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汉字是怎么来的)(1)

仓颉

考古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人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也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说“仓颉造字”是战国时期的荀卿。《荀子·解蔽篇》曰:“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其后,《吕氏春秋》和《韩非子》皆有“仓颉作书”申述;汉代后,《淮南子》、《论衡》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春秋·元命苞》,说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之后,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之说。

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国家机器的官称套用于史前人物的结果。

对此,有一个神话故事还予以了佐证:黄帝统一华夏后,感到用结绳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能造出字来。说来凑巧,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凤凰,嘴里叼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落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但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这时,一个猎人走来,看了 看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蹄印不同,别的野兽蹄印,我一看便知。”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徵,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

史学家们认为,汉字的诞生绝非一人一手之功,应该是先民长期累积发展的结果。近代考古发现,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约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都是汉字的雏形,至于仓颉造字之说,说明仓颉应当是在汉字发展中具有特别重大贡献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汉字的集大成者。

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氏,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今河南省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考证后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还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为“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