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国学经典法则(国学日课视之不见名曰夷)(1)

国学经典法则(国学日课视之不见名曰夷)(2)

国学日课

国学经典法则(国学日课视之不见名曰夷)(3)

国学经典法则(国学日课视之不见名曰夷)(4)

老 子

导 读

本章为王弼本第十四章,主要意思是告诉人们,对道的认识与把握,不能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入手。对万物开端之处的道能有所体知,就把握了道的根本要领。

道的开端处即是无名的状态。在无名的状态下,一切皆自然而然,没有人类文明出现之后各种人为的秩序与规定。因此,人们对于当下社会所有的秩序与制度的规定,都可以重新进行思考。其思考的方法就是从这些秩序、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思考这些秩序、制度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执古之道”,即是执古已有之之道。古已有之的“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时间中的古代之古,而是先于天地而生的最遥远的绝对时间之古。因此,并不能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理解为用古代的社会法则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进而将老子看作是一复古主义者。

“执古之道”,即是从开端处、起源处来思考问题的一种哲学思考方法,在老子的思想中,也即是从自然的秩序来审视人类文明秩序的合理性。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5。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绳绳8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9。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10

执古之道11,以御今之有12。能知古始13,是谓道纪14。

1夷:平也。人登高望远,天地交界的地平线,即是“夷”之一种状态。

2希:罕也,疏也,少也。此处老子对人的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有深刻的体认。人的耳朵听不见声音的地方,并不表示没有声音,只是这种声音处于一种稀疏的状态。用今天科学的语言来说,即是其声波频率不合乎人的耳朵接受的波长而已,并非没有声音。

3搏之不得名曰微:搏,用手握取。微,细小。

4致诘:追问。

5混而为一:浑然不分地构成一个整体。

6其上不皦:上,即指道的首端,此处是一种譬喻性的说法,将道看作是一有形之物,故有上、下之分。上、下,即前、后也。故“千载而上,千载而下”,实千载以前,千载以后之意。皦,光亮也。

7其下不昧:下,末端。昧,昏暗。

8绳绳:音mǐn mǐn。双声叠韵的连绵词,连续不断之意。

9惚恍:惚,心不明的样子。恍,昏也。惚、恍为双声词,后来作为连绵词恍惚,意思与单音节的恍、惚二字的本意大抵相同。

10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此句亦譬喻说法,将道视为一巨大的有形之物,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现首不现尾的神龙。迎,从正面去看;随,从后面去看。

11执古之道:执,持有。古之道,先于天地而生的远古之道。

12以御今之有:御,统御、主宰。今之有,当下现实之社会。

13古始:即先于天地而生的道的状态,亦即是无名的状态。

14道纪:道论的根本纲领或主要精神。

用眼睛去看而看不见的状态,称之为“夷”;用耳朵去听而听不见的声音,称之为“希”;用手去握取而不能获得的任何实物,称之为“微”。这三种状态不能做刨根究底式的追问,故而只是浑然不分地形成一个整体之“道”。[道如果作为一个具体之物,]它的上端是不明亮的,它的下端是不晦暗的。[它]是连续的状态,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名号去称谓它,最终又回归到一种不是具体之物件的状态。因此,[道之状]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的形状,是一种没有任何固定物件的形象,因而从人的认知角度看称之为恍惚不定。如果我们从正面去看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看它,看不见它的尾巴。

笃守天地开端之前的远古之道,可以统御当下的社会现实。如果一个人能够理解远古时代的开端这层道理,就算是把握了道的根本精神。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老子》

原文 导读 注释 译文

精装尽享版,阅读无障碍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每天三分钟,轻松懂国学。

今天是你坚持学习的第几天?

朋友圈或者在文末留言

来打个卡吧!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国学经典法则(国学日课视之不见名曰夷)(5)

▼点击“阅读原文”重温【国学日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