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诗人对生活高度概括、提炼的艺术结晶。学习古诗词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得到极好的精神陶冶和美的享受。

有不少诗词,除诗词正文外,还有一个字数不等的序言。而平常学习时,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对诗前小序的推敲理解。

其实,小序是诗歌有机体的一部分,虽然不显眼地出现在篇首,却是打开领悟诗歌艺术之门的一把钥匙。

白居易名诗《琵琶行》,诗人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琵琶女纯熟高超的演奏技巧、优美多变的音响,再现在我们眼前,再现在我们耳边。在全诗的正文前,诗人还加上了一个一百三十八字的小序,扼要地交待了时间(元和十年)、地点(湓浦口)、琵琶女悲凉的身世(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人,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的写作背景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将小序与正文对照起来看,就比较容易领会到,诗人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她沦落天涯的凄凉身世,而理解了“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始觉迁谪意”就可以知道:诗人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又是为了比照自己的迁谪漂沦,“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将小序与正文结合,巧妙地把艺人沦落的凄楚和文人失意的悲愤揉合在一起,写得淋漓尽致。可见,小序可以帮助、引导我们体会诗体的意境和主旨,领悟作者匠心,把握诗的感情意脉。

小序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交待作诗的缘由。如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前面的小序说:“一九五O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以奉和。”

可以表明写诗的背景和心境。如陈毅《梅岭三章》诗前说:“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解围。”

可以概述诗中的主要事件。如白居易《卖炭翁》诗小序:“苦宫市也。”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太监到市场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抢夺百姓的财物。诗中记叙的就是卖炭翁被掠夺的痛苦经历。

可以概述诗中的故事。如《孔雀东南飞》序言:“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可以表述心绪和题旨。如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小序还可以交代写作时间、地点,等等。

另外,我们在借助小序理解诗篇正文时,还应积极学习序文的语言。好的小序,语言极为凝炼、概括,富于启迪性。有的序文,因为立意精深、语言含蓄优美、艺术性很强,可以单独成篇,以致于忽略了它所序的诗篇本身。在中国历代诗歌文学长廊中,最著名的当数魏晋时期著名诗人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诗前序文被人们千年传诵、广为人知,而原诗却并未得到人们的特别垂青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桃花源记》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诗歌的知识与故事(领悟诗歌艺术底蕴的钥匙)(1)

(配图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