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我们在未散去的晨雾中清醒

又在寂静的黑夜中沉沉睡去

忙忙碌碌

有人问,你这么努力

为啥不考985、211?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1)

是啊

在“双非”没意义的“某乎”

在人均985的“某扑”

在人人清北的“某博”

大家似乎考研都奔着985、211

我想考“双非”甚至都不敢在朋友圈说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2)

“双非不值得念!”

“你考双非?咋想的”

“你咋还考这种学校”

我受够了这种冷嘲热讽

只想说一句

我考“双非”,吃你家米啦?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3)

我坦然接受自己的能力极限

我身在高考大省,国家级贫困县的高中比不上市重点、省重点中学的教学资源,高考上了专科,后来又通过专升本,在西部某二本完成了本科的学习。考研考省会“双非”一本,尽管在网络上这个学校完全没有存在感,但是对我而言,我明白自己的实力极限,能上这个学校已经非常幸运了。

对于那些风言风语的人,我想说,请收起你的优越感吧。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不管是先天智商基因,还是后天教育环境。你从211跨越到985,是努力的结果,可我从三本到一本、专科到二本,这份辛苦并不比你少一分。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4)

双非里也有大神导师

读研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一个好看的title,更重要的是深入学习这个专业,甚至对这个行业有所了解。毫无疑问,顶尖学校也有水平较为一般的博士和导师,“双非”学校也有大牛。如果“双非”学校能提供给我更好的平台和眼界,大牛导师可以带我发更多的顶级期刊,为什么不报呢?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5)

稳妥是我的选择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1年考研报考人数377万,较2020年341万激增36万,增幅约10.6%,预计最终录取110万人左右,上岸人数占比还不到三分之一。而每年985/211高校占比约43%,其中包括推免生,不同专业考研难度也非常不同,大部分的考生实际上最后都涌入了“双非”高校。

为了避免调剂的惨状,我保守选择了一所双非院校,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离不开舒适区”,因为考研,就不是一件安逸的事情。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6)

双非符合我的人生规划

我是本科211,准备考家乡江浙沪的“双非”院校。首先我不需要到北上广打拼,而且我报考的院校在当地口碑不错,离家近,工资多,生活压力小,这是我看重的地方。对我而言,科研并不是适合我的道路,这张研究生的文凭足够使我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985当然大家都想去,但是考虑到时间成本、地域成本,考不上的代价,对我而言还是不合适。人生是自己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和选择,永远以自己为参考。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7)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8)

皮皮想说,不论是考985、211,还是考“双非”,我们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这是一条崎岖坎坷但是又充满希望的路。

多听从内心的声音,屏蔽外界的浮躁,希望我们都能收获满满!

为什么有人能读双非研究生(我考双非研究生)(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