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司马迁祠陪同客人游玩时,看到坡道上铺设的一块块石头磨盘,不由人谈论起过去用石磨磨面的话题,推拉石磨的画面像演电影一样浮现在我的眼前。

沧桑石磨的故事(韩城故事家乡的石磨)(1)

我的家乡在陕西关中的黄河岸边,小时候家乡的石磨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厚重的石磨由两扇粗粒的圆形沙石錾刻深凿而成,磨盘是用一大片红石板围绕磨煽所做。磨扇上面有两个漏粮食的窟窿,上面有一根木棍做成的一个拨粮食用的东西,伴随着石磨转动而把磨煽上的粮食拨到磨眼里,然后经推动或拉动后,粮食经过两煽磨盘的磨嚓而破碎,从而将面粉磨出来。“两块圆石上下盖,路途圈圈无尽头;雷声阵阵不下雨,雪花飘飘不觉寒。”这个谜语生动地描绘出乡村石磨的具体形象。记忆中那时的乡村几乎家家都有石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比较年幼,印象中家里的石磨坊是最热闹的地方。那磨面的轰隆声,推磨人的说话声,母亲晒啰面粉的诓挡声,绘成了一曲曲乡村生活的交响乐章。

因为那时候农村没有通电,磨面全靠石磨来完成。在生产队吃大锅饭的年代时期,如果队里农活忙,没有牲口拉磨,人们只能靠人力去推磨。记得每逢周末的星期天,推磨就成了我们的主要活路。一开始推磨,我们转几圈就昏头转向,后来就慢慢习惯了。有一次,我们姐、第几个,为推磨进行分工。我和三姐为一组,两个兄长为一组,每组分别推30圈,直至将磨盘上的粮食磨完为止,每次都要磨5、6遍才算结束。那时我们经常推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想何时不再推磨那才多好呀?后来,队里农活不忙了,母亲从队里借来一头小毛驴,才把我们从推磨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可是小毛驴拉磨,并不怎么省心。拉磨时,我们用一块黑布蒙上毛驴的眼睛,一是怕时间长了把毛驴晕倒;二是防止拉磨时毛驴偷吃。就这样毛驴在鞭子的吆喝声中,开始了那一圈圈永远走不完的路途。刚开始,小毛驴认为自己是在长途跋涉,拉磨还劲头十足,到地点会歇一歇。可是时间一长,才知道在原地转圈,原来那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于是就渐渐慢了起来。毛驴拉磨时闻到那阵阵飘来面粉的醇香味,诱惑它想停下来偷吃一口解馋。这时就会招来主人的一顿臭骂。毛驴拉磨,并非都是老老实实地去拉。曾记得,我村一头叫花脸的小毛驴,拉磨时就非常狡猾,一开始还走的很快,慢慢地就不磨起了洋工。你用鞭子吆喝一下,它就快走几步;一会儿你不注意,它就越拉越慢;有时大人吆喝它还有些害怕,能走的快一点;我们小孩吆喝根本就不顶事,该走多快还是多快,真拿它没有办法。

沧桑石磨的故事(韩城故事家乡的石磨)(2)

记得每年到了冬季,母亲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就把家里仅剩的玉米、谷子、豆类等杂粮混搅在一起,用铁锅炒成半生不熟的状况,然后用石磨磨成炒面,吃起来非常喷香。在磨炒面的时候,我们这些小馋猫都争着去推磨,为的是想多吃几口炒面。那时凡是有石磨的地方,也是麻雀经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一到冬季下了大雪,麻雀找不到东西吃,这时它们就成群结队地飞到磨坊,去吃洒落在地上的残粮碎食,这给我们这些小娃娃们提供了捉麻雀的大好时机。于是,我们就在磨坊支起筛子去捉麻雀。我们捉到麻雀后,将它用泥土一包,柴火一烧,就成了香味十足的麻雀肉,那感觉就像过年一样高兴。石磨用的时间长了,那鉴刻的石纹就磨平了,磨起粮食来就非常的慢。这时候就需要请来走村串巷的石匠重新来鉴刻。那时候农村虽然贫穷,但人们为人处事却非常厚道。石匠来了有的给管一顿饭,有的给拿一点东西作为报酬就行了,从没有争多论少的事发生。经鉴刻后的石磨巢深锋利,又恢复了往日的磨面速度。

那时每到春节,乡亲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都要在石磨和磨坊贴上“五谷丰登”“福满人间”等大红字帖,在磨眼里点酒烧香,感谢石磨一年来的磨面功劳,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如果谁家生了小孩,在过满月时也忘不了到石磨坊烧香磕头,报佑母子安然无恙,健康成长。那时候,石磨已成为乡亲们心中的神圣之物,磨坊也成为叩拜神灵的吉祥之地,特别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崇拜。

沧桑石磨的故事(韩城故事家乡的石磨)(3)

石磨是人类发展的象征,是历史足迹的缩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石磨早已被现代化的面粉机所带替,磨坊有的被拆除或作他用,磨盘有的成为铺路石,这些当年人们心中的神圣之物,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它为人们生存所付出的贡献却功不可没,将永载史册。

来源:微韩城

沧桑石磨的故事(韩城故事家乡的石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