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倾倒核废水这事,我想除了这类的货色以外,正常人都是有基本共识的。

而作为科学人士或者科普人士,对核废水的危害的认识应该比普通人更清楚,不会比普通人更糊涂,这也包括著名科普博主“刘大可先生”,也是科普品牌账号“混乱博物馆”的创始人。

他其实并不否认核废水的破坏,但是他写的是:

文科生学好文科的技巧(就怕理科生学文科生的混淆视听)(1)

如果要定量分析,日本向海洋中排放的核废水,比起世界各国捕鱼业对海洋生生态的破坏根本不值一提,只是写在新闻标题里格外吸引眼球。

那些核废水在排放附近的近海或许危害甚重,但被整个太平洋稀释之后,辐射量并没有多么大,对于普遍r策略的海洋生物来说九牛一毛,很难说这一事件带来的总损失能否超过一次近海原油泄漏。当年美军在比基尼环礁试验核武器都不能把太平洋怎么样,没理由这些核废水比原子弹还厉害。

所以这个话说出来不中听,但目前的事实是,日本排放核废水,就好比家里没人也通宵开着所有的灯,如此明目张胆,大家纷纷指责他们浪费电。然而其他人虽然养成了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却都开着窗户吹空调。

首先,这里是在讲捕鱼业的危害。既然讲捕鱼业危害,带上核废水干什么呢?因为核废水事件正在火热之中更吸引眼球?

其次,自己开头说“定量计算”,结果紧跟着后面说“很难说这一事件带来的总损失能否超过一次近海原油泄漏”,既然很难说,有没有定量计算,那写这么一段算是放屁吗?定量在哪?写个“定量计算”纯粹是为了看起来很科学吗?

再次,他居然说“目前的事实是,日本排放核废水,就好比家里没人也通宵开着所有的灯,如此明目张胆,大家纷纷指责他们浪费电。然而其他人虽然养成了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却都开着窗户吹空调。”做个毫无数据、非常不严谨的比喻,他管这玩意叫“事实”。

最后,他大概预测到受众的反应,表示“真想做好事,与其在键盘上愤慨核废水,不如少吃几口海鲜。”你看,他不仅不让你表达对核废水的不满和愤慨,还要让你少吃海鲜。多大的脸啊!

纵观他写的这条内容,无非就是现说核废水稀释后破坏小,捕鱼业反而更大,你们不要喷日本,要喷就喷捕鱼业,或者真要做贡献就不要吃海鲜。

想尽办法淡化、稀释大众对核废水的注意力和感受,他可以说是费尽心力,很令人佩服。感觉他的这个稀释水平不比太平洋的稀释能力差。

有人很清楚这一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

文科生学好文科的技巧(就怕理科生学文科生的混淆视听)(2)

把过度捕捞跟核废水排放搅在一起说是几个意思?是一回事儿吗?怎么,过度捕捞没解决之前,核废水排放就要被允许,各种海洋生物真TM要谢谢这些"科普人"全家呀。

其实这个写作手法一点也不稀奇,在文科生那里很常见,总的来说叫做混淆视听、春秋笔法。

大概就是把本来不相关的两个东西硬凑在一起以表达某种理念;或者把褒贬藏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用看起来更值得贬低的东西作为衬托,让原来应该贬低的东西“减淡”或者没那么受关注。

这本来是文科生一直被诟病但是又没办法的地方,因为文科这玩意很难有数据量化的标准或判据,从哪个角度说都不能绝对否定可能存在的道理。

但是理科、科学,讲可证实和可证伪,必须有严格的数据和逻辑证明,是打个比方、做个简单对比的事?科学之所以很少出现春秋笔法,就是因为你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数据、证据、逻辑就摆在那里,不是狡辩可以掩盖的。

他写这段,基本上是披着科学的外壳的混淆视听。

作为著名科普博主他当然知道这些,但是为什么会这么写呢?不仅他写了,大象公会的黄章晋还劝他:

文科生学好文科的技巧(就怕理科生学文科生的混淆视听)(3)

颇有一种英雄时代过去,现在不比当年的慨叹。

为什么现在不比当年?因为现在的人不是当年追着公知屁闻的小傻瓜了。当年公职一呼百应,吃里爬外,双标搞鬼,好不威风自在。现在画皮已落,恶臭立现。公知之间惺惺相惜,互相劝慰打气之间流露出不少唏嘘。

后来,专业人士对捕鱼也给出了评论:

文科生学好文科的技巧(就怕理科生学文科生的混淆视听)(4)

在专业人士的打脸之下,他删除了相关内容:

文科生学好文科的技巧(就怕理科生学文科生的混淆视听)(5)

如果以科学的态度,不应该一删了事,而是承认自己在哪里哪里有问题,然后阐述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删除算什么?删除证据,没人看到就可以当没事发生,没有说过。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真是好。

你看,现在的问题就是,文科生好的地方,有的理科生没学去,专门捡着坏的地方学。学了之后就变得又有能力,人又坏,你说可不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