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曹操留下的典故)(1)

捉刀,可不是字面“捉住刀子”的意思,这是个典故,“捉”是握、拿的意思,刀,更不是现在菜刀或可以杀人的刀,而是一种文具。古人最早是把文章刻在竹简上,万一写错了,就用一把类似小刀的工具把错字刮去,主人写书时,书僮或仆人站在一旁,拿着工具侍候着,所以叫“捉刀”,后来到东汉末年的曹操,这个词的意思就变了,变成了“代替别人做事或写文章”叫“捉刀”,写文章或做事的人叫“捉刀人"(刀笔吏)。随着网络的繁荣昌盛,又有了个新词“枪手”,由“刀”到“枪”升级了,但意思没变。

曹操献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曹操留下的典故)(2)

曹 操 画 像

可见,这词儿与曹操有关。“捉刀”一词,最早见于《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曹操献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曹操留下的典故)(3)

《三国演义》剧照:曹操

关于曹操,大家从《三国演义》里知道,曹操奸诈多疑,心胸狭窄,心狠手辣,杀吕伯奢、杀杨修,名言“宁我负(对不起)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一代奸雄形象妇孺皆知。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位文武双全的英雄。他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唯才是举,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他平定北方所有的战乱,实有安邦定国、救民于水火的大功;他文学造诣很高,有很多名篇名句,与其子曹丕、曹植“三曹”的贡献绝对大于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的。他大权在握,“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可以代汉自立,但他却至死都是汉臣。用他自己的话说“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城头变幻大王旗”,苦的是百姓。直至曹丕篡汉建魏,才追封他为“魏武帝”,《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所以称曹操为“武帝”。

曹操献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曹操留下的典故)(4)

曹操《观沧海》

《世说新语》上的意思是:魏武帝曹操将要召见匈奴的使者,因自觉长的丑陋,用现在的话说叫“太砢碜”,不能镇住偏远小国的人。《魏氏春秋》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就是五短身材却很有精神,英气勃发。曹操有点自卑,便让崔季珪假装自己,自己却扮作个佣人,拿着小刀子站在座位旁边。“床”,古代坐具,叫“坐床子”,类似于现在的矮条凳或马扎子。

过去没电视、没手机、没照片,很难见到真人的,所以古代才有很多皇帝啦、钦差大臣啦等等的微服(便服)私访,搁现在是不可能的。

估计那个匈奴使者是没有见过曹操真容的。而崔季珪(崔琰,东汉末年名士,是曹操的谋士),长的是体态高大雄伟,相貌俊美,目朗眉阔,尤其长了一副好须髯,就像关羽一样,很有威严。

曹操献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曹操留下的典故)(5)

曹操《短歌行》

会见后,曹操心里没底,会不会穿帮?于是就派个间谍探口风:“我们家魏王怎么样?”谁知这个匈奴使者眼光犀利,说:“大王仪表俊美,名望清雅,非一般人可比。可是那个站在座位旁手拿小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看来,一个人的气质是掩盖不住的。

曹操听后,也深深佩服这个使者的眼光毒辣,这样的人才回到匈奴,必是大患,于是在匈奴使者回去的路上,派人把他杀掉了。

曹操献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曹操留下的典故)(6)

现代人总结的好:“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知底还卖弄,后果很严重!"

谢谢关注!谢谢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