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各国领兵的将领几乎都已经被称为将军。像战国后期的四名将“起翦颇牧”,李牧、廉颇为赵国的“大将军”,白起为秦国的“上将军”,王翦为秦国的将军。(名号皆见于史记,大将军应该是确有的军职,而上将军可能指全军的总大将,而非专有的军职。)战国末年,还出现了前后左右将军。【《汉书·百官公卿表》:“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高祖刘邦建汉朝后,设置了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汉武帝征讨闽越、东瓯(古王国,位于今浙江、福建一带)、朝鲜、大宛(中亚古国)之时,又设置了伏波、楼船、横海、度辽等杂号将军。汉武帝之后,前后汉还设置了其他名号的将军,但常规的将军号就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和前后左右将军,其余的将军史书中都统称为“杂号将军”。

“杂号将军”在汉朝和三国之时,只不过是史书中对常规将军号以外将军号的称谓,而非正式的官方称谓。而与“杂号将军”相对的“重号将军”则是南朝梁以后才出现的称谓。【《隋书·百官上》:“天监(五零二-五一九)初,(梁)武帝命尚书删定郎济阳蔡法度,定令为九品。……又诏以将军之名,高卑舛杂,命更加厘定。于是有司奏置一百二十五号将军。以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四征、四中,为二十三班。八镇为二十二班。八安为二十一班。四平、四翊,为二十班。凡三十五号,为一品。是为重号将军。”】《三国志》和其他有关三国的史书中,有些不知道名号的将军,就统一用杂号将军来称呼。如【《裴注三国志·魏书三》引《魏略》:“(郝)昭字伯道,太原人,为人雄壮,少入军为部曲督,数有战功,为杂号将军,遂镇守河西十馀年,民夷畏服。”】又如【《三国志·吴书七》:“时论功行赏,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张)休、(顾)承(顾雍子)并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偏裨(将军)而已。”】上文的史料也可以证明杂号将军高于偏、裨将军。又【永安元年(二五八年)冬十月壬午,(吴景皇帝孙休)诏曰:“夫褒德赏功,古今通义。其以大将军(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增食五县。武卫将军(孙)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中军督,封县侯。威远将军授为右将军、县侯。偏将军(孙)干杂号将军、亭侯。……】上面引文中的这个杂号将军不是孙干的将军号,应该是陈寿所采用的史料中有脱字,故以杂号将军补之。

大将军何进

汉朝的大将军始于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一二四年),因车骑将军卫青大败匈奴,汉武帝派使者进封其为大将军。【《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高阙。……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车骑将军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大将军立号而归。】汉武帝元狩四年(前一一九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再次大败匈奴单于,大将军卫青已经位极人臣,封无可封,故在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号上又加大司马,为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以示汉武帝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尊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复入塞者不满三万匹。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集解如淳曰:“大将军、骠骑将军皆有大司马之号也。”○索隐案:如淳云“本无大司马,今新置耳”。案:前谓太尉,其官又省,今武帝始置此位,卫将军、霍骠骑皆加此官。】卫青之后,汉武帝死后,西汉名臣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独揽朝中的军政大权,此时的大将军地位已经大大超过丞相。其后,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八年),去掉了大司马的加官骠骑将军(大将军),大司马和骠骑将军分为两个官职,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汉哀帝建平二年(前五年),又废除了汉成帝时的制度,大司马后仍冠以将军号。汉哀帝元寿二年(前一年),又再一次去掉大司马的将军号;从此,大司马和大将军、骠骑将军再无瓜葛,分别为独立的官职。

大将军是东汉的最高军职。前文太尉部分说过,东汉的太尉偏文官,不领兵,且东汉的大将军大多数都位于三公之上。而大司马只在东汉初和东汉末的时候才设置,东汉初的大司马在建武二十七年被改名为太尉,东汉末的大司马加设于初平元年,位在三公之上(见上文大司马篇),和大将军地位大致相仿,可能略低于大将军,参见建安元年曹操的大将军和张杨的大司马。三国(魏蜀吴)的大司马普遍位于大将军之上,而大将军位于太尉之上。证明大司马位于大将军上的史料。【《三国志·蜀书十四》:“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又命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三国志·吴书三》:“(建兴元年,二五二年)闰月,以(诸葛)恪为帝太傅,(滕)胤为卫将军领尚书事,上大将军吕岱为大司马,诸文武在位皆进爵班赏,冗官加等。”《三国志·魏书三》:“(二三零年)癸巳,以大将军曹真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司马宣王为大将军,辽东太守公孙渊为车骑将军。”】证明大将军位于三公(包括太尉)上的史料。【《三国志·魏书一》:“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大将军曹操)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晋书·职官》:“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又【宋书·百官上》:“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司马懿)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晋景帝(司马昭)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司马)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宋书中说,大将军司马懿迁为太尉之时,大将军位在三公下。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妥,司马懿之所以被迁为太尉,是因为青龙三年(二三五年)的前一年青龙二年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蜀国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再组织北伐,故魏明帝空置大将军一职,调司马懿回京为太尉。司马懿之后无人继任大将军,也佐证了我的想法,直到曹睿病重托孤之时(二三九年),才任命曹爽为大将军。

一八四年到一八九年,何进为大将军。一八九年,何进被宦官所杀。《后汉书卷六十九·何进列传》:“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起,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

一九六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三国志·魏书一》:“九月,车驾出轘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一九六年,曹操将大将军让给袁绍,自己则居司空兼车骑将军之位。《三国志·魏书一》:“(一九六年)冬十月,公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这一点《后汉书·献帝纪》中的记载上面的引文有出入。《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建安)二年(一九七年)春,袁术自称天子。三月,袁绍自为大将军。”时间不同,《三国志》中为一九六年十月,《后汉书·献帝纪》中为一九七年三月。《三国志》中是曹操让大将军给袁绍,《后汉书》中袁绍为自称。而《后汉书卷七十四·袁绍列传》:“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邺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和《三国志》的记载相符,可见《献帝纪》中的记载为误。又《后汉书》注引《献帝春秋》:“(曹操)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之邺,拜太尉绍为大将军,改封邺侯。”

《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中记载:“(一九六年,曹操进入洛阳之前)乃以张杨为大司马,杨奉为车骑将军,韩暹为大将军,领司隶校尉,皆假节钺。暹与董承并留宿卫。”韩暹为大将军应该为误,韩暹不过是一个叛军首领(白波贼),受杨奉邀请才到洛阳护驾,按地位韩暹应当不可能位于杨奉之上。而且《三国志·魏书六》:“(杨)奉、(韩)暹等遂以天子都安邑,御乘牛车。太尉杨彪、太仆韩融近臣从者十馀人。以暹为征东、(胡)才为征西、(李)乐征北将军,并与奉、承持政。”韩暹应该是征东将军,而非大将军。

此外,延康元年(二二零年),曹丕称帝之前,封前将军夏侯惇为大将军,这个大将军应该是魏国的大将军而非汉朝的大将军。《裴注三国志》:“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敦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敦固请,乃拜为前将军。”

骠骑将军

三国时期地方官职一览表(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1)

骠骑将军朱儁

《太平御览》引《汉书》:“武帝以霍去病为嫖姚(票姚)校尉,征匈奴,累有功,宠冠群臣,置骠骑将军,秩与大将军同。”《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霍去病)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卫青)。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颜)师古(注)曰:“票音频妙反。姚音羊召反。票姚,劲疾之貌也。荀悦汉纪作票鹞字。去病后为票骑将军,尚取票姚之字耳。今读者音飘遥,则不当其义也。”

骠骑将军的前身为霍去病的票姚(《史记》中为剽姚,剽更贴近词意,或为票、剽互通,或为《汉书》传抄之误,但读音应该相同?)校尉。票姚音piǎoyǎo。按颜师古注票音频(p)妙(iao)反(第三声),姚音羊(y)召(ao)反(第三声),古代的字典都是用这种方式解释读音的。颜师古认为,霍去病从票姚校尉升为票骑将军后,其“票骑”仍取的是“票(剽)姚”的字义,即迅捷有力(劲疾之貌),因此“票”的读音应该还是“piǎo”。《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并没有列票骑将军,而西汉应该也只有霍去病一名票骑将军。《后汉书·百官上》中都称“骠骑将军”而非“票骑将军”,可见骠骑将军在东汉才被列入常规军职,但是说其为西汉的杂号将军又有些不妥,毕竟西汉没有杂号将军这一称谓。骠骑将军的骠骑现在公认的读音应该念piàojì,骠音piào是现代的读音,骑音jì是古代的读音。如果全按古代的读音,应该念piǎojì将军。其实这些都是小节,字音和制度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不必过于拘泥古制,用今人的习惯和规范也未尝不可。

前文已经多少交代过,骠骑将军是东汉的第二高常规军职,位于大将军和三公之下,车骑将军之上,官秩在一万石和中两千石之间。【《太平御览》引《东观汉记》:“其将军不常置,比公者又有骠骑将军。建武二十年复置骠骑将军,位次公,有长史一人。”《汉官仪》:“汉兴,置骠骑将军,位次丞相。”】骠骑将军在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都是常规军职,地位和东汉时大致相仿。唐宋以后,各朝代的骠骑将军或置或省,皆非常规军职。

这里说明一点,死后追赠的将军号就不列了,以后各将军篇也同理。

一八八年,灵帝以董重为骠骑将军。一八九年,董重被何进所逼,于狱中自杀。《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一八八年九月)以卫尉条侯董重为票骑将军。重,永乐太后兄子也。”

一九二年九月,献帝(李傕、郭汜)以张济为骠骑将军。《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九月,以李傕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张济为骠骑将军,皆封侯。”

一九四年秋,朱儁为骠骑将军。一九五年,朱儁被李傕、郭汜扣留作为人质,不久后病发身亡。《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列传》:“初平四年(一九三年),代周忠为太尉,录尚书事。明年秋,以日食免,复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

一九五年,朱儁死后,张济复为骠骑将军。《裴注三国志·魏书六》:“英雄记曰:傕,北地人。汜,张掖人,一名多。(张)济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屯弘农。”《三国志·魏书八》:“张绣,武威祖厉人,骠骑将军(张)济族子也。”《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一九五年)张济自陕来和解二人,仍欲迁帝权幸弘农。帝亦思旧京,因遣使敦请傕求东归,十反乃许。车驾即日发迈。李傕出屯曹阳。以张济为骠骑将军,复还屯陕。迁郭汜车骑将军,杨定后将军,杨奉兴义将军。”

二一九年,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之后,直到二二二年,孙权被封吴王、大将军之前,一直为骠骑将军,此前为车骑将军(二零九年,刘备上表请封孙权为车骑将军)。《三国志·吴书二》:“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车骑将军

车骑将军的车即战车,车骑将军的骑即骑兵,所以车骑除了车马的意思外,也代指军队的战车和战马。而车骑将军即统领战车战马的将军,当然这是起先的含义。车骑的骑同骠骑的骑,应该念jì。【《汉书卷二·惠帝纪》:“七年冬十月,发车骑、材官诣荥阳,太尉灌婴将。(颜)师古曰:‘车,常拟军兴者,若近代之戍车也。骑,常所养马,并其人使行充骑,若今武马及所养者主也。材官,解在高纪(应用于山地的步兵)。’”】

车骑将军始置于汉高祖元年(前二零二年),汉高祖以灌婴为车骑将军。【《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汉王立为皇帝,赐益(灌)婴邑三千户。其秋,以车骑将军从(高祖)击破燕王臧荼。】西汉文帝(前)元年(前一七九年),汉文帝以薄昭为车骑将军,此后、周亚夫、金日磾、程不识等西汉名臣也相继担任过车骑将军。【《通典·职官十一》:“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灌婴、周亚夫、金日磾并为之。”】通典中的说法有误,灌婴为车骑将军应该早于薄昭,见前文。

东汉的车骑将军应该始于汉章帝建初二年(七十七年)。建初二年六月凉州的一支羌人反叛,击败了当地的太守。因此,八月汉章帝任命自己的大舅舅马防为车骑将军,让马防统兵平叛。【《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六月,烧当羌叛,金城太守郝崇讨之,败绩,羌遂寇汉阳。秋八月,遗行车骑将军马防讨平之。”】马防的车骑将军为暂行,又马防为国舅,地位尊崇,因此马防这个车骑将军的待遇不同于汉朝其余的车骑将军。马防的车骑将军为银印青绶(西汉的诸将军为金印紫绶,上文已经交待),位列九卿,朝会中的班次仅次三公,并且在朝会中有自己的专席(类似尚书令、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的三独坐)。【《汉官仪》:“帝以元舅马防为车骑将军,银印、青绶。”《北堂书钞》:“(车骑将军)位列九卿,班同三府。华峤《(后)汉书》:‘马防行车骑将军,位列九卿,班同三府。’马防在卿上绝坐。”】汉和帝继位后,以舅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讨匈奴。窦宪的车骑将军金印紫绶,位次低于司空,高于九卿。其后东汉车骑将军的待遇皆同于窦宪的车骑将军。【《通典·职官十一》:“和帝即位,以舅窦宪为车骑将军,征匈奴,始赐金紫,次司空。”】曹魏的车骑将军,其加都督者,位同四征;不加都督仅持节者,从属于四征,并位同于前、后、左、右将军和杂号将军。【《宋书·百官上》:“鱼豢(《魏略》)曰:‘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朝和南北朝时,车骑将军不再从属于四征将军。隋朝时,车骑将军属骠骑将军官署。唐朝以后无车骑将军。

一八九年左右,何进的弟弟何苗为车骑将军。同年,何苗被何进的部将吴匡所杀。《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何进部曲将吴匡与车骑将军何苗战于朱雀阙下,苗败斩之。”

一九零年,各诸侯联合起兵,讨伐董卓。袁绍为盟主,并自称车骑将军,这个不是汉帝所封的正式官职。《三国志·魏书六》:“(一九零年),(袁)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董)卓。语在武纪。绍自号车骑将军,主盟,与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遣使奉章诣虞,虞不敢受。”

一九零年,陶谦上表请封朱儁为车骑将军,同袁绍,这个不是汉帝所封的正式官职。《后汉书卷七十一·朱儁列传》:“(一九零年)徐州刺史陶谦遣精兵三千,余州郡稍有所给,谦乃上儁行车骑将军。董卓闻之,使其将李傕、郭汜等数万人屯河南拒儁。儁逆击,为傕、汜所破。”

一九二年,董卓死后,李傕入洛阳之前,皇甫嵩从征西将军迁为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初平三年,一九二年)五月丁酉,大赦天下。丁未,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

一九二年九月,李傕攻入洛阳后,先后自为扬武将军、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三国志·魏书六》:“(一九二年九月),(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注袁山松书曰:允谓傕等曰:‘臣无作威作福,将军乃放纵,欲何为乎?’傕等不应。自拜署傕为扬武将军,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皆为中郎将也。】……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

一九五年七月,郭汜自为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兴平二年,一九五年)秋七月甲子,车驾东归。郭汜自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侍送乘舆。”

一九六年二月,曹操进入洛阳之前,杨奉为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二月,韩暹攻卫将军董承。……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韩暹为将军,杨奉为车骑将军。”

一九六年十一月,曹操让大将军给袁绍后,自居车骑将军、司空。《三国志·魏书一》:“於是以袁绍为太尉,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冬十一月丙戌,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一九九年,献帝的贵人董氏之父董承为车骑将军。二零零年,董承和种辑、王服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事败后被杀。《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建安四年,一九九年),卫将军董承为车骑将军。”

二零二年,袁绍去世后,袁绍的小儿子袁尚继承了袁绍的位置。袁绍的大儿子袁谭自称车骑将军,不算汉朝的官职。《三国志·魏书一》:“七年(二零二年)春正月……绍自军破后,发病欧血,夏五月死。小子尚代,(袁)谭自号车骑将军,屯黎阳。秋九月,公征之,连战。谭、尚数败退,固守。”

二零九年,刘备上表请封孙权为车骑将军兼徐州牧,这个不算汉朝的正式官职。《三国志·吴书二》:“十四年(二零九年),(周)瑜、(曹)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卫将军

三国时期地方官职一览表(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2)

卫将军姜维

汉文帝前元元年(前一七九年),周勃、陈平等人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刘恒继位后的当天夜里就任命心腹前代王中尉(中尉即后来的执金吾,见前文执金吾部分)宋昌为卫将军,让卫将军宋昌掌控京城中的南北军,以防意外的发生。因此,卫将军的卫字大概是守卫京城的意思。【《汉书·文帝纪第四》:“皇帝(汉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卫将军的地位低于大将军、三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高于九卿。【《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通典·职官十一》:“汉文帝始用宋昌为卫将军,位亚三司。其官属附见大将军后。凡骠骑、车骑、卫三将军,皆金印紫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上卿是周制中的官职,指诸侯国中最高等级的官位。秦朝和西汉也有上卿一说,指高于九卿的官职,如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汉书》和《史记》中有很多处的卫将军专指卫青,而非官职,卫青没有担任过卫将军,这个要注意区分。宋昌之后,汉宣帝之时,还有张安世任大司马卫将军,仍掌南北军。【《汉书卷五十九·张汤传》:“(张)安世深辞弗能得。后数日,竟拜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数月,罢车骑将军屯兵,更为卫将军,两宫卫尉,城门、北军兵属焉。”】其后西汉还有丁明、刘商等人为大司马卫将军,此处不再一一例举。汉哀帝元寿二年后,大司马不再加将军号,大司马和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再无瓜葛,见前文大将军部分。东汉的卫将军暂时只查到汉末献帝的国舅董承一人(更始帝时所封的不算)。【《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建安元年,一九六年)二月,韩暹攻卫将军董承。……(八月)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赠沮俊为弘农太守。】董承的卫将军应当和禁军无关。三国都置卫将军一职,其地位和汉朝的卫将军地位大致相仿,和车骑将军、四征大致平级,具体职位高低还是要看任职者何人,以及是否持节,是否加都督镇守一方。如魏国的司马师、司马昭,蜀国的姜维。

前、后、左、右将军

三国时期地方官职一览表(三国时期官职与爵位详解)(3)

前将军公孙瓒

前后左右将军各一人,官秩中两千石,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下。前后左右将军皆为战国末年所置,秦朝也有前后左右将军,位列上卿。置前后左右将军的初衷可能是为了征讨和镇抚四方的蛮夷。所以分别以方位为将军号,各自镇守一方。【《太平御览》引《汉书》:“左、右、前、后将军,皆周官也,秦汉因置以征四夷。后虽不征伐,其官常存。”】前后左右将军后来逐渐演变成单纯的军职,而非镇守一方的守将。

汉朝的前后左右将军在三公(上卿)之下,九卿之上。九卿为银印青绶,前后左右将军为金印紫绶。【《汉官典仪》:“汉兴,置大将军、骠骑,位次丞相,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通典·职官十一》:“前后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宋书·百官上》:“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宋书中的说法不尽准确,东汉的左右将军是废置于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三十七年)。【《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明年(建武三年,二十七年)春,(贾复)迁左将军,别击赤眉于新城、渑池闲,连破之。……十三年,(贾)复知帝欲偃干戈,修文德,不欲功臣拥众京师,乃与高密侯邓禹并剽甲兵,敦儒学。帝深然之,遂罢左右将军。复以列侯就第,加位特进。”】前后将军大概也在这些年间被废置。而东汉前后左右将军的再次出现是要早于曹操当权之时,可以参见下文所列的任职者名单。

前将军

一八八年,灵帝拜董卓为前将军,让董卓和左将军皇甫嵩一起讨伐王国、韩遂等人。《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五年(一八八年),围陈仓。乃拜(董)卓前将军,与左将军皇甫嵩击破之。韩遂等复共废王国,而劫故信都令汉阳阎忠,使督统诸部。”《三国志·魏书六》:“时(一八五年)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三国志中并未写明董卓拜前将军的时间,而“六军上陇西”和“拜前将军”不一定发生在同时,三国志在描述人物生平的时候多有这样省去时间的简笔,和后汉书中的记载并没有冲突。

一九二年左右,赵谦为前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李傕杀司隶校尉黄琬,甲子,杀司徒王允,皆灭其族。丙子,前将军赵谦为司徒。”

一九三年,公孙瓒灭刘虞之后,献帝(李傕、郭汜等)的使者到幽州蓟县拜公孙瓒为前将军,并让公孙瓒假节督(监管)幽、青、并、冀四州。《后汉书卷七十三·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一九三年),(公孙)瓒追攻之(刘虞),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

二零八年,曹操拜马腾为前将军,以安抚关中各军。《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建安之初,国家纲纪殆弛,乃使司隶校尉锺繇、凉州牧韦端和解之。徵(马)腾还屯槐里,转拜为前将军(二零八年),假节,封槐里侯。”

夏侯惇和张辽的前将军为魏国(汉朝诸侯王国,曹丕称帝前)的前将军而非汉朝的前将军。《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二一九年),拜(夏侯惇)前将军,【魏书曰: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敦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区区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敦固请,乃拜为前将军。】”张辽的前将军则是继任夏侯惇的,夏侯惇于二二零年由前将军转为魏国的大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二二零年),(张辽)转前将军。”此外,还有关羽的前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前将军,非汉朝军职。《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后将军

一八九年四月,少帝以后将军袁隗为太傅。袁隗是袁绍、袁术的叔父。《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第八》:“(四月)丙辰,(灵)帝崩于南宫嘉德殿,年三十四。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大赦天下,改元为光熹。封皇弟协为渤海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参录尚书事。”

一八九年,董卓入洛阳后(八月),废汉少帝之前(九月),以袁术为后将军。之后不久,袁术因畏惧董卓而出逃南阳郡。《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之将废帝(一八九年),以(袁)术为后将军;术亦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一九二年九月,李傕、郭汜攻入长安后,郭汜自任后将军。《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二年),(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九月,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张济镇东将军。济出屯弘农。”

一九五年七月,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后将军郭汜自任车骑将军,而杨定为后将军。《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第九》:“(兴平二年,一九五年)秋七月甲子,车驾东归。郭汜自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董承为安集将军,并侍送乘舆。”

另,黄忠的后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后将军,非汉朝的后将军。

左将军

一八八年,灵帝以皇甫嵩为左将军,让皇甫嵩统领前将军董卓部讨伐王国、韩遂等人。《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儁列传》:“(中平)五年(一八八年),凉州贼王国围陈仓,复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一九零年,董卓以自己的弟弟董旻为左将军。董旻在董卓死后被董卓原部所杀。《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董)卓至西京(一九零年),为太师,号曰尚父。乘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卓弟旻为左将军,封鄠侯;兄子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典兵;宗族内外并列朝廷。”

一九二年,李傕进入长安并掌权后,为笼络袁术,以袁术为左将军。《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李傕入长安(一九二年),欲结术为援,以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遣太傅马日磾因循行拜授。”

一九六年,曹操进入洛阳并掌权后,为笼络吕布,以吕布为左将军。《三国志·魏书七·吕布臧洪传第七》:“(一九六年),(陈)珪欲使子登诣太祖,布不肯遣。会(朝廷)使者至,拜布左将军。布大喜,即听登往,并令奉章谢恩。”

一九九年,刘备和曹操一起讨平吕布后,跟随曹操回到许县,曹操表封刘备为左将军。《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一九八年),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於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一九九年)。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二一九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后,上还了左将军的印绶。也就是说,在一九九到二一九年之间,左将军一直都是刘备的官位。其区别只在于是否被曹操所承认,其后,二零七年,曹操封公孙康为左将军,证明当时刘备的左将军不被曹操所承认,而非汉朝同时存在两个左将军。

二零七年,袁绍的第三子袁尚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辽东公孙康,公孙康砍下了袁尚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于是以公孙康为左将军。《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十二年(二零七年),太祖征三郡乌丸,屠柳城。袁尚等奔辽东,(公孙)康斩送尚首。语在武纪。封康襄平侯,拜左将军。”

二一零年,孙权封士燮为左将军,这个应给不是汉朝正式册封的官职。《三国志·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建安十五年(二一零年),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骘到,燮率兄弟奉承节度。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权加燮为左将军。”

另,于禁的左将军应为魏国(汉朝诸侯国)的左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于禁)迁左将军(二一六?),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张郃的左将军也是魏国(汉朝诸侯王国)的左将军。于禁在二一九年襄樊之战中向关羽投降,此后作为俘虏又被孙吴所得,故张郃是接任于禁为左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二二零年正月),以(张)郃为左将军,进爵都乡侯。”二一九年,马超的左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左将军,非汉朝的左将军。《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先主为汉中王(二一九年),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右将军

一九二年,李傕、郭汜等人掌权后,以樊稠为右将军。《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一九二年),(李)傕为车骑将军、池阳侯,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

一九五年,献帝(李傕、郭汜等)拜袁绍为右将军。《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兴平二年,拜(袁)绍右将军。”袁绍此前自号车骑将军,这车骑将军比后将军只大不小,也不知袁绍是否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另,徐晃的右将军为魏国(汉朝诸侯王国)的右将军。《三国志·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文帝即王位,以(徐)晃为右将军,进封逯乡侯。”张飞的右将军为汉中王刘备的右将军。《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先主为汉中王(二一九年),拜飞为右将军、假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