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走进教育学二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1)

教育的本质一、教育的基本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有时还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来使用。如人们常说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里的教育主要是指德育。二、 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1.教育是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3.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者之间的矛盾活动。(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教育在不同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性质、目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态都是不同的,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 、意志、愿望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自己的相对独义性。

具体表现在:(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一是表现在教育观点上;二是反映在教育内容上。(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①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阻碍作用。2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③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不能将教育的独立性绝对化。否认或者夺大教育的相对独文性都是错误的,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所有宗教,我国古代思想家朱熹。主要观点:教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评价:神话起源说是错误的、非科学的,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认识水平的局限。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而且存在于动物界;人类教育的产生是对动物界的继承改善和发展:教育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评价: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的相关性,但是没有区分出人类教育与动物教育行为之间的区别,没能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学家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适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伤。评价:这种观支出生物起道说进步一些,但是没在回答人的本能与动物本能的界限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主要观点:人类教育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的需要;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适动;教育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前提的;教育的职能是传递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而不是永恒不变的范畴;教育和劳动、语言、意识一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评价:劳动起源说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较为科学、合理地解释了教育起源的问题。(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言传身教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手段。2.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1)奴隶社会的教育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教育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设施。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学校完全被奴隶主阶级所垄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奴隶社会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一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各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注重体育锻炼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2)封建社会的教育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隋唐以后,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考试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1905 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西欧中世纪教育,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三个层次,前两个层次主要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接班人,教授神学和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 ,后一个层次对普通民众进行宗教教育以及一些读、写、算知识;这一时期的世俗教育主要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教育进行。古代两种社会形态教育的共同特点是: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分别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生产劳动,学校成了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教育针对封建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第次提出了普遍义务教育问题,教育对象扩大了,学校教育开始面向劳动者子弟;办学形式逐渐多样化;教育内容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开设了数学、力学、天文、地理等新的学科;数学方法上出现了实阶、演示、实习等教学方法;教育目的主要为资产阶级培养统治人才和为资本家培养创造利润的劳动者。(2)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共产党统一领导 、创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对封建迷信;全社会实行平等的民族教育,反对民族压迫;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四、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概念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活动及其系统对个体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作用。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1.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即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根据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正向功能指的是教育对社会及人的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负向功能指的是教育对社会及人的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3.根据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可预见性的结果。隐性功能指的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隐性功能若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化为显性功能。(三)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1.教育促进个体生理发展功能教育通过有计划地设计遵循学生生理发展规律的体育活动等促进学生生理健康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发展功能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识的发展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以上两个方面在实践中也可能会出现负向倾向:如体育教师不熟悉学生发育规律页导致学生受伤、教师过于刻板、严厉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学习兴趣等。(四)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启迪人的心灵等方式来加速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教育民主化本身也是政治民主化的一-部分。2.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再生产科学知识来影响经济的发展。(2)教育可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将劳动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3.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5)教育具有批判和引导文化的作用。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一)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变化的最基本最内在的因素,因而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4)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5)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数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就有什么性质的教育(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分布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身心方面的变化.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一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二是指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如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等的发展;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一)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及其作用(1)遗传与遗传素质的概念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或禀赋,是指人们从父母先代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先天生理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肤色、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2)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比如,一个先天失聪的人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②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小发展水平及阶段。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③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遗传素质存在个体差异,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④遭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遗传家质在人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但遗他对人的发展只是提供」物质的尚提它会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发生变化,不决定人的最终发展。把遗传看成是决定人的发展的唯一因素的“遗传决定论” 是片面的2.环境及其作用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一是人化自然,即被人加工改造过的、打上了人类印记的自然,如工厂、矿山城乡建筑等。二是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三是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3.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是广义环境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景作用表现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到的影响。(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在人的发展中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教育只有遵循人的发展的规律,才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受人的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万能的。(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一个由 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必须指出的是,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与阶段性,并不意味着教育应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地向学生提出能接受的但又高于其现有水平的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发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如果学生发展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正是最能敏感的接受教育的时候,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表现在以下两力面:(1)间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2) 不同方而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发展美键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人的不同方面有不同发展期的现象提出的,又叫最佳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教育工作者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 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效果。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人的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在-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人的发展的可变性是指由于不同的社会与教育的影响,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会表现出定范围和幅度的变动和差异。人的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掌握各个年龄阶段当中般的、相对稳 定的特征与规律,作为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客观依据。人的发展的可变性又要求教育者经常了解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育措施。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表现在:(1)不同的个体同-方面的发展速度 和水平不同。(2)不同的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3)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4)不同的群体存在差异。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5. 教育还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值绪状态对整个机能起看调节作用。能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得到发展。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青教失树立信心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与正常学生一样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