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夏季来临再度引爆了小龙虾消费市场,喧闹之下小龙虾的养殖端长期存在一些隐忧却逐渐凸显。苗种繁育体系严重滞后,优质种苗供应严重不足,养殖模式陈旧、标准化养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开始影响产业的发展。如何化解这些难题,找到正确的解决路径?7月中旬,行业专家再聚首共同把脉问诊。

苗种困局阻碍养殖推广提升 繁养分离模式获得认可

突破小龙虾繁育瓶颈(小龙虾隐忧频现)(1)

江苏省克氏原螯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唐建清研究员发言讲到,全国小龙虾养殖的面积和产量都在增加,当前主产区还是集中在湖北、江苏、安徽、湖南和江西,但是其他地区养殖规模正在快速扩张。今年上半年小龙虾呈现两个突出特点:

1.苗种问题阻碍非主产区养殖推广

从小龙虾习性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养殖小龙虾,制约小龙虾养殖推广的并不是地理因素,而是小龙虾的苗种问题。在长江流域以外的地区很难提供规模化的苗种供应,而小龙虾产卵时期并不同步集中,这使得小龙虾无法像河蟹和对虾那样进行工厂化繁育模式。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正在开发小龙虾可控化育苗技术。经过实验,在土池里可以通过水位调控、环境胁迫等措施控制小龙虾产卵的同步性。首先,利用水位调控将抱仔虾捕捞出来,通过人工方法将苗标出,然后放到大田里面去繁育,发现效果非常好。而且,这种方式成本低廉,劳动强度也不是很大,普通养殖户也能接受。

2.繁养分离获得认可

繁养分离模被证明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养殖模式,在江苏已经提出了很多年,最早在2008年左右就开始向养殖户推广。刚开始的时候养殖户们不愿意接受这种模式,但是最近几年市场行情的变化改变了养殖户们的观念。相对而言大虾的市场价波动较小,而小虾波动幅度较大。育养分离模式可以提高大虾的产出比例,养殖户们看到了实际的收益之后就愿意接受这种模式。

小龙虾品质有下降趋势 养殖模式应因地制宜

突破小龙虾繁育瓶颈(小龙虾隐忧频现)(2)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顾泽茂教授认为,从生物习性来看,小龙虾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物种,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都能够生存。小龙虾养殖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的场面,在养殖推广过程中不应该用某个模式形成绝对固定的框架。现在有时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当某地开发出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之后,全国各个地方都去推这种模式,这样很容易误导这个产业。

湖北省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在产业发展上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就是形成了从养殖、加工、流通、餐饮到文化,一、二、三产融合一体的一个产业链。但是,现在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产业经济效益已经相当高的情况下,国内在整个小龙虾养殖基础研究方面非常滞后。从政府层面来讲,往往更重视的是经济上规模扩张产生的直接效益,但是忽略了技术创新引发的间接效益。目前我们很多的小龙虾养殖技术的研究,都是来自于养殖一线的人员和水产专家的自主钻研,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科研体系。目前我们运用的养殖模式,其实在前期都是非常实用的,解决了很多地方面临的一些养殖难题。但是经过十几年将近二十年的发展之后,小龙虾养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结合当前产业的实际,顾教授总结了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

1. 繁育一体,种质差;

2. 虾稻共作,规格小;

1. 集中上市,价格低;

2. 技术滞后,病害多;

3. 粗放饲养,品质差;

可以说我们现在模式其实是有问题的,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更注重产量,而容易忽略小龙虾的营养。许多消费者直观的感觉到这几年小龙虾没前几年好吃,这个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小龙虾的品质整体是在下降的。这其中主要原因我认为是饲料的质量问题,市场上饲料价格不等,低的一吨3000多元,高的一吨6000多元,品质参差不齐。如果使用质量不好的饲料,小龙虾的品质也不会好,虾肉松散不紧实,而且口味不佳。所以很多人这两年吃了小龙虾之后,感觉这个小龙虾没有没有以前好吃。养殖端不重视品质和营养,到了消费端就出现大虾难得,好虾难求的现象。

小龙虾养殖端出现的这些困境,也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转变产业发展思路,要改变过去那种只单纯扩大养殖规模的做法,从“大养虾”转变为“养大虾”。在苗种方面,提议完善苗种选育方面的相关技术,最好是能够获得政府层面的支持,去推动良种选育研究;

第二、在养殖模式推广运用上要考虑具体情况。我提了一个“差异化养殖模式的创新与运用”,其中有两个要点:1.因时、因地、因异;2.创新区域特色,而不是单一的养殖模式全面推广。例如,在三流镇推广的一个无沟养殖模式,在当地运用的很好,但是如果全面推广可能就会出现问题。这种无沟模式比较适合地势低洼、水源丰沛、水质良好的地区,如果在地势比较高的地带就不合适;

第三、小龙虾的养殖需要精准投喂。小龙虾不同的生长阶段,它的营养需求差异很大。现在养殖技术培训的时候,很多人的说法是“捕大留小”。这种说法有点问题,改成“捕成留幼”更为准确。在小龙虾的不同生长阶段,针对性的给予不同的营养投喂,可以收获更大的效益。第四,科学应对疫病。说到小龙虾的疫病,许多人很快就想到“五月瘟”。其实,小龙虾所有的病害都与养殖有关,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养殖模式下会发生不同的疫病。例如今年就没有大面积出现“五月瘟”,原因在于今年五月的气温普遍较低。根据研究,实际上气候、水质、苗种、饲料等都会对小龙虾的疫病产生影响。相对而言,养殖户投喂高档次的饲料,有效增强小龙虾的营养,就可以极大地减少发病率。

未来全国小龙虾的养殖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这样小龙虾产业才能够在全国形成长远稳定的发展。

科学面对苗种问题 明确探索方向和解决路径

突破小龙虾繁育瓶颈(小龙虾隐忧频现)(3)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正高职高级工程师舒新亚指出,当前国内在小龙虾养殖技术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养殖繁育要采用新技术,模式推广需因地制宜

稻田养虾的模式非常多,不一定都局限于某一种模式,各个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研究适合发展什么模式。像湖北省从一开始推的就是“虾稻轮作”养殖模式,虽然这是个很传统的养殖模式,但是在现阶段仍然是值得做好的。只不过传统模式不要用传统的落后技术去做。因为产业发展的这么长的时间,技术不断在更新,传统模式要用新技术,这样就会做的更好。就以现在流行的“虾稻共作”模式为例,实际上在长江流域很难实现所谓的“虾稻共作”。因为在夏季高温天不适合小龙虾生长,产量非常低,而且规格也很小。提的是“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一体化。“虾稻共作”只有在东北和新疆部分高寒地区才能实现,在长江流域无法做到。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殖模式,传统的模式依然可以使用,只是要注意使用新的技术而不是落后的技术去养虾。

2.苗种问题解决需要找准方向深入探索

湖北省现在小龙虾的养殖面积已经非常大,下一步要讲质量发展,这就需要强调技术运用。小龙虾苗种问题提了很多次,苗种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但是我觉得国内之前谈论的小龙虾苗种问题都有些空乏。小龙虾的苗种是有它自身特殊性的,比如从繁育时间上来看,其他的水产苗种大多是在春、夏季产卵繁育,而小龙虾是在秋、冬季繁育。它这个特点我们就必须要认真考虑,所以小龙虾的苗种究竟要怎么样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讨论的。我们水产业的苗种繁育能力都是谈亲本数量有多少,水花的繁殖量是多少,才能表示这个苗种厂的繁育能力。但是现在我们国内谈小龙虾的苗种,既不谈亲本,也不谈水花,而更多的在谈论三公分苗种,这个是有问题的。其他水产品的苗种要从亲本和水花抓起,小龙虾的苗种也是这样,没有水花的繁育能力,谈什么大规格繁育,谈什么苗种,都没有意义。重视这个种业,就一定要加强良种选育。

3.产业报告应当提供正确导向

作为小龙虾行业专家,要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政府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会把行业专家的结论作为参考依据,专家们的言论应该能够帮助养殖户做好生产然后增收致富。如果专家们说话都有问题,那就可能迷惑政府和误导养殖户。现在每年都会发布《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报告内容是有一些问题的。首先,就是存在一些明显疏漏和错误的地方。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里说“我们国家的小龙虾产业发展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这就是错误的。江苏是90年代才开始搞小龙虾产业,但是湖北早在80年代就开始在做小龙虾研究、养殖、加工、出口。而且当时跟国际上关于小龙虾方面的交流80年的已经非常密切了,我们还邀请了美国的小龙虾研究中心的主任到湖北来考察。所以湖北的小龙虾产业发展是起始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怎么能说中国的小龙虾产业始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整整把中国的产业发展推后了十年。关于这点我看过之后,在很多会上都提出过,但我们湖北省毫无反应,而起草报告的也毫无反应,根本没有更正。

其次,报告对于一些核心问题探讨深度不足。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每年也都在谈种业很重要,但是小龙虾的种业的特点是什么,国内对于小龙虾种业问题研究方向和进展如何?这些核心要素在报告里面都没有体现。所以我最近连续发了几篇文章,我认为在有些地方没有掌握小龙虾繁殖技术之前,靠选择优良的种虾来解决苗种问题,这只是替代办法。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的发展和推广小龙虾的规模化优质苗种的人工繁育。没有条件的地方要努力的创造条件,去做优质苗种的人工规模化繁育,这才是解决苗种的根本出路。

如果只是停留在谈论三公分的自然苗,从稻田里去捞一点苗去卖,这个任何养殖户都能做得到,也就不能称之为苗种产业。所以种业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不能像过去那样谈论问题,一定要冷静的思考一下小龙虾的种业特点是什么,小龙虾的种业怎么样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现在小龙虾产业发展这么多年,还是停留在一个面积扩展上。我们需要立刻思考如何提升质量,就是要从“大养虾”转为“养大虾”。但是“养大虾”说起来非常容易,做起来很难。所有的甲壳动物我都养过,包括海水的甲壳动物我也养过。甲壳动物它有个特点,它本身的发育不同步。你想让它同时都长成大虾,这是很难做到的。养殖小龙虾只有说像像顾教授说的,分阶段上市,长得慢的让它慢慢再长大,但是让它全部都长大,这是不可能的,甲壳动物就是这个特点。它和鱼类不同,养殖鱼类如果苗种规格整齐,出产的成鱼也会规格整齐。甲壳动物不可能办到这一点,即便放下去的苗种非常整齐,但是出产的东西就是不整齐,这是甲壳动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养大虾只能是尽可能的提高出产大虾的占比,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良种。

我们国内现在非常重视小龙虾产业,世界各国也在关注中国的小龙虾产业。因此,发布小龙虾相关的报告需要非常严谨。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根据这些报告来制定,如果这些报告上出现重大错误就可能带来误导。所以,希望关于小龙虾产业一些重要的问题,一定要形成正确的共识才能发布,有分歧可以一起研究讨论形成一致意见之后再对外公告公布。

小龙虾产业的历史不长,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在市场需求量节节攀升,小龙虾已成为主导产品和淡水养殖的主推品种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大产业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产业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作者:水产养殖网 姜梦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