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县最新消息(关于天下第一县)(1)

本文来源于《走进天下第一县——绛县》,主编王伟栋,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

天下第一县最新消息(关于天下第一县)(2)

绛县,是《人民日报》撰文揭秘,享有“天下第一县”尊称的地方。在古中国的疆域里,绛县背倚太行、中条两座山脉,像道河东屏障,雄踞于晋南的边隅。

天下第一县最新消息(关于天下第一县)(3)

上溯几千年,纵观数百里,故绛先民们沐着原始的星月路走来,问鼎乾坤,开天辟地,繁衍劳耕,,生生不息,将一个古朴沧桑的世纪公园,无私地嵌入广袤的绛县大地。

Vol.1

解析天下第一县

“天下第一县”的得名,源自公元前543年发生在晋国的件事情:

当时晋国的晋悼夫人(晋平公的母亲)征用了许多民工为其娘家杞国(今河南杞县)筑城。

完工后,晋悼夫人宴请民工代表,发现其中有一个来自绛县的老人,就问其年龄,老人诙谐地作了回答。

这个故事在《左传》中记载的原话是:“绛县人或年长矣,无子,而往与于食。”

这里提到的绛县,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出现的第一个县名。

2005年9月21日,研究地名的学者卢润杰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把晋悼夫人的故事公诸报端,由此,揭开了尘封数千年的历史幔帏,绛县也因此被国家权威级的媒体称为“天下第一县”。

县制之前,各诸侯国普遍实行的是分封制,由于晋献公八年(前669)晋国发生了“聚(今绛县南城村车厢城)杀群公子”事件,导致晋国公族短缺,分封制无法实行,于是便在晋国国都所在地的绛县首先建立新的行政管理体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这是公元前221年的事,离晋国出现绛县记载的公元前543年已经过去322年。

在晋国开始建县时,其他诸侯国也有“县”字出现,目前有争议的是河南息县(息县古代属楚国)。

晋国和楚国谁先设县,史料无从考证。《左传》中于公元前478年追记了楚国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情:

公元前684年,楚文王灭了申国和息国后,命申国战俘彭仲爽为令尹,“实县申、息”两地。

这里的县只是个机构,并不像绛县一样地处京畿要地,作为地方行政管理机构而设置的。

申、息处于楚国的边境地区,楚文王命彭仲爽管理申国和息国所在地区的目的,重在“实”。

“实”在《说文》中的解释是“以货物充于屋下是为实”,这里的县是同时管理申、息两个地区的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军队筹集粮草。

令尹为楚国掌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并不是一个县的行政长官。由此可见,“实县申、息”的“县”与“绛县”的“县”的指向有着本质不同。

《左传》中记载了绛县的多个官职,其中绛县的行政长官是“大夫”,历史学家认为,春秋时期,县是直属于国君的一个行政区域,县行政长官一般称为大夫。

这说明公元前543年时,绛县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与现代“县制”相类似的行政管理机构了。实际设县的年代比公元前543年还要早,而且直接影响了2500多年来县制的延续。

Vol.2

绛县与“绛”

绛,《新华字典》释义为:“赤色,火红。”众所周知,中国各地的地名多与山脉、河流相关。绛县之所以得此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缘于北部的绛山。

此山远眺土石皆呈红色,当晓日东升时,晨光万道,层峦尽染,天地彤红,因此得名紫金山,又名绛山。

附近的这片土地也被命名为绛县。

天下第一县最新消息(关于天下第一县)(4)

那么,可否认为绛山就是绛县的唯一得名来源呢?是否存在另一种可能呢?

历史上,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以浍水为界,以北为北绛县,浍南为南绛县。北绛县就

是今天的翼城一带,这里与绛山的关系并不大。

如果留心绛县本地方言特别是垣上方言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前鼻音和后鼻音、开口音和闭口音是分不清的。“绛 jiang”和“晋 jin”在绛县方言中高度相似。

从方言这个角度来讲,“晋”与“绛”应该是那时人们古音中对同地、同名的两种读音。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田建文教授在《晋国早期都邑探索》中对此做了阐释。也就是说,专家认为,“绛”就是“晋”,“晋”就是“绛”,“晋”与“绛”同宗、同源、同脉。

郑玄《诗谱·唐谱》记载:“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

就是说,最早“桐叶封弟”所封为唐,然后因境内有晋水改为晋。晋经历了曲沃代翼(前678)和骊姬之乱(前657—前651)后,王族公子被屠杀殆尽,导致分封制无法沿袭。

于是,晋国开始设立地方行政区域“县”,也就有了《左传》中记载的天下第一县“绛县”,这时的“绛”名称由来,很大的可能就来源于古音中的“晋”。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先有“绛”,而后产生同音的“晋”水和因水而得名的“晋”国。

对于上述这些可能,笔者只是大胆假设,至于历史的真实是什么,还有待于权威专家学者进一步的细心去考证。

Vol.3

“故绛”和“新绛”的历史渊源

“故绛”从字面上讲,是原来绛地的意思,有原来的,就有现在的,“旧”和“新”是相对而言的。

“故绛”和“新绛”不是现代人提出来的,是两千多年前晋国人提出来的,所以它表达的“故”和“新”都是春秋时代的概念。

晋献公八年(前669),晋国国都从古曲沃(在今闻喜县境内)迁都到绛,经历献、惠、怀、文、襄、灵、成、景八位君主,长达84年,到了晋景公十五年(前585),晋国经历了最后一次迁都,由绛迁往新田(今侯马市一带)。

由于新旧都城都在绛山附近,晋国人就将新田叫作“新绛”,把原绛地叫作“故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故绛”“新绛”之分,这也是“新绛”名字的起源。

晋都“绛”到底在什么地方,从古至今,争论一直不断。

天下第一县最新消息(关于天下第一县)(5)

《史记·晋世家》记载:“(献公)八年……乃使尽杀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绛,始都绛。”

《诗谱》还记载了绛都的扩建工程:“北广其方城二里。”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聚,即今山西省绛县东南十里之车厢城。”

“聚”就是车厢城,没有什么疑问。晋都从“故绛”迁到“新绛”的原因是因为梁山发生了山崩。

《国语》记载有晋景公听闻绛城车夫谈论本地土壤松软导致大车倾翻的故事,梁山就是因为土壤松软才发生了崩塌,晋景公怕有类似梁山山崩的灾害,才与大夫们商议离开故绛,另选平地为新都。

由此推断,“故绛”应在山地,车厢城恰是一座土山,地处中条山北麓。所以,无论从晋最后一次迁都的原因分析,还是根据有关史书记载,车厢城应该就是晋都“故绛”。

绛县博物馆存有不少从车厢城出土的同一历史时期的陶鬲等文物,也是个有力的佐证。

现在的新绛县与晋国的“新绛”是两个地方名,不能混淆。

现在的新绛县所在地,在春秋时期属于荀国,三国时叫临汾县(现在的临汾以前叫平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改平阳县为临汾县)。

北周时州府从今新绛县的柏壁迁到绛山附近的闻喜县龙头镇(今礼元镇龙兴堡),并改名为绛州,改名的原因有可能因绛山是其辖区内比较有名且寓意吉祥的山脉,以此分析“绛州”之名也与绛山有关。

之后,又经过复迁柏壁、再迁玉璧,至隋开皇三年(583)才从稷山的玉璧迁至现在新绛县县城处,领正平(今新绛)、龙门、太平、稷山、曲沃、翼城、绛、垣曲八县。

民国初年(1912)山西省军政府废除府州,本应废绛州改为绛县,但因已有绛县,才决定改名为新绛县。

人们习惯于将新绛县简称为“新绛”,其实它与晋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新绛”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编辑:942668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