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奂(246年-302年),本名曹璜,字景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末代皇帝(260年6月27日-266年2月4日),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魏明帝曹叡养子。

甘露五年(260年),高贵乡公曹髦为成济弑杀,司马昭与众臣商议,以曹奂奉明帝之祀,立为皇帝。

曹奂虽名为皇帝,但实为司马氏的傀儡。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位晋王,篡夺曹魏政权,曹魏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

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中国三国时期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前魏元帝曹奂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曹奂,本名曹璜,字景明,正始七年(246年)出生在燕国国都蓟县(今天津蓟州),是魏武帝曹操之子、燕王曹宇的儿子。

甘露三年(258年),曹璜被封为常道乡公(因常道属安次县管辖,所以又称安次县常道乡公)。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1)

傀儡岁月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魏帝曹髦被杀,司马昭与公卿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立曹璜为皇帝。五月初八日,司马昭派他的儿子中护军司马炎到邺城去迎接曹璜。

甘露五年(260年)六月初一日,皇太后郭氏(明元郭皇后)下诏让曹璜改名为曹奂。六月初二日,曹奂来到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在拜见完皇太后郭氏之后,于当天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景元,对大臣们按爵位不同分别予以赏赐。

景元元年(260年)六月初四日,曹奂拜任大将军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公,食邑增加两个郡,总共达十个郡,并加九锡之礼。另外,对司马家族的子弟,尚未有爵位者皆封亭侯,赐钱千万,帛万匹。司马昭极力推辞才作罢。

十一月,燕王曹宇上表庆贺冬至,自称为臣。曹奂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手中毫无权力,在大臣和军队中也没有任何势力,完全是司马氏的傀儡。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2)

废封陈留

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初九日,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任相国、晋王之位。十一月十二日,司马炎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史称晋武帝,魏国自此灭亡。

十一月十四日,曹奂被迁居到金墉城。曹奂出城时,太傅司马孚与他辞别,拉着他的手流泪说:“我到死都是大魏的忠臣。”

十一月十七日,晋武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宫室安排在邺城,给予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国初期的制度,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其地位、待遇、结局可以说是历代亡国之君中最好的。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3)

乱世善终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曹奂在陈留封国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朝廷为他上谥号元皇帝,后人称为“魏元帝”。

曹奂的后人没有再在官方的纪录出现,因此无从知道他有没有后人,由于他离世时正值八王之乱时期,很多纪录都可能在那段期间遗失或被摧毁。

东晋一直有曹姓陈留王这个爵位,南朝宋有陈留王曹虔嗣的记录,但无法确定是否为曹奂的后人,或是曹家旁系入继。此外,由曹奂开始的这个陈留封国一直传国至南朝齐,历经214年。

在历史上的前魏元帝曹奂是个什么样的人?

曹奂,本名曹璜,字景明,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最后一位皇帝,260年-265年在位。

陈寿在《三国志》中如此评价:陈留王恭己南面,宰辅统政,仰遵前式,揖让而禅,遂飨封大国,作宾于晋,比之山阳,班宠有加焉。

意思是:陈留王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宰相辅佐统领政务,遵循从前的法度和规范,然拱手将王位让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于是请人享用大国,在晋国做宾客,与山阳相比,地位、待遇算是比较好的了。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4)

相关话题:曹奂是前魏末代皇帝,为称帝被迫认父亲做从祖父,亡国后的待遇冠绝各朝

前魏的国祚只有45年时间,却出了三位傀儡皇帝,而前两任的结局都很不堪。其中,曹芳被废黜后幽禁于河内,虽然侥幸保全首领,但死后却得了一个“厉”的恶谥,而曹髦被司马昭公然弑杀后,则被追废为庶人,开帝王被臣子公然弑杀的恶例。

要说结局最好者,还是要属末代皇帝曹奂,虽然是眼睁睁地看着江山易主,但亡国后享受的待遇却极为优厚,可谓冠绝各朝,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一种很不错的“补偿”了。

1、曹奂是魏朝亡国之君

曹奂字景明,本名曹璜,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燕王曹宇之子,跟明帝曹叡是堂兄弟关系,即位前的封爵为常道乡公。曹奂当公爷之时,曹魏军政大权已经完全操诸于司马家之手,再加上朝廷对宗室本就禁防甚严,现实的严酷性让曹奂早早地看清了形势,他所期望的不过是守着妻妾儿女,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就像其父曹宇一样。

然而让曹奂没有想的事,他这位最不想“出头”的公爷,最终还是被时局推向了风口浪尖。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魏帝曹髦因不满于权臣司马昭的专横,愤而举兵讨伐,结果被对方公然弑杀。事后,司马昭一方面奏请郭太后追废曹髦为庶人,一方面和公卿大臣商议新君人选,最终决定立曹璜为皇帝。同年六月初一,郭太后下诏让曹璜改名为曹奂。翌日,曹奂在洛阳登基,并改元为景元。

2、魏帝曹髦讨伐司马昭,结果被弑杀

由于曹奂需要继承明帝,按规定要降低辈分。也就是说,曹奂以明帝子嗣的身份继位,而不是兄弟辈。相应的,曹奂称呼其父曹宇,不再是父亲,而是从祖父。这也是帝王继承制度上的通则,虽然看上去很搞笑。

曹奂在位5年时间,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手中却连一丁点儿的实权都没有,朝廷上下、各州郡刺守、中外军队中,莫不是司马家的党羽,留给他的不过是“空壳公司”而已。不过,相对于血气方刚的前任,曹奂对局势看得很清,也知道根本就没有放手一搏的实力,需要他做的,无非是履行好“橡皮图章”的本职,为司马家篡魏背书。除此之外,再没有需要他做得事情。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5)

3、司马昭操控军政大权,俨然事实上的皇帝

此时的司马昭早有篡位之心,虽然尽掌魏国军政大权,并通过诛灭政敌和名士的方式,成功地钳制住天下悠悠众口,但自觉人望还不足以服众,便想通过战场上的胜利,来为自己称帝“铺路”。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以钟会为主帅,率邓艾、诸葛绪等人伐蜀。当年十月,因各路军频繁报捷,曹奂以司马昭家乡温县属于春秋时晋国的缘故,封司马昭为晋公,进拜相国,并加九锡,使其迈出篡位关键一步。同年底,曹魏灭蜀汉。

蜀汉即灭,司马昭权势、威望更著,遂迫不及待地在篡位事业上“加码”。景元五年(264年)三月,曹奂进封司马昭为晋王。到了这一步,连傻子都清楚,司马昭很快便将迈出“终极一步”,自己称帝建国。

4、司马昭死在篡位之前,大概是天意使然

可很多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司马昭万事俱备,马上要迫使曹奂“禅让”之际,突患重病而死,终究没能登上帝位。死得如此巧合,或许是他作恶多端,连上天都不愿让他得偿所愿吧?

可司马昭虽死,曹奂的处境却并没有改善,司马家该做的事情照做不误,只不过篡位之事最终要由司马炎来完成而已。咸熙二年(265年)十一月十二日,距离司马昭死去才三个月时间,曹奂被迫“禅位”给司马炎,自此终结曹魏45年的国祚。

晋武帝司马炎对待曹奂还算优待,不仅封他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将宫室安设在邺城,而且还准许他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都仿效魏朝制度 ,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享受的待遇最好。

5、司马炎称帝后,给予曹奂的待遇非常优厚

​曹奂退位后,在封国又存活了37年时间,于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曹奂薨逝后,晋朝特令予以厚葬,并为他上谥号为“元”,后世遂称其为魏元帝。

曹奂死后,陈留王的爵位一直由其子嗣或宗亲传承,甚至晋室南迁、南朝建立后,依然得以保留,直到南齐立国后才被废除。前后历经两朝、214年,也算是一个神奇纪录了。​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6)

前魏元帝曹奂的亲生父亲是谁?

曹宇,字彭祖,是曹操的侧室环夫人所生,与曹冲是同母的兄弟。曹宇具体的出生时间不太清楚,年龄应该与曹丕的儿子曹叡相差无几。211年,曹宇被封为都乡侯,七年后被封为鲁阳侯,并且与张鲁的女儿成婚。曹丕称帝后,曹宇先后被封为鲁阳公、下邳王、单父王。

与曹植等人一样,曹宇手中也没有任何权力,还受到兄长曹丕的监视。直到曹丕死后,曹宇的境遇才得到极大的改善,原因其实很简单,曹宇是和魏明帝曹叡一起长大的,两人的关系很好,所以魏明帝给曹宇的赏赐远远多于其他诸王,“宠赐与诸王殊”。232年,魏明帝改封曹宇为燕王,并且多次征召他入朝。

238年十二月,魏明帝病重,他最初立下遗诏,任命皇叔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五个辅政大臣中,有三个是曹魏宗室,夏侯献、秦朗也与皇室的关系非常亲密。假如按照执行这个遗诏,司马懿根本就没有独揽大权的机会,因为他根本没有进入辅政大臣的行列。

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刘放、孙资的鼓动下,曹宇被解除大将军的职务,由司马懿、曹爽成为新的辅政大臣。刘放、孙资以魏明帝的名义下旨,“免燕王宇等官,不得停省中”。曹宇等人哭着离开了皇宫,他们不仅失去了权力,更失去了挽救曹魏政权的机会。此后,曹宇的食邑不断得到增加,达到五千五百户。

260年五月,曹魏皇帝曹髦被司马昭杀害,此时的司马昭认为篡位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决定再选一位傀儡皇帝,最终他将目标拟定为曹宇的儿子曹璜!同年六月,曹璜抵达洛阳,改名曹奂,成为曹魏的末代皇帝。不过,曹宇却没能成为太上皇,因为曹奂继承的是魏明帝的皇位,曹奂不再是曹宇的儿子,而是孙子。

原来魏明帝在位时,曾经下过一道旨意,“后嗣万一有由诸侯入奉大统,则当明为人后之义”,也就是说皇位由诸侯继承时,他要改任先皇为父亲。魏明帝死后,曹芳被废、曹髦被杀,这两人已经丧失皇位资格,所以曹奂继承的是魏明帝的皇位。原本曹奂与曹叡是平辈,这样一来就成父子了。

265年,曹宇目睹曹魏江山的终结,他的儿子曹奂被迫退位,被封为陈留王。按照规矩,曹宇也降了一级,被封为燕公。278年,曹宇病死,他是曹操二十五个儿子中最后离世的。曹奂向晋武帝请示服丧的问题时,司马炎指示道:“王奉魏氏,所承者重,不得服其私亲。”也就是说,曹奂没能为他的生父服丧。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7)

前魏元帝曹奂的养父是谁?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

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曹叡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然而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耽于享乐。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于洛阳,时年36岁,庙号烈祖,谥号明皇帝,葬于高平陵。因其临终前托孤不当,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曹叡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常令他在左右。曹叡年幼聪慧,曹操曾惊异地说:“我基于你可以有三世之业了。”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叡好学多识,对律法特别留意。曹叡十五岁时,被封为武德侯。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黄初二年(221年),封齐公,由于生母甄夫人冒犯了曹丕被杀,曹叡被贬为平原侯。黄初三年(222年),封平原王。

据《魏略》记载,因为郭皇后没有子息,曹丕下诏令曹叡奉养郭皇后。但曹叡因为母亲死非善终,意甚不平。曹丕因曹叡心怀不满,欲意让另一个嫔妃的儿子曹礼做继承人。曹叡不得已,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每天早晚都去向郭皇后问候起居,郭皇后也因自己未生育子女,对他疼爱有加。但曹丕始终对曹叡不满意,因此一直不立曹叡为太子。

野史《魏末传》记载,曹叡曾经跟从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曹丕射杀了鹿母,命令曹叡射杀子鹿,曹叡不从,并且说:“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曹丕于是放下了弓箭,因为此事对曹叡的仁孝深感惊奇,于是立其为太子的心意已经确定。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不久驾崩。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8)

前魏元帝曹奂的养母是谁?

明元郭皇后(?-264年2月8日),西平郡西都县(今青海西宁)人,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出身于凉州大族西平郭氏。曹魏黄初年间(220年—226年),西平郡反叛朝廷,郭氏遂被没收入宫。

黄初七年(226年),曹叡即位,对郭氏颇为喜爱,封她为夫人。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重之际,册立她为皇后。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去世,八岁的皇太子曹芳即位,尊郭氏为皇太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曹芳被废后,郭氏历任曹髦、曹奂两朝皇太后。

景元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264年2月8日),郭氏去世,谥号明元皇后,与曹叡合葬高平陵。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9)

前魏元帝曹奂的妻子是谁?

魏元帝皇后卞氏,琅琊开阳(山东临沂县)人,武宣卞皇后(曹操妻,曹丕母)之弟卞秉的孙女。卞皇后之父卞琳是卞兰之弟,而卞兰孙女又为曹髦皇后,故元帝卞皇后是高贵乡公卞皇后的堂姑。

人物生平: 景元四年(263年)冬十月癸卯,元帝立卞氏为皇后。

咸熙二年(265)十二月壬戌,魏元帝禅位于晋王司马炎,晋王即皇帝位,是为晋武帝。史书没有提及卞后之后的下落。计在位3年。

曹魏灭亡后的第一个皇帝 前魏元帝曹奂的短暂皇帝人生(10)

扩展资料:三国之前魏的介绍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历史简介: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

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定邺为其治所,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一般称孙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都在中原,又有汉室禅让,向来称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令中国政治渐渐变成世统垄断。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魏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公元266年2月4日)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曹魏遂亡。

文化:曹魏虽然是以军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即使到了后期其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

经济:汉、魏、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