雨村作为应天知府审了恩人甄士隐女儿的案件,竟然徇私枉法,草菅人命。既不合情,也不合法,十分荒唐。有些读者对贾雨村的行为多多少少感到不解,贾雨村为什么会对英莲如此无情?为什么会徇私枉法,草菅人命?其实这在前面几个章节里早已埋下伏笔,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伏笔一

第一回里描述贾雨村本是寄居在葫芦庙中的一个穷儒,每日卖文作字为生,士隐常与他交接。一日贾雨村写诗表达自己的胸怀抱负,甄士隐听出其志不在小。贾雨村言明自己目前最缺的就是盘缠路费。甄士隐不待雨村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弟已久有此意,但每遇兄时并未谈及,故未敢唐突。今既如此,弟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捷,方不负兄之所学。”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

甄士隐雪中送炭,是贾雨村得以奔赴名利场的挖井人。但是我们看贾雨村的表现: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略谢一语,并不介意”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贾雨村对甄士隐显示出来的轻慢。

  “士隐送雨村去后,意欲写荐书两封与雨村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身之地。”这里写出了甄士隐对贾雨村的真诚,切实把贾雨村看做自己的朋友。但是我们看贾雨村怎么对这次离别:“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五鼓”就已进京去了,可以看出甄士隐的路费盘缠之珍贵急需,贾雨村离去竟然让人“转话”给甄士隐,连面辞都等不及,况且上文提到是明岁大比,又不需要急于赶时间,连稍等几个时晨与甄士隐面辞都做不到吗?这里也看出贾雨村对甄士隐的轻慢,因为甄士隐只是个乡宦而已,除了钱财并不能更多的帮他什么。

贾雨村对甄士隐的轻慢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对英莲的无情埋下伏笔。

 伏笔二

 贾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因看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派人来找甄士隐,甄士隐的岳父封肃告诉了甄士隐和英莲的遭遇,贾雨村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一个“务必”说得多坚决,与后文乱判葫芦案形成鲜明的对比。

后来贾雨村因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参了一本,说他貌似有才,性实狡猾,又题了一两件徇庇蠹役、交结乡绅之事,龙颜大怒,即命革职。

“贪酷”“狡猾”是别人对贾雨村的评价,也为他乱判葫芦案埋下伏笔。

伏笔三

贾雨村因革职闲居做了林黛玉的老师,通过张如圭的指点贾雨村又去央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托关系走门路再次谋官。

当林如海给他推荐到贾政那里时,我们看贾雨村怎样对待林如海: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只怕晚生草率,不敢进谒。”当林如海告诉他贾家显赫家世与高官时,于是又谢了林如海。如海又说:“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吾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

这里描述的细节“打恭,谢不释口”“唯唯听命”都显示出与答谢甄士隐“略谢一语,并不介意,留话转告,不及面辞”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贾雨村的势利。

贾雨村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谋了一个复职。不上两月,便选了金陵应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在这里贾雨村辞了贾政,怎么不及面辞了?

面对感恩,贾雨村对待甄士隐、林如海、贾政截然不同的态度鲜明的写出了贾雨村的势利之心,也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对英莲无情,徇私枉法行为埋下伏笔。

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之前的三回里,作者已对贾雨村的为人完成了本性塑造,至第四回做出来的荒唐事,由他本人喜好,也由社会大背景觉定的,读《红楼梦》时,其情节前前后后的藕断丝连,草蛇灰线是要时时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