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校进行教育改革的文件,从2020年开始实施“强基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国情怀,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更要有责任和担当。”陈杰校长所在的同济大学也是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科技局怎么传承科学家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1)

1. 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依旧需要大批科技工作者来推动

“强基计划”的提出不只是意味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同样反映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从“0”到“1”,从质变到量变的这个过程始终没有完成。人才的培养从最开始抓起,这就要求青年学生们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基础科学领域的学习和研究要更加扎实。

科技局怎么传承科学家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2)

同时,也是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信息:学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拿到学位证书,而是真正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专业领域当中去,将知识转化外化的价值,将能力投入到社会中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当是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去学习。年轻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身上被寄托着太多美好的愿景,但这也意味着身上肩负着责任和担当。祖国在教育事业上一直都十分支持,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享受着祖国的福利与帮助的学生们更行当心中责任,胸中有担当。

科技局怎么传承科学家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3)

2. 科技工作者眼中不只有科研,还有家国情怀

新时代的今天,我国越来越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新时代对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中的作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祖国科技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的奉献。

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环境,已经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科技局怎么传承科学家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4)

但是,科研精神始终没有改变。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依旧需要“坐冷板凳”的勇气、脚踏实地做事的决心、勤勤恳恳搞科研的信心。在中国发展历程当中,科研工作者的付出是巨大的,曾有科研前辈隐姓埋名三十年,离开家乡,对亲人连一句告别也来不及说,在塞外边陲苦苦钻研。是当年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今天祖国的大国地位。

科技局怎么传承科学家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5)

3. 家国情怀,在科研前辈心中是排在第一位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国情怀这四个字依旧是应当在每个人心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心中有信念,才能将担当和责任扛在肩上,当代中国科研工作者亦是如此。他们要怀着心中诚挚的信念,在人们看不到的角落做着最伟大的事业,也许,他们无法享受聚光灯下的欢呼和鲜花,但他们的贡献可以被载入史册,值得世世代代铭记。

科技局怎么传承科学家精神(科学没有国界但)(6)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技工作者”要有家国情怀,更要有责任和担当。

科研工作者最需要的便是钻研精神,他们做的事情便是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潜心研究需要的是时间的付出和心境的淡薄,需要的是对科研事业的热爱。“强基计划”不仅是对国家科研事业做出了规划,更是对新一代年轻的培养和成长做出了要求。

新一代的青年们,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首先要有“家国情怀”,将祖国放置在首位来付出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其次,要有科研精神,耐得住沉寂,脚踏实地去攻克难关;最后,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还能够推动世界科技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