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能有的朋友很奇怪,这两部书都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为什么会有不能读之说?如果深入考虑一下,虽然说得有点极端,但是还真有这么点意思。

对《水浒传》的通篇印象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一个个因各种原因被逼上梁山,然后忠义侠胆、除暴安良的故事。书中的人物多为英雄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还出手时就出手。他们讲忠义、劫富豪、杀贪官、抗朝廷,替天行道、敢作敢为。从理论上这是一部好书,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活泼,人物性格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故事内容及人物分析(专家建议把水浒传有关内容从课本中删除)(1)

但是为什么不适宜孩子甚至青年阅读,肯定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众所周知,青少年思想并不成熟,对人生观有了自己的认识,可是相对肤浅。而《水浒传》过于歌颂美化宋江“忠义”和“替天行道”,相对表现出思想的局限性。

跳出来全书,随便拿出来一个英雄豪杰分析一下,你会发现会颠覆你的世界观。或是地痞流氓、或是罪犯恶霸、或是黑恶势力......相信大家都能对上号。

更为可怕的是在作者施耐庵的笔下竟然流露着变态的气息,一棍打死、一刀砍头、一剑穿心,多是激情杀人的感觉,完全脱离了法律的约束和人性的控制。而读者往往会产生一种变态的快感。感到十分解气而过瘾!

水浒传故事内容及人物分析(专家建议把水浒传有关内容从课本中删除)(2)

成人自然能明辨是非,从文学夸张的角度去理解和判断,但是心智并未成熟的孩子则会不自觉的喜欢,甚至崇拜这些英雄好汉认为对待坏人就不用考虑一些约束,能砍就砍、能杀就杀。比如书中的英雄人物林冲、武松、杨志、李逵等等,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崇拜!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最不济,也是好人。

我们就选择一个大家最耳熟能详的人物分析一下,看完后你时候还发自内心的喜欢他。

李逵是水浒好汉的代表人物,他武艺高强、力大无比、性格暴烈,心粗胆大,绰号“黑旋风”。惯使一双板斧,梁山排座次时,位列第二十二位,是梁山第五位步军头领,可谓是响当当的梁山好汉。可是通过几件事,却发现也并不是像大家影响中那么的“好”。

水浒传故事内容及人物分析(专家建议把水浒传有关内容从课本中删除)(3)

首先,李逵凶案在身

他因为在老家打死了人,然后逃了出去,但是书中没有详细说杀了何人,被害者有份也无从考究,但是一个在逃杀人犯的罪名是跑不掉的。按照书中惯例如果是杀了贪官污吏、恶霸地主必然会大张旗鼓的描述一番。

既然作者一笔带过,意思可能就是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人家给杀了。而并非真的就是看不惯朝廷的腐败无能而挺身而出,自愿起义为世间不平抗争。

水浒传故事内容及人物分析(专家建议把水浒传有关内容从课本中删除)(4)

其次,李逵杀人如麻

读过《水浒》的朋友都知道李逵是个杀人狂魔,一双板斧几天不砍人就全身难受。在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时,李逵第一次展现其残酷本性:他先是手起斧落砍翻两个行刑刽子,然后“望监斩官马前砍将来”,“火杂杂地抡着大斧只顾砍人”,“只拣人多处杀将去”,向江边百姓“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李逵此次究竟杀了多少人,书中没说,但估算怎么也得是两位甚至三位数。

被朱贵、朱富从沂水官兵手中救出后,李逵再次大开杀戒:“手起一朴刀,先搠死曹太公,并李鬼的老婆,续后里正也杀了。性起来,把猎户排头儿一味价搠将去,那三十来个土兵都被搠死了。”

如果说上述两次为了救人、求生,杀死官兵尚属有情可原。可是在三打祝家庄时,李逵不光杀了对手祝龙、祝彪,连已经投降的扈太公一门老幼都杀了。孩子都不放过,则彻彻底底的暴露了李逵的凶残本性,这怎么也和除暴安良的好汉无法联系在一起。

水浒传故事内容及人物分析(专家建议把水浒传有关内容从课本中删除)(5)

再次,李逵手段残忍

在打下无为军后,李逵是这样对打俘虏黄文炳的:“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杀人吃肉的行为对于李逵这不是第一次,早在老家沂水沂岭之下杀了李鬼后就已经有过先例:“把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抓些炭火来便烧。一面烧,一面吃。”

在沧州,为了逼朱仝入伙,李逵竟把个四岁的小衙内“头劈做两半个”以迫使其无路可退,而且是在被称“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的宋江和“常以诸葛亮自比“的军师吴用的指示下做的。

水浒传故事内容及人物分析(专家建议把水浒传有关内容从课本中删除)(6)

此外,在四柳村李逵先杀了奸夫王小二,又杀了狄太公女儿,此后还“拿起双斧,看着两个死尸,一上一下,恰似发擂的乱剁了一阵”,原因竟是“吃得饱,正没消食处”。至于其他命案就举不胜举、无需多说了。一句话,只要看不惯或有碍于他们的行动,遇比杀、杀必死、死必惨!

至于其他的“英雄好汉”也是和李逵好不到哪里去。之所以说少年人不该读《水浒》,除了文章开始所说的因由,杀伐气太重,易让本就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添暴戾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此一群只讲所谓的“义气”的嗜杀之众,最终内部纷争,直至满足了部分人私利被朝廷招安成了皇帝讨伐和他们一样同根生的各地“山贼”,可笑而可悲......

这也就是很多专家和网友建议在中小学课本中删除《水浒传》中宣言“暴力”、“杀戮”和“好汉”情节的课文,也不要把它推荐给青少年阅读的主要原因。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很早以前就表示,现行初中语文课本里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应该拿掉,因为其核心是血淋淋的杀人场面,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可是,现在仍然有很多类似的课文被保留在中小学教材中,不知道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