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秦人作为一个勇武善斗、团结的部族,立足于陕秦之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代,是不折不扣的纯正华夏民族血统部族。秦人自强不息,从饲马的营生干起,苦心经营千年,历经曲折磨难,每每愈挫愈勇,以至于最终实现了秦人部族的伟大梦想,统一中原,建立华夏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春秋时代,秦穆公安定犬戎,成功跻身为霸主诸侯后,百年间一直未能出现一个合适的统治者,秦国的国力在旧的制度下,国力日渐衰竭。战国前期,秦国一直受山东六国打压,割地赔款。魏国、楚国两大邻近国,戎族分支义渠,都是秦国的劲敌。直至战国中期秦献公、秦孝公的出现,秦国才得以开始不断强大的征伐之旅。

秦献公时期,秦国公族士大夫权利集中的旧制度,在统治中弊端已然清晰,重要权利掌握在嬴氏亲族手中,很多国事决策和推行都难以顺利。加上封建传统,长幼尊卑尊亲重孝等观念的影响,更是给统治带来了困难。对外只能平平示弱,割地议和的事时常发生,秦国的战力弱无法与强国正面较量。

在如此情形下,秦献公励精图治,主动谋求新的发展,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使得秦国有了新的面貌。诸如废止活人殉葬制度,地区制度改建,整治市场经济建立税收,改制土地制度,改制奴隶制度等,在这些层面上都有作出新的积极性的探索。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1)

正是秦献公的统治有了这些积极的探索,耳濡目染之中给了秦孝公启发,孝公当政以后,才会如此有远见,全力支持变法图强。孝公时期的秦国如日初升,同时却仍旧危机四伏。即位初期的孝公为积累经验,在外交上非常谨慎的沿用献公的对外政策,割地议和安定边境,以谋求国内平稳的发展机会。

秦孝公即位第二年(前360年)开始,广布求贤令,身在魏国的卫国公族公孙鞅因深知不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于是乎起身前往秦国投奔秦孝公。公孙鞅的到来,直接决定了战国历史的走向。孝公经过几轮考核,了解了公孙鞅的政治才干之后,对其大加赞赏并推心置腹的畅谈几天。公孙鞅的变法,被推上了日程。前359年,公孙鞅的《垦草令》颁布,全面改革秦国法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前350年,孝公解决了一些内忧外患后,继续任命公孙鞅实行第二次变法,同年命公孙鞅领兵前往咸阳营造新都城。远离旧都栎阳,才能真正摆脱公族旧势力的束缚,这是孝公决定迁都的原因之一,同时咸阳地处函谷关之内易守难攻,比起栎阳更具战略优势,这是其二。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为: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加收口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和执行分户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2)

两次变法和迁都,使得秦国国内的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库开始充盈,军队建设也更加强劲有力,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秦孝公对贤才的信任与任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任命公孙鞅为秦国大良造,这是宰辅之位既掌政治又掌军事,给公孙鞅封爵封地为商,故被秦国上下尊称为商君,使之名垂千古。更在军事上,后期接连战胜欺负秦国已久的魏国,使得魏国也感受到挫败的滋味。依法治国,使得秦国这一轮初升的朝阳,精神抖越过了山峦出现在上午天空之中。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年初秦国刚刚击败魏军取得又一次胜利,年末孝公却因病种去世了。秦国百年来被魏国夺走的河西之地还未尽数拿回,秦孝公便含恨而终。孝公一走,被打压了二十年的公族旧势力便又窜出来了,他们也想给自己谋一个未来,于是开始压制孝公生前所作出的损害公族利益的政策和派系。商鞅被公子虔以谋反之名擒拿,法律差点被废除。秦国陷入新的危机之中,太子嬴驷登场走入政治中心舞台。公元前337年,秦惠文君正式主政。

历史必然,政治的变革向来会有流血牺牲,来搭建舞台。商君在孝公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声望,颇有些功高盖主的势头,这难免会引来时代认知的不满。秦惠文君有着卓越的远见,更有着比父亲更远大的志向与抱负。惠文君深知公族势力无论作何让步,绝不会轻饶商鞅,于是下令车裂商鞅灭族以平复公族的怨愤。以此为契机,保存商鞅的法制不被废立。并在即位前期,用几年时间与公族周旋,直到取得公族的理解信任后,才得以开展自己的作为。

秦惠文君对于商鞅,史评价中还有一段公允的论述:

秦惠文君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应是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商鞅独掌大权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法制的掌控是双重性质的,秦惠文君和商鞅。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掌权者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文君也要除掉商鞅。这个地位的商鞅如果秦国不能继续使用,也必然是不会放任让别国来用的。秦惠文君在车裂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纯属公子虔和公孙贾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党羽,削除了公族最具威胁的势力。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君出色地完成了。

商鞅的法制为何得以沿用到始皇帝时期,这就说明惠文君卓越的决策力,即保留了可令国家强盛的法制利器,又达到了清除妨碍君主利益的势力的目的,顺利的施行王道。

秦惠文君卓绝的远见还体现在他的知人善任上。孝公重用外族贤能公孙鞅的事迹,嬴驷自小就看在眼里,因此深知贤才的秉性。贤能需要的是君主的信任、足够的支持和施展能力的平台。惠文君对待人才的方式上,恰到好处的做到了这些要点。

当时,魏地实属培养人才的英灵之地,齐鲁地区也有闻名于世的学宫,都是英雄辈出的地方。然而魏国齐国的国君,都没有如此气魄。重用外族士人治理国家,即便有也局限在公族门下,门槛高机遇少。秦惠文君的求贤令,发的比孝公的牌面更加隆重,广发英雄帖,听闻有人前来拜见,更是放下君主的身份,前往宫门迎接。这样礼遇下士的行为,传往开来,那些跃跃欲试想施展自己才干的人,更加的愿意前来自荐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3)

魏国的公孙衍,有犀首之称,精于兵法善作战,原是魏国军营主将龙贾属下副将,后因魏惠王没有善用而离开魏国。秦惠文君得知后,便虚心引为秦军将领,另其站在秦军帐中。魏惠王相邦惠施借魏女出嫁秦惠文君和亲之机,勒令魏女行刺杀之事,魏女大典之上以匕首刺秦君,秦君受创。同时义渠发兵围咸阳,秦宗室最后一股反对商鞅新法的顽固势力甘龙等人也趁机发难欲另立新君,一时朝堂内外危机四伏。

秦惠文君强忍伤痛,命公子疾先平定内乱,然后再令公子华以一万精兵迎战义渠五万围城兵马,秦国新法加持与公子华英勇奋战,大败义渠并猎杀义渠王。在此秦军急需修养调整的节骨眼上,魏国发兵河西欲趁机再夺取秦国河西的城池。危难时刻,惠文君思虑再三,毫无保留的任命公孙衍为主将,迎战魏军。犀首巧用兵法,与故人龙贾将军展开正面对决,大胜,斩杀魏武卒精锐八万以及主将龙贾,一举夺回秦百余年来丢失的河西之地。魏国元气大伤,惠文君大悦,拜公孙衍为大良造(秦惠文君五年,前333年)。

犀首因是魏人,且重情义,心里还是装有魏国的。败魏后魏惠王找了个机会派人拿重金说公孙衍,请公孙衍帮忙分散秦君追击魏国的注意力。犀首游说秦君说魏国一时无法再起风浪,转向去解决义渠进犯的困扰攻义渠,巩固后方为将来伐魏打基础,秦惠文君采纳了公孙衍的建议。后秦都咸阳发生多桩跟魏人有关的刑事,公孙衍察觉到秦魏两国暗中均有人在针对他,心生去秦之意。或许还有担忧这秦国大良造一职不好担,怕重蹈覆辙,早离开秦国可以有更好的未来,于是离开秦国。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4)

魏人张仪登场,自称师出鬼谷子,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更易天下之格局。秦惠文君二次面见张仪,张仪二次献策并私下对时事作出精准评析和预测传至秦君耳中,秦君信之,直接拜张仪为卿,张仪惊叹秦君之豪爽。

河西一战,魏国迟迟不肯交付河西之地的行政主权,张仪朝堂之上献策以小利换大利,退让魏三城以换来河西大片土地划归秦,自荐为使臣前往对他而言危险重重的魏国大梁。魏惠王知是张仪前来要地,深恶他是魏人反倒事秦,张仪刚进魏朝堂魏惠王就命侍卫将他拖下去杖责。

相邦惠施眼见秦使被杖责,无奈心惊赶紧上前制止侍卫,扶救张仪入堂面见魏王。魏王不愿提及割地之事,张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以战争威胁另魏王与惠施无法抗辩。魏惠王眼含热泪收下退让的三城,将河西之地尽数奉上。张仪返秦,秦惠文君拜为相邦(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

秦惠文君时代,秦国已然跻身七大国之列,然而七国之间的势力相差不是很大,谁也灭亡不了谁也无法灭亡他国。张仪提出理论,秦国应注重休养生息,不再以征战过多消耗资源为主要对外手段,在邦交上面多下功夫,可以更好的为国内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惠文君听后觉得张仪的理论有道理,在邦交上非常乐意接受张仪的建议和举措。

楚国怀王初立,为正其势以立威,在边界各处发动战斗。张仪建议惠文君纳楚女为妃,建立姻亲以示两国交好,落没公族楚女芈丫头登上舞台,她就是日后的宣太后。

其实还是因为信任张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秦惠文君才会接受这个已经生育过一子的女人为妃。恰恰又因为公室之后的楚女长得水灵,性格又活泼狂野、甜蜜可人,惠文君更是个懂的欣赏美人的雄主,英雄美人才能创造各自不同凡响的人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看自己的功绩有大成,可以比肩天下诸王,秦国也不是羸弱的秦国,在张仪的支持下,效仿魏惠王、齐威王,于龙门自立为王始称秦王是为秦惠文王,改元为更元元年。周室昭文君送来天子胙肉正其名,魏惠王韩国君亦被请到龙门观礼。同年,魏惠王又尊韩君为王,一时间各诸侯国皆纷纷称王。秦君称王,标志着正式进入了七雄争霸的阶段。

早年间犀首便熟读张仪所说合纵之论,意在搭起七国中纵向面积稍小的燕、赵、韩、魏,与南方强楚的联盟,进而牵制齐国控制秦国。张仪则在决定事秦之时,心中依然规划出连横的策略,为秦国谋前景。连横意在联合山东大国齐国,以齐国的实力作为靠山,而牵制中原各国。犀首合纵,张仪连横,惠文王称王的几年内,公孙衍已经开始了他合纵的布局,与张仪展开终极较量,这一较量差不多就有十年之久。前后多个回合,最终秦国取得了优势,张仪连横之论取得胜利。

秦惠文王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这种毫无保留的信任人才的作为彪炳其一生。秦王信任张仪,张仪一生都没有真正意义上背叛过秦王。在战国时代,国家之间相互尔虞我诈,各种离间反间,种种诱惑摆在张仪这样一个名利之人面前,而张仪始终对秦忠贞不二,除了张仪本身的信仰之外,必然是有秦王的人格魄力在那里摆着的。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5)

张仪初见秦君,论及贤明君王之道,惠文王虚心请教,张仪说“贤君勤于内政,使国泰民安;明君开疆拓土,是版图辽阔。问秦君是要做何种君王”。惠文王说秦地尽失,列强欺秦,愿做开疆拓土之明君,幅员辽阔才无外患,百姓才能安家立业。张仪一听这话,心中自是明白眼前的君主,是如何的一位君主了。

惠文王对于他的兄弟,亦是爱护有加,同样首先也是得益于公子疾公子华的优良个人操守。秦惠文王对兄弟的信任,同样是模范典范,早年军中的老一辈将军纷纷隐退,军中无人,惠文王在看到兄弟们在维护君位和对抗义渠的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才干后,言辞亲切的说与兄弟,鼓励兄弟勇敢担当,并诚恳请求兄弟们帮助他守护秦人的天下。一番言辞下来,真挚发自肺腑,公子疾公子华怎能不为之动容。

后公子华在迎战楚军之中,中计兵败战死,惠文王于咸阳宫中闻讯,捶胸顿足大哭久久不能平息。在后续的与楚军再战中,心中始终揣着一颗为手足复仇的心,直到这股信念支持到楚军大败。这足以见得惠文王对待兄弟的情深。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公孙衍最后一次合纵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燕楚两国因算到攻秦捞不到好处,实际上并未发兵,发兵的只有魏赵韩。秦惠文王任庶长樗里疾(公子疾)破魏、赵、韩三国联军于修鱼,斩首魏军为首的联军八万,魏国再次元气大伤。秦国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公孙衍的合纵之谋彻底失败。

同时西方的义渠又发兵,偷袭秦军军队于李帛,秦军不敌义渠。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6年),任用又一大将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秦灭蜀王蜀向秦称臣,巴蜀富饶之地尽归秦国。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6)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阴行反间,诱使楚国绝齐。以六里地混淆六百里的计策,激怒楚怀王,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使秦军在丹阳(指今陕西、河南二省间丹江以北地区)大败楚军,秦自此始得楚地汉中,后建立南郡。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国蜀国的威胁。

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秦惠文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扩大了疆域,而且针对犀首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蚕食了六国的力量,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给儿子秦昭襄王一个更加完善强悍的秦国,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7)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8)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9)

在个人情感上,秦惠文王也是极具侠骨柔情的一个男人,惠文后初为魏女嫁入秦国,本是要拿他性命的。惠文王非但没有责罚,反而对其礼遇关爱有加,惠文后也很贤德为惠文王生养了秦武王嬴荡。对于芈八子,亦是宠爱有加,多方袒护与放任,更多的是没有保留的信任,在对待芈八子时,惠文王的态度始终是想对待贤才外臣一样,信任与理解、用包容心态去感染,引导。男性都可以被惠文王的领导力感染,所折服。芈八子后来替昭襄王掌政,能够全心全意的维护秦国的利益,也少不了秦惠文王的言传身教。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10)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11)

秦惠文王嬴驷还有一大功绩是对于义渠的削弱。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草原游骑兵向来骁勇,义渠凭借骑兵的机动性,多年来屡屡对秦国的边境进行劫掠,惠文王以前秦可谓是弱秦,对付这种强大兵种的掠夺少有胜战,义渠曾一度侵入到秦国内地洛河流域。

正是因为义渠有着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当初公孙衍才能够说动秦惠文王,在大好时机不攻魏而转为攻义渠。长期以来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将秦国边境的牧草烧光,切断马牛羊的粮草来源,冒入牲畜容易活活饿死,而战马和肉食是游牧民族生存的保障,因此不愿冒险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

秦惠文君初年,义渠趁秦国势微发兵围咸阳,公子华斩杀义渠王,义渠发生内乱,义渠被军事平复,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文君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国在夺取的大部分义渠土地上设县,义渠称臣成为臣国。公元前318年,义渠乘中原诸国混战,脱离秦国控制,加入公孙衍合纵东方五国伐秦的阵营。秦国为了消除后顾之忧,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献给义渠王,拉拢义渠。但义渠不上当仍起兵伐秦,大败秦兵,收复了部分失地。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国在中原战场取胜后,调集重兵从东、南、西三面入侵义渠,先后夺得义渠二十五城,义渠国土大大缩小,残余势力生活在很小的一片土地上。从此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后来秦国的铁骑令人闻风丧胆,与这片牧场的获取少不了关系。

晚年的秦惠文王,其实还是有几分悲壮的。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时年四十六岁,葬于咸阳北原。一生志在雄霸天下的嬴驷,志存高远,为了实现理想,事事殚精竭虑。然而现实告诉他,雄霸天下的理想在他的治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各国的力量悬殊并不大,谁也不能贸然灭了谁。就这样身体衰老了,老嬴驷心中是有遗憾的,是不服的,这一点也许和孝公离世前的感慨是一样的。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12)

秦惠文王早年心肺受过重创,中年后身体会比别人更早的衰退。惠文王又是个性情中人,美人美酒一个没落下,豪饮也能加重伤心肺。感知自己的身体在衰弱,而又想到理想未能实现,朝中还有诸多政事要处理,应对六国不能怠慢,等等使得惠文王精神又积郁成疾。本应是身体硬朗年龄,终究是被彻底压垮了。他患上了疯症,时而清醒时而疯癫,最后在一场寒冬悲凉的霜雪中憾然离世。

而秦王之位,传给了长子嬴荡,是为秦武王。举鼎的秦武王。

文章:锡禹

编辑:锡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秦惠文王的得力武将(人物志秦惠文王)(13)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陪你一起追光

点击我们的小程序阅读更多精彩文章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