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记忆力的十个秘诀(强化孩子的记忆力)(1)

作者:苗远洋(爸妈内参主笔)

飞奔的时代,氤氲的书香。

一个《中国诗词大会》,在真人秀节目满天飞的时代,其关注度居然在某个时间段变得一时无两。

无数的娱乐圈头条为之让步,千千万万电视机前的国人欲罢不能。可见,她既是一股真正的清流,又渗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与这个节目的选手和嘉宾,都是文化界知名的学者、专家、编辑、教师以及优秀学子。

在诸多优秀学子中,来自复旦附中的武艺姝着实惊艳了一把。不仅因为她有着“满足了我们对古代才女一切幻想”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她超群的记忆力和丰厚的诗词积淀让人目瞪口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积累,让才思敏捷的她从容应对了诸多挑战,最后成功夺魁。

有专家说,武艺姝只是在记忆力最好的年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未必将来就能扛起复兴中国文化的重担。

把这么大一个责任单单交给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专家你太高看她了,也太不尊重自己的工作了。

就算要承担起伟光正的责任,那也必须奠定相应的基础才行。任何学科任何领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艰苦累积,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

你说你是拳王的料,然后俯卧撑十个都做不了,我能信吗?

同理,要想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足量的文学积累必然不可忽视。

今天我们就透过武艺姝的案例,来和各位爸妈和准爸妈,分享下提高孩子记忆力的一些核心要领。

一,学会运用“多媒体记忆法”。

武艺姝本人相当低调,我在网上查过她不少信息,重复度高不说,信息量也有限(其实这很好,这个年纪,就让姑娘沉浸于学习生活吧),所以很难挖掘到什么独家秘笈给大家。

不过恰好我有一段类似的经历,虽然不比人家参赛的规格和影响力,但绝对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用的体会。

十年前,我站在学校大礼堂的舞台上,拿下论语背诵比赛的冠军。

我们学校也非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全中国西部高中里排前五毫无压力。况且好几个参与那次活动的选手,最后都进入了清华北大或者国外名校。

那么,在来到这样强手如林的舞台前,我花了多少时间备战呢?

答案是三天。

我们比赛的规则是:两分钟内,根据背诵数量的多少来决定排位。

也就意味着:

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把一句句诸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话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在自己脑中形成一个牢固的印象,做到脱口而出。

如果我只是机械地不断重复,想背《三字经》那样,那么一个礼拜或许都搞不定。

于是我采用了我拿手的“多媒体记忆法”。

看到一个句子,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立马脑中就要浮现出一个画面:落日晚霞,山峦绵延,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滚滚汇入东海——不仅要想,还要在脑中模拟出现场的声、光、色,并且让多个意象之间产生联系,让这些意象在你脑中变得鲜活灵动,就像齐白石画的虾一样,看上去就是活的!

仔细回想下近一两年让你印象深刻的广告、文案等,哪一个不是图文并茂,声光俱全,一下子让你印象深刻的呢?单一感官和方式的刺激注定是低效的,要让人们“三月不知肉味”,那还真得多管齐下才行。

所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不要照本宣科式地让孩子们记忆古典诗词,爸妈自己完全声情并茂地对内容进行讲解,甚至带着他们走出楼房,走向户外,在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完成对内容的理解记忆。

训练孩子记忆力的十个秘诀(强化孩子的记忆力)(2)

二,学会运用“联系记忆法”。

搞定了单个句子,接下来我们还要让多个句子之间产生联系。

我至今依然记得,当时参赛背诵“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下一句是“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为什么我这么放置顺序呢?有心的朋友们或许已经联想到鬼神、生死大事。

对,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在“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古典文化语境中,神鬼生死这些事情本身就带有玄学和神学的色彩。所以我们在记忆时完全可以把带有类似概念的语句联系起来,形成一连串牢固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本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我们在培养孩子记忆力和文科学习能力时,一定要让他们不断联系不同的知识点,强化信息互通的纽带。联系则生,孤立则死,再天赋异禀的大脑也无法对一个个孤立的信息产生良好的印象!

曾经在教育界有个笑话:有个历史老师怎么教他的学生记住马克思的出生年月日呢?马克思出生时,他母亲一巴掌一巴掌(1818)地打他,他呜呜(5、5)地泣不成声——1818年5月5日就记住了。

这个玩意儿,大庭广众之下传播就很滑稽,但个人私下里学习记忆时,完全可以像这样“无所不用其极”——一切以记住为目的。就连台湾大学者刘墉,上大学时为了记英语单词,更多匠心独运的小技巧都用出来了:比如某某某单词谐音某某重口味事物。(此处省略细节)

训练孩子记忆力的十个秘诀(强化孩子的记忆力)(3)

三,营造书香氛围,培养长期记忆。

当时我和我一起参赛的另一个朋友,成绩也相当不错,但之后我俩一文一理,天赋点和发展方向截然不同。他的更多精力,还是用在了数理化等老本行上面。

一个聪明伶俐的人,经过专项突击,参加类似比赛,取得一个靠前的成绩完全可以期待。

但是要将其转化成终身受用的内质,绝对不是某某方法,某某诀窍可以搞定的。

十年之后,现在的我依然记得当时比赛时背诵的绝大部分内容。

一是因为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所致,二大概还是家里的氛围。

我家啥都少,但书还真不少,各类报刊杂志的订阅这么多年也一直都没中断。天文地理、时事政治、人文历史、宗教神学等都有所涉及。

小学时候,黎明之前,我就会爬起来,看一小时书。

直到现在,类似习惯依然还在。

当我周围一帮为人父母的朋友都感叹大脑退化,思维迟钝之时,我依然有着下滑不太明显的记忆力和反应力。

文科不同于理科,所谓天赋的意义其实很有限,关键依赖于持续的积累。笨鸟先飞是真理,持续耕耘即王道。把家里布置得有那么一点书香气息,爸妈自己主动热爱读书,潜在也就带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只有当你的孩子真正爱上祖国的灿烂文化、山川河流,爱上李白杜甫,苏轼陆游,他们才能不仅仅把文科学习当做一种应试的方式,而是把她当做相伴一生的挚爱。

托尔斯泰家里面晚上干什么?一家人围着餐桌的烛光,静静读书。

这里面绝对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分一秒的品味和思索。

长此以往,风景这边独好。

作者简介:苗远洋,准90后,巴蜀人氏,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主修社会学,现任某文化传播公司营销总监。以文会友,只求共同砥砺,共同精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