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共有祭祀先贤的祠庙63座。一类是为前朝的先贤人物建立祠庙祭祀,有屈原庙、老子庙、周公庙等,另一种是为当代人立庙祭祀,有荀淑祠、张奂祠、王奂祠、许荆庙、许杨庙、高获祠、赵炳祠等。汉代的先贤类祠庙的修建是逐渐将著名历史人物神化的表现。

汉代先贤类祠庙修建的方式主要是皇帝下诏修建和民间自发修建,前者主要是国家对祠主政绩或品德的褒奖,有太公庙、石相祠、胡建祠、霍光祠等;后者主要是民间对于寄寓先贤人物的崇敬和缅怀之情,具有纪念意义,比如伍相庙、屈原庙、张奂祠等。主要分布在祠主为官之地或家乡,比如淮阳国苦县的老子庙、寿阳的蚩尤祠等。

汉高祖祖墓风水(汉代为何流行墓旁修建祠庙)(1)

汉代先贤祠数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汉代流行墓旁修建祠庙。汉代从皇家到平民都流行的祠庙建筑方式是在墓旁修建祠庙,也是汉代祠庙的一个明显特征。

“祠堂”二字最早出现在《汉书·文翁传中》:“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文翁在汉景帝后期在蜀郡为官,重视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举荐为官;兴建地方“学宫”,招郡县子弟入学,凡入学者皆免摇役,优良者补郡县吏。班固在《汉书·文翁传》中评:“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文翁很受人民爱戴,民为之建祠祭祀。

汉高祖祖墓风水(汉代为何流行墓旁修建祠庙)(2)

汉代墓祠兴起的重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汉惠帝在长陵附近重建高庙,并成为汉代皇家祭祀定制。先秦时期宗庙与坟墓修建在不同的地方,宗庙一般在都城。汉初也是如此,汉高祖陵墓在渭北,高祖庙在长安城,每月需要从陵寝中抬出衣冠,到庙中游历以保证高祖的灵魂可以享受到祭祀,衣冠出游的路线与惠帝所修复道一上一下不符合礼制。

叔孙通认为:“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以上行哉……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于是惠帝在渭北的长陵附近建立“原庙”,此后自高祖下“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

汉高祖祖墓风水(汉代为何流行墓旁修建祠庙)(3)

于是陵墓旁立庙成为定制,受其影响,民间墓祠也纷纷发展。汉光武帝所立考侯、康侯、节侯、戴侯庙:“十八年,立考侯、康侯庙,比园陵,置啬夫。诏零陵郡奉祠节侯、戴侯庙,以四时及腊岁五祠焉。置啬夫、佐吏各一人。”

汉宣帝时立霍光庙:“光薨,上及太后亲临光丧……谥曰宣成侯。发三河卒穿复土,起家祠堂,置园邑三百家,长承奉守如旧法。”汉宣帝时立朱邑庙:“初邑病且死,嘱其子曰‘我故为桐乡使,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然共为邑起家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汉桓帝时立杨后庙:“建和三年,太后复诏征之,经四年不至。年八十二,卒于家。策书吊祭。乡人溢曰文父。门人为立庙,郡文学椽史春秋乡射常祠之。”汉明帝时期立张翕庙:“后太守张翕,政化清平,得夷人和。在郡十七年,卒,夷人爱慕,如丧父母。苏祈史二百余人,齐牛羊送丧,至本县安汉,起坟祭祀。诏书嘉美,为立祠堂。”

汉高祖祖墓风水(汉代为何流行墓旁修建祠庙)(4)

第二,东汉明帝时,创立了皇帝上陵祭祀的礼仪,采正月大朝和宗庙酌祭的仪式而形成,皇帝拜神坐,群臣谒神坐,太官上食,太常乐人奏乐舞,计吏当神轩占计。上陵祭此后成为定制,皇帝祖先的祭祀的重心由宗庙转向了陵寝。

上陵祭促进了东汉墓祠的发展,《陔余丛考》曰:“盖因上陵之制,士大夫仿之皆立祠堂于墓所,庶人之家不能立祠,则祭于墓,相习成俗也。”王符在《潜夫论》中指出:“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冢,生不极养,死乃崇葬。或至刻金缕玉,檽梓根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家,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僧。宠臣贵戚,州郡世家,每有丧葬,都官属县,各当谴吏齐奉,车马帷帐,贷假待客之具,竞为华观。”从此可以看出东汉豪族,墓旁建祠很兴盛,丧葬豪奢。

汉高祖祖墓风水(汉代为何流行墓旁修建祠庙)(5)

第三、汉代重视孝道且厚葬。汉代儒家经学思想倡导“仁”政和“德”政,极力推崇孝亲的行为,儒家思想在汉代社会居于统治地位,汉代“以孝治天下”,统治者也极力推崇孝的思想和行为,“举孝廉”便是孝道思想的产物,导致了汉代社会厚葬之风的盛行。

孝的基本含义是“事父母”,包括“事生”和“事死”。事死是孝的延续。汉代非常重视“事亡”之孝。东汉的官员如果遇到亲人去世,一般都要离职归家举行丧礼,且服丧三年不等,多亲自为安葬、归葬、立碑,在居丧期间常常有人因居丧,身体受损。

《后汉书·韦彪列传》载韦彪“孝行纯至,父母卒,哀毁三年,不出庐寝。服竟,赢脊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好学洽闻,雅称儒宗。建武末,举孝廉,除郎中,以病免,复归教授。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此外还有陈纪、江革、周磐、韦彪、张表、郭林宗等士大夫均因为父母行孝而导致身体严重损伤,历经多年修养才得己痊愈。此种孝行能成为当时人们所追求的标尺是因为汉代政府对“丧亲自尽,孝之终也”的极端宣传。在孝道影响下对祖先的祭祀也成为行孝的重要组成。

运营/默默【读史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