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利民

常听有人说,诸葛亮其实没有那么厉害,也没那么重要,他的军事才能,他的人品口碑,他对蜀汉的贡献,都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吹嘘出来的。实事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三国十六个英雄眼中的诸葛亮(读三国志札记三十)(1)

诸葛亮

当然,我们读《三国演义》会发现,演义总共一百二十回,诸葛亮几乎贯穿整部小说,从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出场,到一百零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去世,占据大量篇幅。罗贯中笔下,诸葛亮隆中对,借东风、斩马谡、空城计、六出祁山,锦囊妙计,七擒孟获等等一个个故事妇孺皆知。可这些是罗贯中凭空捏造出来的吗?虽然有些地方确实有夸大和虚构的成分,但是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没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罗贯中也不会那么推崇诸葛亮。要知道,诸葛亮234年去世,三国历史延续还有五十年左右,但是,罗贯中在诸葛亮去世后也无心再写下去了,仅用了十六回,就让后来精彩纷呈的魏蜀吴三家纷争草草收场,三家归晋了。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三国志》的通俗版,如果不是诸葛亮在《三国志》中的突出地位,罗贯中为何要在小说中用如此多篇幅塑造诸葛亮这样的主角。

有人也说,陈寿的父亲因受过诸葛亮的处罚,所以在编撰《三国志》时就有意无意地贬低打压诸葛亮,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对陈寿这样史学家不公平的。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参军,失街亭以后,陈寿的父亲和马谡一样受到受到困刑的处罚,就是削发,剃去头发,是种污辱性的处罚,然后逐出军营。陈寿的父亲回到家乡,几年之后结婚生子,得了陈寿,陈寿的父亲把他在失街亭当中满腔的义愤和不得志寄予他儿子陈寿的身上,从小对陈寿要求非常严格,让他师从蜀中大儒谯周。后来,陈寿先任蜀汉主簿,后任晋著作郎,父亲病故,陈寿匆忙赶回家中,守孝三年。而在其后来编撰而成的《三国志》中,对于卷入失街亭一战而受牵连的老父却只字未提,对于惩罚父亲的诸葛亮却大加颂扬,足见陈寿对待历史的客观公正的态度。

我们在看《三国志》,共六十五卷,记录了四百多人,单独成传的只有五个人,刘备、刘禅、孙权、陆逊、诸葛亮。抛开先主、后主、吴主三人,单独成传的只有陆逊和诸葛亮。其他人物除曹操、曹丕、曹叡为皇帝纪外,都是好几个人甚至多达十几人挤在一个传。

三国十六个英雄眼中的诸葛亮(读三国志札记三十)(2)

《三国志》

再看《诸葛亮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臣寿等言:臣前在著作郎,侍中领中书监济北侯臣荀勖、中书令关内侯臣和峤奏,使臣定故蜀丞相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是说陈寿受晋朝廷指令,专门另外收集整理诸葛亮的公务文书,编订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这种待遇好像也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的人们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三国志》记载:“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於沔阳。”,皇帝为大臣下诏立庙,这似乎也是唯一的,这不说明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和地位吗?“秋,魏镇西将军锺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这又说明连对手也对他非常敬重,大战间隙前来拜谒。

以上足以说明,诸葛亮在《三国志》中的突出地位和在三国时期就已有的巨大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