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处世做人智慧等方面的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借鉴之处。在这些优秀的古代家训中,有着《诫子书》这一特殊的类别。关于《诫子书》,大家熟知的莫过于诸葛亮的《诫子书》,其实除了诸葛亮,很多古代名家都写过这类家训,劝诫后代子孙修身养性、治学做人。今日与大家分享王修的《诫子书》,读来发人深省。

诫子书四尺整张(王修诫子书教子情意真)(1)

王修 《诫子书》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恃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人之居世,忽去便过。

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

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译 文

自从你外出求学后,我的心情就一直不快乐。为什么呢?我真是老了,所倚靠的就是你们兄弟,而你们却都不在我的眼前,使我惶惶不安。

人生一世,匆匆便过。岁月最值得珍惜。所以,大禹不喜欢一尺之大的宝玉,而爱惜一寸之小的光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就像人老了,不可能再年轻一样。想要你尽早地取得成就,不一定局限于读书,而是要学会做人。

你如今背井离乡,跋山涉水,离别兄弟,离别妻子,游学他乡,是想让你增长见识,行为得体,效仿那些高尚之人的远大节操,以收‘闻一得三’之效。

立志做一个贤人,择友不可不慎。一个人出门在外,是善是恶,关键就在这里了。与人交往,务要宽容,务必谨慎,话要想好了再说,事情要考虑周详了再做,视听言动,不仅要合情,也要合理,违背了这一原则,就要招致失败。我这个当父亲的,期望儿子天天向上,除了你的身体健康之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诫子书四尺整张(王修诫子书教子情意真)(2)

解 读

王修,字叔治,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曾先后效力于孔融、袁谭、曹操三位上司,都以无可挑剔的过人表现赢得赞赏和信任,由一个郡的治中从事做起,一直到魏郡太守、大司农、郎中令等官职。他为人忠正,德才兼备,政绩卓著,陈寿在《三国志》中专门为其立传。他饱含深情和富于智慧的《诫子书》,堪称我国家庭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这篇情真意挚的《诫子书》中,王修以自己一生做人的深切体验娓娓道来,没有一点居高临下,通篇都是人间至理,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字字都是骨肉亲情,从头至尾跳动的是一颗期望儿子做一个贤人的苦心,因而特别打动人。教育儿子光阴似流水,老大难再少,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千万不要等到“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学业当然很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它是一辈子的事。要与那些品学兼优、志趣不俗的高人、善人多来往,从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得到好的影响,以期收得良效,这一点非常重要,将来或善或恶,都在其中了;与人相处,要胸怀宽广,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要于小节处过多计较;要谦虚谨慎,勿骄勿躁,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倘若忽视了这些,将会追悔莫及。除了这些,还不忘提醒和叮嘱,一人在外,要注意安全和身体健康。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王修自己老了,其实舍不得儿子远离,以至终日“恨恨不乐”,“意惶惶”。一个“恨”字,包含了多少难以言表的情感,令人心酸;一个“惶”字,又简直令人不忍卒读,可为了让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贤能之人,自己一个耄耋老人所有的苦痛都可以“在所不惜”了,这样锥心刺骨的文字,哪个读了会不感动呢?

王修的苦心没有白费,他的谆谆诫子之言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子孙皆有贤名,也都有所成就。长子王忠官至东莱太守、散骑常侍,有政绩;次子王仪,以刚正闻名,官至司马;孙子王裒,自幼即有志向节操,道德学问名重当时,只因父亲由于一句真话而死于非命,所以朝廷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他都坚辞不就。王裒家里贫穷,就亲自耕种,他的学生偷偷为他收割麦子,他就把麦子丢掉。旧友馈赠他东西,他一概不予接受。他的学生被吏役抓差,学生请求王裒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县令写封信求求情,但他拒绝了,但王裒绝非无情之人,将学生抛下不管,而是徒步担着足够这个学生服役期间用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亲自送他到县衙服役,一千多门徒一路跟随。王裒的谦逊和高洁让该县令羞惭不已,下令放该生回家。

王裒的母亲去世后,他依例为母亲守孝,在母亲的墓旁筑了一间茅草屋住在其中。他的母亲在世时害怕雷声,因此每逢雷雨交加之时,王裒就绕墓呼曰:“母亲不要惊恐,儿子在这里呢!”雷声不停,他的呼声不止。在给学生讲课时,每当读到《诗经·蓼莪》篇,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二句,就不停地反复诵读,泪如雨下,悲痛难忍。众多弟子为免先生触景伤情,就都不再读《蓼莪》篇。后来,战乱来临,王裒不忍抛弃父母的坟墓自寻安全之地,始终坚守墓前,最后不幸被贼所害。王裒的忠孝,被后世奉为楷模。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马军),原文有修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