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淮海战役有什么关系?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会把二者关联到一起。不过,毛主席却是个例外。在淮战役期间,当中原野战军全力围歼黄维兵团之时,毛主席一边关注着战事的发展,一边也在挑灯夜读《朱元璋传》。这本书的作者叫吴晗,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历史学家、明史研究奠基人之一。

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的人是谁(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1)

吴晗

1948年11月,还在清华大学任职的吴晗来到了西柏坡,并且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当时,吴晗刚对《朱元璋传》做了全新的修订,他把所有的手稿送给了毛主席阅读(毛主席读完后又将手稿还给了吴晗)。众所知周,毛主席非常喜欢阅读史书,他对历朝历代的知名帝王都做过点评。除此之外,他还建议大家多读《资治通鉴》,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的人是谁(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2)

对于朱元璋的生平,毛主席当然不会陌生。不过,吴晗的著作却让他看到了不同的观点。看到兴起之时,毛主席也会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在读书的过程中,毛主席发现了吴晗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并且特意写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

毛主席为什么会下此结论呢?这源于吴晗在书中对彭和尚(彭莹玉)的点评。

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的人是谁(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3)

彭和尚(右)剧照

由于当时的史料并不齐全(至少《明史》的全本还未流通),再加上在抗战时期又散佚了不少书籍,吴晗所掌握的史实是:起义胜利后,彭和尚回归了民间,无人知晓他的下落。他觉得彭和尚历经两次起义,第一次推周子旺为王,第二次立徐寿辉为帝。当革命胜利后,彭和尚就功成身退,具有很高尚的品质。

对于这个观点,毛主席显然不赞同。他认为:要么自己犯了错误,要么史料有误,否则彭和尚不会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毛主席已经革命了二十几年,站在他的立场,起义胜利了和继续服务于人民根本不矛盾。作为一个革命家,彭和尚必定有坚毅的品质。消失于民间等同于逃避,至少在毛主席看来,彭和尚不会选择逃避。

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的人是谁(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4)

得到毛主席提的意见后,吴晗开始了新一轮查阅史料的过程。后来,他找到了彭和尚在杭州、瑞州(今天的高安)等地抗击元军的记载,而彭和尚最终也死在瑞州。对于这一发现,吴晗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观。

吴晗曾对自己做过一个评价:“我中了《史记》的‘毒’,吃了张良的‘亏’……”熟悉《史记·留侯世家》的人都知道,张良的经历在司马迁笔下略显玄幻。无论是他的学艺过程,还是谷城山下的黄石头,都透露着一丝“不真实”。在刘邦得天下后,张良低调行事、功成身退也成了后人学习的典范。在吴晗看来,天下的有识之士都应该像张良那样,不计功名、云游人间。因此,彭和尚的归宿符合其既定人设的安排。

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的人是谁(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5)

张良剧照

毛主席的建议让吴晗在理论研究上有了更大的启发:应该大胆地假设,但必须小心地论证。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必须接受“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观察历史”的方法。吴晗也在后来做了“检讨”,他认为自己属于传统的文人,清高、自傲,甚至还有一些脱离群众。因此,他在写《朱元璋传》时,不可避免地将这些情感带入其中。

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的人是谁(指挥淮海战役不忘读史书)(6)

淮海战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毛主席也饶有兴致地读完了全书。这段往事最后也被传为佳话,也反映了毛主席对待中国革命的一个观点:革命胜利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永远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