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互动是三观互动,外显方式就是各种表达,我们很难改变自己三观,但可以增加一种表达方式,很难改变表达模式,但可以进行不同应对。

通俗的说,我们都会犯错,都会固执己见,这个不可避免,那就避开非要改变不可的念头,转变思路做好应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个不动就是自有“应对方式”。

这些都是针对自我要求的,千万不要针对别人去要求,就如同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而非指责别人的,道德不是抽象的理论化而是具体化到现实生活中的。

这就是“不改三观改表达”“不改表达改应对”,我们继续推理,还可以“不改应对改三观”,这是什么意思呢?

假设我就是情绪化表达模式,动不动给人家脸色,而且听到不中听看法,忍不住粗暴打断和制止,应对方式也是情绪化,即改不了表达、改不了应对,那么我们还可以回过头来,从三观上做点文章。

准确说不是改变三观,而是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增加一个新的观点看法。这和并存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并存一个新的应对方式,异曲同工。

从理论上分析,因果思维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也就是发现规律性,但持久之后,会变成一根筋的固执线性思维,这时候如果再增加一个新的因果思维,比如原因是结果出现后找出来的,那么这就成了辩证思维。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1)

显然,拥有辩证思维的人,要比仅是因果思维的人更加灵活。

大量古典诗词中就有这些新视角的描写,所谓顿悟大多也是新视角带来的新思维。

所谓哲理诗词,其实就是换个非常规视角给大家,带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积极感受。

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提出登高望远,站得高看得远,位置不同思想不同,类似诗词就是杜甫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想要有新视角,就得去实践,看到新景象,才有新感悟。比如苏轼写的著名《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为有了新视角,才有新思维,同时进一步解释了普通人跳不出的根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何为“此山中”?就是借喻一根筋的线性思维,或者说固守三观,只有一个观点看庐山,看世界,看人事物,也就“不识庐山真面目”,跳不出自我,导致心理困惑。

换个角度看事情,就是跳出庐山来,不是改变原有三观,只是并存新的视角看法,从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