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1)

1946年,华盛顿,19岁的李政道又一次被美国高校“请”了出来。

即便他一再递上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的推荐信,那些人依旧坚定地摇头拒绝他入校。

他们的理由是:“大学毕业才能读研。”而想读研的李政道,偏偏大学没毕业。

事实上,他不仅大学没毕业,连中学、小学都没毕业。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2)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3)

李政道读书时,正逢战乱。

李家虽家境殷实,可国破家危,他们一家时常奔波在避乱的路上。

从苏州到浙江,从浙江到江西,后来又去重庆、贵州。

在辗转间,李政道的学时上时不上,更多时候都是自学,虽然他学得了知识,却没有能为此证明的毕业证。

何况被老师吴大猷推荐去留学时,他只是个大二的学生。

别说毕业证,连学龄都不够,是以他在申请入学时接连遭到拒收。

作为大二的学生,他能被吴大猷推荐,源于他在物理学方面的天赋,更源于一次特殊的机缘。

彼时,国民政府听说美国有原子弹技术,就天真地认为,美国一定会将技术倾囊相授,便特意组织人赴美学习先进技术。

负责举荐赴美学者的吴大猷,认为这是培养国内物理人才的好机会,就大力推荐他看好的学生李政道,希望他的潜力能借此发挥。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4)

然而,等李政道他们到了美国后才发现,学习原子弹技术纯属妄想——美国人是不可能将这些随意传授给外人的。

无奈之下,老师吴大猷只能退而求其次,安排学生去高校学习,再图来日回国报效。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其他同学都入了学,只有李政道因“没毕业”没人接收。

接连受挫,使远在异国的李政道备感凄凉,他开始想家,甚至想就此回乡。然而一想起坐船离国那日的情形,回国的念头便再说不出口。

数年后,李政道回忆说:那天,自己站在甲板上,看着远处饱经战火的城市,一切是那么平常,却令人难以割舍。岸上站在不同的人群,他们分明陌生,却又那么熟悉。

当时,看着这一切渐渐远离,李政道眼含热泪,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学成归来!”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5)

怀着这个念头,李政道开始努力寻找能接收自己的学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政道还真找到了一个愿意试着接收他的大学——芝加哥大学。

但校方却设了个门槛,他们提了几部西方经典著作的名字,并说:“假如您读过这些,可以暂时来旁听。”

李政道的英文是突击学的,那些书他都没读过。情急之下,他恳求道:“我读过《孟子》《春秋》等著作,这些书一点也不比您说的那些差。”

接待他的人,静静盯了他一会儿,突然笑着点头说:“那您就先旁听吧!”

就这样,李政道获得了旁听的机会。

但一关过了,另一关又来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正如火如荼,身在美国的中国人,成了美国普通人眼前的“敌人”。

华人走在美国街头会无缘无故地遭到枪击、还不能置业,连租房也会受限。李政道和妻子秦惠箬找了许久,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小房子安身。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6)

但之后,李政道又在工作上遇到了麻烦。

因为李政道工作出色,校方给了他一个讲师的职位。就职之前,却突然被通知,要先宣誓效忠美国。

李政道深感屈辱,他对妻子说:“我宁愿放弃这个职位,也不做这种事!”

不愿“宣誓”的李政道,失去了那个职位,只好另谋出路。

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加入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研究机构——一个爱因斯坦在此做过学术研究的地方。

这里远离喧嚣,学术气氛很浓,他还遇到了曾经的校友杨振宁。

两个人志趣相投,经常一起讨论学习,并合写了一篇关于统计学的论文。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7)

当时已经70多岁的爱因斯坦看到论文后,很是惊奇,特意找来他们,要具体听听他们的观点。

当他们讲完后,爱因斯坦竟几步并过去,和他们一一握手,真诚地说:“中国年轻人,希望你们在物理学方面取得更大成功!”

科学巨匠的鼓励使李政道倍感振奋,工作起来信心倍增,由于他的勤奋努力,还在那一时期研究出为后人称道的“李模型”。

年轻的李政道,犹如打开了物理世界的大门,有许多新奇的事等待他去揭密。

然而,正当他为接下来的研究方向筹划时,却收到消息,说新中国号召旅美学者回国参加建设。

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各种科技人才。

许多学习实用物理的学者陆续回国效力,李政道经过慎重考虑,认为自己的专业以理论为主,回去一时帮不上忙,还会中断研究,就决定留下。

当时,回国的科学家们历经周折。而留在美国的李政道,也并不轻松。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8)

1957年,李政道和朋友杨振宁合力研究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是史上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此类奖项,报纸电视争相报道,全球华人都为此激动不已。

然而,即便已经获得得如此大的殊荣。在美国的李政道却因是中国人,连基础的学术交流都处处受限,常常是定好去国外学术交流,就要启程了,签证却迟迟批不下来。

在这种环境里,李政道处处留意言行,生怕给中国人丢脸。

然而一次因怕给中国人丢脸,令他自己半生难以释怀。

一次,李政道和杨振宁受邀参加瑞典皇室的授奖仪式。按照事先约好的,李政道会先发言,舞会时妻子秦惠箬第一个出场。这是一份荣耀。

但仪式开始前杨振宁却通知他:次序要换。由于一些原因,杨振宁要先发言,而他的妻子杜若礼要在舞会上先出场并由国王陪伴。

李政道难以接受这个突然的决定,特别是不想让爱妻失望,这么多年她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想要自己的爱人成为舞会的主角。

更何况,出场顺序会从一定意义上,使人们误判他对所获奖项的贡献。

为此他不愿接受这个安排,甚至赌气拒绝出席马上就要开始的授奖仪式。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9)

但妻子劝解时说了一句“别让外国人看笑话”,李政道听到这,便答应配合这个他并不认同的安排。

果然,这次出场顺序的调换,致使许多人都认为,那次获奖的李政道只是个配角。时至今日,仍有人只知杨振宁,却不知李政道。

实际上,李政道在物理学理论方面的成就不容置疑。

原中科院长周光召曾说:“诺贝尔奖是李政道的成就,但他的成就不止于此,他的许多研究成果都能写入教科书。”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10)

李政道的研究几乎涉及物理学所有领域,且许多研究成果在当时处于领先地位:

60年代,李政道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他又提出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能获得这么多研究成果,意味着李政道在科研上的天分,也意味着他多年来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11)

跟随他多年的助手季承曾说,李政道不仅白天工作,连晚上也经常工作。

他常在晚饭后,稍做休息就开始工作,累了就睡两个小时,起床再继续工作。多年来,从来没有安安稳稳地睡过一整夜。

但为了帮国内培养物理学方面的人才,从上世纪70年代起,李政道常把宝贵的白天时间分出一些,用来讲学。有时,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后来,他发现国内物理学人才极其缺乏,有的领域甚至出现了断层,还发起了一个“中美物理联合招生计划”(CUSPEA)。

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这是件耗费精力且无益科研的事。

可为了中国物理学发展,李政道愿意。

但是,这个计划一提出,李政道本人却被骂成了“奸细”。

上世纪,科技发达的美国,大量吸收国外人才,聪明勤奋的中国学者是他们的重点吸纳对象。

但当时中国科技较落后,想要学习先进的技术,就要答应美国的条件:用他们的考题在中国招生,但学成后是否归来,由学生本人决定。

一些人为此忧虑,认为这必然造成人才流失。而当时已入美籍,又提出这个计划的李政道也成了众矢之的。

反对人士说他是美国人派来的奸细,不惜对他破口大骂。还好关键时刻,小平同志对他说:“按你说的干,回来10%的人也是好的啊!”

而如今,中国物理的半壁人才,都来自当时颇受争议的计划。且他们当中几乎每一个人,都受到过李政道的帮助。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12)

彼时,李政道家附近的邮箱全是留学生寄出寄入的信件,致使他经常被家附近的邮差抱怨,以至于李政道和妻子不得不推着小车到别处投信。

妻子为了让李政道腾出时间科研,主动辞了职,每年寄出上千封入学申请,处理留学生的各种求助。

“能让中国物理后继有人,比我做的任何研究都有意义。为中国物理培养出人才,才是我最大成就。”李政道如是说。

李政道的付出是有意义的。

当年参加李政道人才计划的人,30%回了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仍活跃在中国物理科学界,中国物理学正在他们的推动下飞速发展。

另有一些CUPSEA人才进入商界,并做出了很大的成绩。比如搜狐的张朝阳,豆瓣的杨勃……

也难怪前中科院长周光召说:“政道先生是我见过的华裔科学家中最爱国的一位,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位。”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13)

从少年到中年,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

他说得是中国话,生得一颗中国心。

现在,常常有人会依据一个人的国籍来判断他是否爱国。

但这有些片面。

看一个人是否爱国,远不是看他是什么国籍。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他和爱因斯坦握过手)(14)

许多和我们同根却不同国的同胞,和我们一样,深切地爱着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大陆肆虐,短短一个月,海外华人捐赠物资就达2.81亿件。

他们虽立于不同的土地,却和我们一样心系同一个民族,一颗颗赤诚之心,点燃了星星之火,聚成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

这光辉里有你有我,更有他们。

他们是身在异乡的游子,而中国是他们遥远的家乡。逢年过节,多一声问候;逢灾遇难,多一份挂念。

至少,在新闻里看到同胞在他国受难,少一句奚落,多一句祝福也好。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说:“爱国是美好的情感,它会像其他美好情感一样,使人趋于高尚,更能感知和传递美好。”

. END .

【文| 蕉下听雨】

【编辑| 林小白】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辞掉50万年薪工作,赔上百万家产,中国王选:让世界承认细菌战

中国“第一刀”徐立平:他干着世上最玩命的工作,30年成大国工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