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朗朗上口的爱情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赞诵。它出自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白居易,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之人称为“诗王”“诗魔”。他和李白、杜甫三人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他们三人成为了唐朝诗坛中最闪亮的三颗明星。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而衰进入了衰退期,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白居易就出生于这样的乱世中了。

白居易最好的情诗(在天愿作比翼鸟)(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一、“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少年成名的白居易。

白居易出生于一个小的官宦家庭,幼年在家庭的熏陶下,五、六岁时就开始了学诗,到八、九岁时就懂得声韵。幼年时期的白居易,学习是非常刻苦的,以至于成年后,头发很早就白了。

白居易十五、六岁的时候,来到了京城长安。

当时长安城中最著名的诗人顾况,为人非常孤傲。当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来拜见他时,顾况一看白居易是一个这么年轻的人,就有些轻视他。

当他得知白居易的名字,不由得大笑起来,说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他的意思当时长安的物价非常昂贵,米很贵,吃饭都成问题,居住更不容易了。

可是当他看完白居易的诗稿《赋得古原草送别》后,对“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大为赞赏,说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意思是你有这样的好诗句,居住就不难了。

白居易在长安一举成名。

白居易最好的情诗(在天愿作比翼鸟)(2)

二、千古传诵的《长恨歌》、《琵琶行》

公元806年,白居易在周至担任县尉之职。一次,他和朋友在外出游玩时,感慨中谈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白居易便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爱情悲歌《长恨歌》。这一年,白居易三十五岁。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全篇一百二十句,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悲剧结局,艺术地体现了现实生活,成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两年后,白居易被调回了京城长安,担任左拾遗职务,并且兼任翰林学士了。他的内心充满了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对于那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和宦官,他常常不顾后果,提出批评,要求约束他们的不法行为。甚至对于皇帝唐宪宗,他也当众批评,令唐宪宗心里非常不高兴了。

同时,白居易看到民间百姓疾苦,他又竭力为民请命,仗义执言。这样的白居易,自然是不受朝廷喜欢的,遭人忌恨了。

白居易最好的情诗(在天愿作比翼鸟)(3)

公元815年,京城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刺杀事件,宰相武元衡被人当街刺杀。

白居易就上书朝廷,要求严惩凶手,查清幕后主使。这个时候的白居易,官职是太子的左赞善大夫,这是个虚职,他不能过问朝廷的事。

因此,他又得罪那些权贵们了。他们编了一个罪名,说白居易不孝,原因是白居易母亲因为赏花坠到井里死了,白居易居然还写赏花诗。就这样的借口,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

随后,又找了个无端的理由,把白居易再贬为江州司马,江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被贬到江州后,白居易的心情非常失落,江州司马这个官职是个闲职,他什么也做不了。

就是在这里,白居易写下了另一首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通过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的经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与她的同病相怜之情。“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

《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

被贬江州,成为了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以后的他,变得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了。

白居易最好的情诗(在天愿作比翼鸟)(4)

三、新乐府运动,和元稹超越生死的友情。

说到白居易,一定离不开元稹。元稹也是一名非常优秀的诗人,他和白居易的名气一样大,被并称为“元白”。

白居易三十岁那年,与元稹相识,元稹当时二十三岁。由于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相似的经历和爱好,他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也成为了政治上的盟友。

在元稹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白居易毅然站在元稹这一边,为元稹仗义执言。白居易被贬的时候,元稹也是自始自终,站在他身边,支持着他,鼓励着他。他们之间的友情经历了各种生死考验。

同时,他们之间的友情,也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这些细节,在他们各自的诗篇中都能找到。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超越了生死,他们一生相交,彼此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支持。

白居易和元稹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主张,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因此,他们两人也成为了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