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解释《道德经》,把“无为”解释为“在无处的作为”。意思是“什么状态也没有的状态下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秦晋豫三地,老百姓把卷心菜叫“茴子白”。但我想北京人绝对不认为这是“茴子里边的白”。全国的老百姓也看不懂“茴子里边的白”是什么菜。

翻译的职责是把一方的意思说给另一方明白,而所谓明白就是“常识性理解”!

可以翻译成“卷心菜、包菜、圆白菜、洋白菜、椰子菜以及莲花菜”都没有问题。只要当地人明白就好。

并不需要再过多解释,也不能把听不明白的人当成“没见识,层次低”。大家说是不是?

当然你可以写成一篇论文详述为何卷心菜是“包菜、圆白菜、洋白菜、椰子菜以及莲花菜”。但入乡随俗,或包菜、或圆白菜、或洋白菜。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称呼就好。就是一个好翻译。

我敢肯定无论在哪里“茴子里边的白”大家都听不明白!

我很想问他:你从哪里看到或者理解“无为”乃是“在无处的作为”?就因为这两个字吗?再说,“无处的作为”又是什么意思?能举个例子吗?

先不说老子是不是这个意思,你作为他的翻译,能不能说句现代人的语言?

我想老子即便来到现代也不会说“无处的作为”吧。让大家听不懂啊。

不要总是认为老子与你们这样的“高学历”交往,老子出函谷关前将士们搭台可是邀请他讲了三天课的。将士们可不是“高学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愿意让老子离开,最后“逼着”老子留下《道德经》才依依惜别。

证明老子的话不但普通民众听得懂,而且很容易理理,没有任何磕绊。怎么到了你们这些“高学历”的翻译嘴里,就是晦涩难懂?

所谓翻译就是把对方的意思说给需要理解的一方明白,而所谓明白就是“常识性理解”!入乡随俗。

正如把西安话“茴子白”蜜翻译成“茴子里边的白”显然是错误的。

用心想想,老子时代秦晋豫三地的“无”是现代语言中的“无”吗?

再说,古文中的“无、亡、無”意思不尽相同,有很大区别。只有“無”才接近现代语言中的“无”。根本与“没有”没关系!只有现代语言中“无”才是“没有”的意思。

而古代秦晋豫三地表达“没有”用“冇(mo)”。这个用法还保留在粤语中,要明白粤语的大多数文字,由于秦军南下来源于“秦晋豫三地”。

老子绝不可能用“无为”表达“没有作为”或者“不作为”。否则他会说“冇为”。而任何版本中都没有“冇为”的记载。

可见“无为而治”根本不是“不为而治”,更不是“无所作为”。

为何茴子白有的不好吃(茴子白到底是卷心菜)(1)

图(1)

为何茴子白有的不好吃(茴子白到底是卷心菜)(2)

图(2)

为何茴子白有的不好吃(茴子白到底是卷心菜)(3)

图(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