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6月8日-15日,周恩来与蒋介石在庐山举行多次会谈,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九江的历史变迁?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九江的历史变迁(九江历史上的今天)

九江的历史变迁

1937年6月8日-15日,周恩来与蒋介石在庐山举行多次会谈。

地点:

庐山

类别:

政治

1937年6月,周恩来、毛泽东、博古在延安 图源:flick.com

1937年6月4日,中共代表周恩来抵达庐山。8日-15日,周恩来与蒋介石在庐山举行多次会谈,宋子文、张冲等人参加。6月18日,周恩来返回延安。

1937年国共谈判是国民政府暨中国国民党方面同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系列谈判,主要有五次。谈判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1936年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两党的军队停止向对方进攻,着手进行抗日合作。1937年2月至8月,国共之间高级别的谈判进行了五次,共产党方谈判代表有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林伯渠等,周恩来为主谈判代表。国民党方参与谈判的除蒋介石外,还有顾祝同、张冲、康泽、何应钦等人。

五次谈判分别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举行,其中在庐山举行了两次,分别是1937年6月和7月。在庐山的两次谈判,被认为是五次谈判的中心,周恩来与蒋介石进行了多轮面对面密谈,两次谈判都没有对外公布,也没有明确的结果,但实际确定了双方合作的主体框架,包括共产党的地位、军队的编制等。

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时期的周恩来 图源:知乎

无论是政治谈判还是国家交锋,不是像现在啥啥粉一样寸土不让、据理力争,而是机锋交错、审时度势。公开时温馨和蔼、有礼有节,对抗时刀刀见肉,也可以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做这种事儿,一百年来没人能与周总理相比,这可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评价。

谈判一般可以这么归纳:第一次,彼此试探,表现诚意;第二次,笑嘻嘻地抛出最高要价;第三次,翻脸往死里干,亮出双方的底线;第四次,我们看看中间路线怎么走;第五次,调整一下条款和公告,咱们出去握手拍个照吧。笔者特别强调,这里说的五次谈判,跟国共谈判没有任何关系,显然是国外的事儿。


1937年5月23日,蒋介石从南京溯江而上,沿途视察,27日下午抵达庐山。

6月4日,周恩来应约到达九江,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主任秘书张冲接待。张冲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中重要的牵线人,与周恩来私交很深,惜乎过早去世。据说,张冲陪周恩来到达莲花洞后,周拒绝了乘轿上山的安排,而是用了四个小时徒步攀登上山。1937年时周恩来不到四十岁,爬山是没问题的。本次谈判周恩来的同行人是哪几位,笔者尚未确定。

1937年西安谈判期间国共两党代表周恩来(右)、叶剑英(左)、张冲(中)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门前 图源:维基百科

上山后,周恩来休息几日,在6月8日起与蒋介石举行了国共合作的第三次会谈。在前一次杭州谈判时,蒋介石提出由中共方面提出一个共同纲领。因此,周恩来首先递交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民族统一纲领(草案)》以及中共会谈的书面提纲。该书面提纲包括三部分内容:争取民族独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实现民权,保障人民自由;实现民生幸福,建立国防经济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竟然对我党提出的统一纲领置之不理,抛出来一个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的主张,他“诚意满满”地表示,国民革命同盟会由国共双方推出同等数目干部组成,蒋为主席,有最后决定权;共同纲领及国共两党一切对外宣传和行动,都由同盟会讨论执行;同盟会将来可扩大为国共合组的政党等。

此外,蒋介石还提出,军队改编后应移防,师以上设国民党的政训处,朱德、毛泽东离开红军出洋考察,陕甘宁边区由中共推荐国民政府方面的人任正职,中共领导的南方游击队由国民政府编遣,其领袖需离开部队,国民大会指定中共代表出席但不能以中共名义,等等。

显然,提出这种要求的人,如果相信对方能答应,脑子里一定能养鱼。对此,周恩来同志据理力争、严加驳斥,他明确表示不能同意国民革命同盟会的组织原则和有关红军指挥机关与边区政府人事安排的意见。这次庐山会谈长达一个星期,期间周恩来与蒋介石产生了激烈争执,虽经宋子文、张冲反复磋商调解,仍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6月15日会谈结束,周恩来离开庐山,3天后返回延安。

这次庐山会谈似乎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争吵中结束。其实,以笔者看来,谈判若是吵成一团后又能接着谈的,一定是最有意义的。反之,如果是笑呵呵谈下来的,要么是没后文,要么就是早就谈好了做给大家看。

以笔者的理解,第一次庐山谈判的紧要之处是未来的八路军编制问题,即规模多大,军饷多少,其余都是看起来超级大,其实没啥意义的筹码罢了。第一次在西安进行的国共合作谈判中,我党提出,红军应编为12个师,4个军,以林彪、贺龙、刘伯承、徐向前为各军军长,这也是漫天要价。第二次杭州谈判,蒋介石提出红军应编成3个师,可设总指挥部,国府方面不干预。第三次蒋又想更进一步,不仅是三个师,还要安插自己的人,这就叫得寸进尺。

1937年3月,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张冲在杭州谈判时合影 图源:杭州网

国共合作谈判第三次,庐山谈判第一次,在枪杆子的数量上达成了共识,也就是后来的八路军三个师: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和129师(师长刘伯承)。有了这个军事协商的基础,下一次谈判才可能成功。请注意第一次开价和第三次敲定之间差距有多大。这就是所谓的,漫天……

国共合作第二次庐山谈判在七月份,咱们以后再说。

由于第一次庐山谈判是秘密进行的,笔者没能力找到当年资料为佐证(现存的周恩来等人在庐山谈判的照片都是第二次的),因此只能用不太相干的照片作为本文配图,特此说明。

《九江历史上的今天》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配以相关的照片、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资料残缺,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