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师 刘绍明,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从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从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从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

从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

讲述人:湖南科技大学退休教师 刘绍明

整理: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婷

退休后,每当我与同学、同事、朋友、学生相聚,忆往昔,谈如今,说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家庭与身体。谈到家庭与身体就自然而然地谈到改革开放40年来,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这里,从我经历的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国家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

第一件小事:这三个学生该不该处分?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5月的一天,当时在湘潭师专学生工作处工作的我,接到中文科关于三个学生的处分材料。中文科要求给一男两女三个学生的处分原因是他们都戴着太阳镜、穿着喇叭裤、蝙蝠衫到教室上课,男学生还留很长的头发,引来老师同学怪异的目光与议论,影响了正常教学,而且不听劝阻。这三个学生该不该处分?我看完材料后去中文科听取了老师与同学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穿奇装异服留长发是赶时髦, 衣着打扮得体,艰苦朴素才是学生主流的时尚。另一种意见认为改革开放了服装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多样化,追求打扮出个性美才是学生主流的时尚。究其深层次原因是, 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学生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使大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女主角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在年轻人中已经成为时尚。但是,当时还有很多人看不习惯,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我将老师同学两种不同的意见如实向主管校领导做了汇报,并提出了我不同意给这三个学生处分的想法。主管校领导指示我暂不提交校务会研究。后来就没给这三个学生处分。这三个学生毕业多年后,那个男同学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一个女同学被评聘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另一个女同学被推选为中学校长。

时至今日,大学校园学生的服饰打扮呈现出无限的时尚张力。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打扮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成为一种时尚。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穿着打扮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穿着打扮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我觉得现今符合个人气质的绚丽多彩的穿着打扮正是40年改革开放的一大变化。

第二件小事:粮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票据真的没用了吗?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很多人营养不足,农村大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由于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从1960年8月起全国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凭票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10多年后,大多数人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了,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了,绿色食品慨念开始深入人心。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我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去粮店买米,到饭店吃饭,出差在外不要使用粮票了,1993年5月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时我心里想: 粮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票据真的没用了吗?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第三件小事:为什么每过几年就搬一次家?

清明节我回老家,发现弟弟家的旧房子装修得同城市里的房子一样适应与精美。当我对现在农民的住房赞口不绝时,弟弟突然问我:你们为什么每过几年就搬一次家?是的,我们在这40多年里总共搬了8次家。因为每次搬家我弟弟都来了,所以他很清楚。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与学校的不断发展变化,家庭收入的增加,我们的住房条件也不断改善。我们从两人住一间不足5平米的楼梯间、不足7平米的小单间,搬到三代人住一间不足15平米的大单间,再搬到60平米的小套间,后来又搬到70平米、80平米、120平米、160平米的不同的大套间。我们家住房的变化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巨大变化的缩影。

改革开放前, 城市居民、单位职工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楼梯间,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改革开放初期,居住条件仍然比较差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七十年代以前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不断扩大,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国家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尽管人们对房价居高不下,怨声载道,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件小事:怎么三代人上学的方式会不同?

有一天晚上,正在上小学的小孙子问他爷爷:“你小时候上学远吗?”他爷爷说:“我小时候上学要走七公里。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起床,背着书包步行一个半小时到学校上学,下午放学后又要步行一个半小时回家。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从没迟到早退过。”小孙子又问他爸爸:“你小时候上学远吗?”他爸爸说:“我小时候上学同你现在上学的路程差不多,都是六公里左右。我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背着书包到学校上学,下午放学后又骑着自行车,背着书包回家。酷暑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觉得苦,也不知道累。”他奶奶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睿睿真幸福。你是坐妈妈的小汽车或者乘公交车上学。”改革开放40年,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交通更是四通八达。陆上、水上、空中,人们出行非常方便快捷。他奶奶语重心长地对小孙子说,我们都要感恩这个改革开放的好时代,珍惜现在的幸福,努力学习,长大后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三代人上学的方式不同折射出我们国家40年改革开放的又一大变化。改革开放前,城市与乡村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现今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纵横交错,人群涌动,车流穿梭。交通工具花样繁多,公交路线明显增多、设施不断改善,出租车招手即停,滴滴快车随叫随到,私家车已“泛滥成灾”,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在各大中城市。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改革开放使得大多数人钱多了,交通观念也转变了,很少有人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上班了。

以上是我经历的4件小事,提出了4个问题,标准答案就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40年变化巨大,成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