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三年,我发现我养成了逛公园的习惯。春天花开的时候会溜达一圈,夏日荫浓的午后背着手去散步,秋叶变红的时节忍不住去瞅瞅,冬天落了雪就更不能落后。

已经年近三旬高龄的我,终于活成了我爷爷的模样。

你经常和你的朋友去动物园吗(你是否还有逛公园的习惯)(1)

但我很快又惊奇地发觉,逛公园这项活动,并没有家族遗传史。我是乡下人,来自大农村,我的祖辈自然也是根正苗红的农民。农村没有公园这个概念,因为家门口之外,胡同尽头,就是广袤的田野。树木、花草、农作物、河流、山川,本来就在那里,而不在公园里。

小时候翻看家里的老照片,看到舅舅、小姨、我爸我妈这些父辈们,他们年轻的时候来到西安打工,除了会在钟楼和大雁塔照相之外,剩下最多的就是在公园照相——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时代的记忆,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对于来到大城市的农村人而言,公园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他们感到熟悉的地方,往往在公园留念的照片,他们笑得更开心,姿态也更轻松,而在钟楼和大雁塔这种城市地标照相,就像是在军训,一个个站得笔挺,不苟言笑,顶多微微笑,不太容易露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十年后,到了我这一代,甭管买不买得起房,几乎所有乡下的年轻人都来城市里讨生活。像我,就成了所谓的常住居民。逛公园,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一名90后,我当然知道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以有多宅,可以有无数种方式打发微不足道的周末,游戏、影视剧、点外卖、睡大觉、谈恋爱、兼职打工、加班、做自媒体……只不过,连我自己也没想到,我会选择充满复古色彩的逛公园,成为周末生活的一部分。

我这样20来岁的人,在公园里属于弱势人群。尤其,我还总是一个人去溜达,更加显得形单影只。我不知道20年前,舅舅小姨他们逛公园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但20年后,在我这里,明显感觉到公园不是我这样的人该去的地方。我是什么样的人?一个20来岁形单影只的人。

当今天下,公园属于大爷大妈,他们是绝对的统治者,相当于印度的婆罗门;不过周末的时候,带着小孩的家族党会暴增,整个公园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但你也不必为此而心情波动,没关系的,因为没有人会把你放在眼里。当你徜徉在热闹的人群里时,当你偶然想找个角落凭栏小憩时,你要做好准备,你很有可能找不到这样的位置——因为,你会发现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患过伤风,那是一对又一对情侣,从穿着校服拿着作业躲着家长的初中生,到工作不久在城市打拼的小情侣,以及总喜欢找湖边的长椅坐下的中年拍档,各款都有,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公园的确是个好地方。人多也好,人少也罢,都是个好地方。

你经常和你的朋友去动物园吗(你是否还有逛公园的习惯)(2)

在公园里,你可以漫无目的地随便走,随便停,随便歇。公园里的人很多,但大概率你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你,所以你是相当自由的。公园里的路不像外面的街道横平竖直异常单调,你每走几步眼前就是不同的风景,走这样的路,一点也不犯困;在公园里走路,你还不用担心会不会有汽车或电瓶车闪现过来,你可以做到很单纯地走走路。

简而言之,进一趟公园,你大抵上就能获得至少一个小时的几乎完全自由的旅程,而且还不要钱,这太划算了。在这个城市里,在朝九晚六甚至九九六的两点一线的搬砖生活里,你居然可以有一趟既养眼又养神还锻炼身体的一小时身心之旅,其实挺奢侈的。

在这样的城市生活里,人们的确离不开公园,起码,我已经离不开了。

我不能判定我这般个人的感受是否具有共性。因为很明显,我是乡下人,我的性情骨子里就属于大自然,属于原野上的风和云,属于山川河流和风霜雨雪。都市生活对我而言是一种圈养,我不得不每隔一段时间就逃出鸽子楼和水泥森林透透气,直到今天,我都没能学会从水泥森林身上汲取能量……每当我需要沉静下来思考一些人生问题的时候,我一定不会宅在居民楼里,而是大概率跑到一个有花有草、有水有树、有风有云的地方。

我不知道在城镇化显著提升后的21世纪,从小便生于都市的年轻的00后和10后们,他们会是怎样的天性,我挺好奇,也许他们就是天生习惯从赛博朋克的世界里汲取能量。

所以,逛公园的另一层意义便在于身份识别与认同。

你经常和你的朋友去动物园吗(你是否还有逛公园的习惯)(3)

城市里的各大公园,属于中老年人,属于年轻的外乡人——因为曾经或现在的他们,对田园生活有过切实的认知,他们感受过大自然的脉搏。

他们是还没有被工业化的城市巨兽彻底驯化的人,他们的身上还流着自然的血统。

公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池塘,仍在强化着他们早先的记忆。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人类世界的各处,从纽约的中央公园,到北京的史铁生的地坛公园,从西安的兴庆宫公园,到我们家乡小县城的城北公园……无一例外。

人类克服天性的进化速度,追不上人类催生城市巨兽的速度,所以人类选择把上一代的生活收藏在下一代的怀抱里——这就是城市里公园存在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