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自救指南(边缘性人格障碍带来的意外礼物)(1)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许多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的人都具有高度的直觉与洞察力。之前被认为是遗传带来的弱点可能反映了先天的天赋。那些天生充满激情、敏感和天赋的人具有更强的洞察力,就像马力十足的跑车一样,好似他们有一个强力的引擎,(却)需要一种特殊的燃料和一种特殊的照顾。

在适当的条件和适当的保持下,它们可以成为世界上最高效的机器之一并赢得许多比赛。然而问题是,他们可能没有被教会如何运行这台强大的机器。像是心理学家爱德华·哈洛韦尔(Edward Hallowell)的比喻,这就像是一辆配有自行车刹车的法拉利,刹车不足以控制如此强劲的发动机。

许多情绪紧张的人一生中都被诊断或误诊为各种精神障碍。其中最常见的是情绪障碍,包括双相情感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饮食障碍和人格障碍。虽然这些情况确实存在而且极其痛苦,但我们不应该立即认为它们是缺陷的迹象。

精神病学的“诊断”仅仅代表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是内在冲突和疾病的表现。实际上,从一种混乱状态到另一种混乱状态的区别尚不清楚。将这些症状进行主观分类的目的是为了让临床医生可以依靠标准的框架进行研究并开出药物处方。此外,也为保险业提供便利。随着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我们倾向于将这种痛苦归结为一种可能,即我们的痛苦可能是由于我们没有尊重个体的独特性所带来的结果。

在心理学研究和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许多与边缘性人格障碍斗争的人是由于两个综合因素:

1.他们天生拥有的直觉上的才能,以及随之而来的特定发展要求。

2.一个没有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童年环境。

“超同理心”是什么意思?

边缘性人格障碍也被称为情绪失调障碍或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来自世界卫生组织,1992)。尽管被称为“人格障碍”,但这并不是一个性格缺陷,而是一个人调节情绪能力的局限。这意味着边缘人格患者通常会经历快速变化或失控的感觉。这些症状伴随着冲动的自我安慰行为和内在空虚的慢性感觉。

虽然边缘性人格障碍和同理心之间的联系仍有争议,但许多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认同他们具有“同理心”或“超同理心”的特质。

广义的同理心是指我们对待他人的反应方式(来自Davis, 1983),它解释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方式。一个具有同理心的人对其他人、动物和地方的情绪和能量极为敏感(来自Orloff, 2011)。虽然“同理心”一词在学术界还没有被广泛使用,但心理学家已经广泛研究了高同理心是什么样的,他们发现了以下现象:

1.同理心的个体差异会影响人们识别面部表情的方式(来自Besel and Yuille,2010),以及对社会线索的反应(来自Eisenberg and Miller,1987)。

2.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更善于识别他人的情绪。然而,他们对负面情绪表达也有“偏见”,这意味着他们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更加敏感与警惕。也许是由于这些倾向,他们也更可能经历“同理痛苦”(Chikovani,Babuadze,TamarGvalia,Surguladze, 2015)。

3.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具有高度同理心的女性在注意和识别悲伤方面要优于男性。

4.过度的同理心是强烈分享他人的负面情绪,与健康专业人士和护理人员的情绪障碍有关。他们的同情痛苦通常被定义为同情疲劳或倦怠。(摘自Batson et al.1987, Eisenberg et al.1989, Gleichgerrcht and Decety,2012)。

天生具有同理心的人要学会磨练他们的同理心技能,比如情绪调节、观点获取和同理心准确性(准确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图的能力)(McLare,2013)。如果没有这些技能,同理心最终会“吸收”他人的情绪,直至精疲力竭。

“边缘人格同理心悖论”

人们早就认识到,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似乎对他人的潜意识心理内容——思想、感觉,甚至身体感觉都具有不可思议的敏感性。他们似乎也有影响他人的天赋(来自Park, Imboden, Park, Hulse, Unger, 1992)。

Frank和Hoffman(在1986)所作的开创性研究中发现,与没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相比,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非语言线索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这一发现已经被其他后续研究证实(Domes, Schulze, Herpertz, 2009)。例如,一项著名的研究比较了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和没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眼睛照片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边缘性人格障碍组更能正确猜测这些眼睛所表达的情绪,这表明他们对他人心理状态更强的敏感性(Fertuck等人,2012)。

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些高度直觉的个体能力将构成被心理学家称为“个人智力”的天赋(加德纳,1985)。这种天赋由两部分组成:“人际智能”——理解他人意图、动机和愿望的能力,和“个人内部智能”——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感觉、恐惧和动机的能力。

尽管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同理心能力更强,但他们在社交和人际交往中仍有困难。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管理依恋关系,他们的超敏感最终可能会表现为情绪风暴和情绪波动(摘自Fonagy, Luyten,& Strathearn, 2011),很容易被压力状况和持续的恐惧遗弃和拒绝所触发(摘自Fertuck等,2009)。这种现象被称为“边缘同理心悖论”(摘自Franzenet al.2011; Krohn,1974)。

为什么我感觉并看到这么多?

的确,高同理心可能是在创伤性和不可预知的童年环境中长大的结果。事实上,许多边缘人格患者在儿童时期都有有虐待、忽视或长期分居的经历。

作为对矛盾或忽视的养育方式的回应,这些孩子不得不“增强”他们的移情功能来保护自己。他们受到周围环境的训练,能够高度适应父母发出的潜意识暗示,以便为父母不可预知的行为做好准备。

然而,环境因素本身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许多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兄弟姐妹不会受到同样的影响。因此,我们还必须考虑影响人们对创伤性事件的独特反应的生物性和先天气质性因素。正如心理学家Bockian(在2002)所说:“一个性情平和、消极、冷漠的人不太可能发展成边缘性人格障碍。”

儿童心理学家发现,有一部分儿童“对社会世界更加敏感”,他们的发育和情感结果严重依赖于他们的早期童年状况(来自Boyce,Chesney, Kaiser, Alkon-Leonard and Tschann,1991)。

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调节困难或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两个综合因素的结果:

1.出生以来便有高度敏感性和天才的知觉

2.缺乏或产生同感的童年环境,无法满足这些孩子的情感需求

如果这是一份礼物,

为什么我要承受这么多?

在有利的、“足够好”的环境下,一个天生具有感知能力的孩子不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情绪调节问题或边缘性人格障碍。然而,如果主要的看护人不能对他们的孩子产生共鸣,甚至对他们异常敏锐的孩子不满或受到威胁,他们可能会有意识或潜意识地破坏孩子的健康发展。心理虐待的性质可能不同,但它总是包括对孩子的观念与自主发展的攻击。

对于有天赋的孩子来说,持续的对他们直觉感知的负面反馈“尤其有害”(Park et al., 1992)。

依恋理论让我们知道,孩子们会竭尽全力保持父母的良好形象。即使他们的父母不称职、虐待或疏忽,孩子们自然会责怪自己,因为把他们所依赖的人看作“坏的”是不安全的(来自Winnicott, 1960)。如果孩子天生直觉好,这种情况就很复杂。许多有情感天赋的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有强烈的爱和责任感,并且经常被照顾他们的需要或愿望所驱使。

如果父母或明或暗地拒绝孩子,他或她会将被拒绝的羞耻内化,并体验到他或她其实是非常坏的(有毒的羞愧)。由于他们对自己和周围人的负面体验,这些孩子感知能力的天赋被负面偏见和负面投射所“劫持”了。如果没有一个环境,他们可以学会设定健康的边界,体验安全的依恋而不被利用,这些孩子就会出现“症状”,比如无法自我安慰和调节情绪,害怕被拒绝,以及内心空虚。

许多情绪上紧张的成年人一生都在与孤独、被他人误解以及认为自己有严重问题的信念作斗争。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我希望你能重新考虑你内在潜在的天赋。

虽然历史无法改变,但你可以重写你一直在告诉自己的故事。你一点也不“坏”。你没有“过多”。你是一个敏感,直觉,有天赋的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被剥夺了正确的“养分”。你高度的敏锐和洞察力不仅不寻常,而且极其珍贵。

由于你天生的洞察力,你不能“看不见”或“感觉不到”事物。也许就像一朵比他的同龄人长得还要大的罂粟花,你被羞辱了并“砍倒”了。你的挣扎不是你的错,你的羞愧是对于童年环境没有支持你的自然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