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刘雪峰、庞倩倩、李傲远)

一、行情回顾与市场环境变化

年初至2021年11月26日收盘:计算机行业(中信一级行业分类)累计上涨 0.54%;沪深300累计下跌6.16%;创业板指累计上涨15.26%。行业(中信行业分类)PE ttm(整体法剔除负值)达到51倍。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

二、重点子行业

(一)智能驾驶

目前座舱智能化快速成长从1到N,驾驶域智能化从0到1进化到从1到N。 2022年我们建议重点关注驾驶域智能化,而且供应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信号和变 化明显:(1)从需求端来看,下游OEM规划加速,新车型不断推出;(2)从供给 端来看,上游芯片商产品持续迭代加速,高通、地平线、华为推进加速,且第三方 软硬件供应商加大布局,产业呈现出成本平民化、生态开放化的趋势。

同时,汽车 数据安全被抬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汽车数据合规市场应运而生。 目前,智能驾驶行业可投范围也在快速扩容,座舱快速增长 驾驶域落地大规模突破 (中端和中低端普及型芯片大规模进入商用阶段)的叠加是核心,同时新增数据合 规服务、新能源综合诊断等新兴领域,投资标的快速增加,生态更趋丰富。

1. 产业进展火热,驾驶域智能化潮流大起

(1)OEM不断推出新车型,头部车型智能化等级从L2迈向L3

2021年国内各大车展新车众多,智能化配置成为车企竞争焦点。从年初的上海车展 到年末的广州车展,众多品牌的不同车型纷纷在车展上亮相,其中智能化配置成为 关注焦点,不论是传统车厂还是造车新势力,都纷纷在智能驾驶发力。 造车新势力方面,小鹏、蔚来等继续强化科技卖点,推出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汽 车。传统车厂方面,上汽集团旗下的R汽车、长城旗下的沙龙汽车、上汽智己以及吉 利旗下的极氪等纷纷发布智能驾驶汽车新车型。传统自主品牌车厂不断发力智能汽 车,持续打造智能汽车新品牌。

主流OEM新车量产规划正从L2迈向L3,产业变局进行时。近年来,众多OEM加速布 局智能驾驶,推出高等级智能驾驶汽车发展规划。传统车厂顺应智能驾驶发展趋势, 加大在智能驾驶汽车领域的投入,自主开展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或是寻求与科技 厂商在智能驾驶方面的合作。

众多传统车厂已在自家各种量产车型上广泛应用L2级别辅助驾驶,并计划在2020- 2022年左右量产L3级别自动驾驶汽车(参照OEM规划),同时造车新势力纷纷推出 具备L2.5-L3级别自动驾驶的汽车,部分车型已逐步进入量产阶段。

不过从实际落地进度来看,2020年新推出的车型,业界普遍认为属于L2.5等级,并 非真正意义上的L3等级,原因在于目前法规、基础设施等外在条件并不支持L3等级 的智能驾驶,不过这也给了汽车产业界指向了更加稳健的发展道路,在现有基础上 不断优化,渐次叠加辅助驾驶功能,而非一味追求高等级智能驾驶却忽略了必要的 配套法规和设施。

(2) 芯片商加大驾驶域产品迭代,第三方厂商积极布局

2021年芯片商在驾驶域层面积极发力,新品纷至沓来。分厂商来看:

英伟达:2021年推出新品Atlan,Orin定点规模庞大,2022年开启量产节奏。2021 年4月发布新一代大算力驾驶域平台DRIVE Atlan,单颗芯片算力达1000TOPS,应 用于L4-L5级别,最快将于2023年提供样品,2025年量产。 目前英伟达主打产品Orin处于大范围量产上车的前夜。2021年9月德赛西威基于单颗 OrinX SoC开发的线路板在惠南智慧工厂成功下线。根据英伟达在10月云栖大会上 公布的信息,目前采用英伟达Orin系列产品的OEM包括奔驰、沃尔沃、蔚来、小鹏、 理想、上汽智己、上汽R汽车等,相关车型将在2022年逐步开启量产节奏。

高通:2021年并购维宁尔Arriver加速Ride平台落地,驾驶域平台定点逐步放量,首 款车型将于2022年SOP。2020年高通Ride平台(8540主芯片)相继定点通用、长城, 2021年新增定点宝马,其中长城相关车型有望于2022年SOP。 相较于英伟达对应产品,高通Ride平台优点在于算力高、功耗低、生态开放等,但 是也存在工具链不完善和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此,2021年10月高通耗 资47亿美元并购维宁尔旗下的Arriver业务。

在高通与Veoneer早先的合作策略中,Veoneer是首批集成高通 Snapdragon Ride 平台的Tier 1,并制造驾驶域控制器卖给OEM,而该域控制器运行的感知及驾驶策略 软件便是Veoneer所属的Arriver。通过此次并购,高通获得Arriver所有权,未来有望 以更加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打入OEM供应链,加速高通驾驶域业务落地。

地平线:2021年正式推出首款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并成功定点。地平线为国内智 能驾驶芯片行业领军者,其优势体现在股东方产业资源雄厚、产品适配从ADAS到高 等级智能驾驶不同场景、定点数量可观、生态开放等。 2021年地平线正式发布首款大算力自动驾驶芯片征程5,单芯片算力高达96Tops, 上汽荣威新一代RX5将成为第一款搭载征程5芯片的车型,同时地平线宣布与上汽、 长城、长安、比亚迪、哪吒等OEM达成征程5芯片首发量产合作意向.

华为: 2021年MDC平台开启量产上车节奏。2021年华为MDC进入量产阶段,北汽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成为华为MDC首款量产车型,2022年量产上市的沙龙汽 车更是搭载了双华为MDC平台。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2)

受益于芯片商产品的持续迭代和上游OEM车型的推陈出新,国内第三方软硬件商 迎来黄金发展机遇,积极加大业务布局。这里尤其有三点需要特别重视: 相较于海外OEM,中国OEM在本轮汽车智能化浪潮中表现突出,这无疑是十分利 好本土第三方软硬件供应链厂商。由于OEM在遴选tier1、tier2等核心供应商时,十 分注重供应商服务的积极性和实时性,因此往往有一定的供应链本土化倾向。

而在本轮汽车智能化潮流中,长城、长安、上汽等本土传统OEM以及小鹏、蔚来、理 想、威马等造车新势力表现十分积极,新车型层出不穷(这在今年国内的三大车展 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这必然是更加利好本土第三方软硬件供应链厂商。 本土芯片厂商龙头已小荷初露,更加利好国内第三方供应商。目前大算力芯片领 域,全球具备量产和定点能力的芯片商只有英伟达、高通、华为和地平线,虽然前 两者在驾驶域深耕日久,综合能力更为突出,但是我们认为,从产业规律出发,远 期来看驾驶域大算力芯片行业应该不会只有一两家企业通吃,我们认为地平线等本 土芯片商未来也有望斩获一席之地,这对于本土第三方软硬件供应商无疑也是利 好。

域控制器进一步放量的同时,产业格局有可能变化。从消费电子产业的发展规律出 发,我们判断未来随着域控制器的需求增加,工艺趋于成熟,进入者将越多,产业 格局就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仅从业务模式来看,有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第三方 代工商,而且OEM旗下供应商也在跃跃欲试这一领域。

(3) 汽车数据安全重要性大为提升,数据合规处理市场应运而生

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类别较多,主要面临三类数据安全威胁。从汽车数据类别来看, 汽车数据可分为传统汽车数据、网联汽车数据与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三大类。 对于智能网联汽车而言,在云管端皆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相较于传统汽车,智能网 联汽车终端种类较多(包括各类传感器、智能化功能),通信协议也较多,使用场景 也多(包含车、路、人、云等不同交互场景),导致数据在汽车车载终端、通讯、云 平台层面皆有一定数据安全隐患。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3)

智能汽车软件产品迭代快,OEM面临的数据安全风险较多。常规汽车开发周期基本 需要42个月,在考虑到发动机的情况下,开发周期进一步延长达48个月。在汽车智 能化大趋势下,汽车中的软件占比越来越高,而软件系统的更新速度又显著高于硬 件零部件。 2018年以来智能汽车数据安全事件较为多发。

2018年至今,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 事件增多,比如本田印度AWS服务器因配置不当导致5000名用户个人信息暴露,特 斯拉也曾出现过数据安全事件,其二手车信息娱乐系统和自动驾驶仪硬件存在泄露 个人隐私风险。

汽车数据安全法律法规逐步推出,汽车数据合规服务业务应运而生。近期以来,相 关各个监管机构相继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指南(试行)》 (征求意见稿)、《信息安全技术网联汽车采集数据的安全要求》标准草案、《汽车 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等相关文件,着力从法律法规层面对智能网 联汽车数据安全进行引导。在此背景下,OEM对于数据加密、本地化合规存储及流 传、自动驾驶数据安全等需求迅速提升,汽车数据合规服务业务应运而生。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4)

OEM积极行动,四维图新已斩获戴姆勒、沃尔沃两大数据合规服务订单。四维图新 属于我国地图行业领军者,第一大股东为中国四维(中国四维的控股股东为中国航 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建立一整套从数据采集到分发的地图制备及更新 产业链,同时也具备ADAS相关算法开发能力。今年11月,公司已经分别获得了戴姆 勒、沃尔沃在国内的自动驾驶/车联网服务平台订单,协议期均为三年,收入金额均 取决于车企期限内国内相关车型销量。

此外,OEM的积极行动其实也是车载智能化加速的信号。如同我们去年秋天对电动 车品牌加速智能化趋势的判断,国外品牌的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集中落地强烈表 明下游产业正在加速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领域在中国的步伐,可以预期中国的 汽车智能化进程将进入集中落地的新阶段。预料后续龙头公司的需求将愈发确定, 而新加入者也会越来越多。

(4) 缺芯缓解进行时,硬件供应商企业有望优先受益

马来西亚新冠疫情确诊数量回落,芯片产能有望逐步恢复。8月由于马来西亚新冠疫 情加重,导致马来西亚当地半导体供应商暂时关闭部分产线,直接影响了博世等 Tier1厂商的零部件供应。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1年11月23日,马来西亚单日新增新冠确诊人数为5549人, 较2021年8月31日减少55.1%,疫情已得到一定控制。在此背景下,我们预计未来马 来西亚经济活动有望逐步趋于正常,利好汽车产业链芯片产能逐步恢复。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5)

工信部等国内监管部门组建汽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积极应对汽车缺芯问题。 9月13日工信部表态针对目前供需矛盾紧张的突出问题,工信部和有关部门组建了汽 车半导体推广应用工作组,以专门协调机制来解决当前的供需矛盾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当前一些特定的芯片生产供应极度短缺问题,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业加强联系, 推动国内特别是国外的企业复工复产,尽可能地保障一些特定芯片的供应。 芯片供应有望于21Q2趋于稳定,2022下半年开始复苏。

根据IHS Markit预测数据, 2021年因芯片供给不足而短少的车企产量预计介于630万至710万辆,该机构判断汽 车业的芯片短缺现象将延续至2022年初,芯片供给将在2022年第二季趋于稳定, 2022下半年开始复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和英飞凌预计芯片短缺情况可能 会持续到2022年底,因此行业缺芯情况仍需要密切观察。 缺芯趋于缓解的背景下,第三方硬件供应商有望优先受益。

缺芯对于汽车硬件供应 商带来了“量”、“价”的双重打击:一方面,缺芯导致汽车销量下滑,致使硬件供 应商出货量被动下滑;另一方面,芯片成本上涨,而OEM的强势定价地位导致上游 成本上涨部分短期难以传导至OEM,进而压缩硬件供应商盈利空间。 未来伴随着缺芯环节,第三方硬件供应商有望迎来“量”、“价”双重改善,利好业 绩恢复性增长。(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6)

2. 车载激光雷达爆发在即:2021-2023年将迎来数量级增长

我们无意于进行自上而下的宏大叙事,仅从目前可搜集的车型信息来看,激光雷达 应该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从投资角度,我们建议优选整机制造优质标的及激光雷 达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从车型来看:2017年上市车型中,搭载激光雷达的仅奥迪旗下1款车型,但是2020 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数据达到3个,2021则达到10个,2022年进一步攀升至13个车 型。因此我们判断,2021-23年车载激光雷达需求有望迎来数量级增长。

且从上述车型中我们可以得到若干重要结论:

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半固态将是车载激光雷达的核心路线。无论是从现有车型,还 是从技术趋势来看,机械旋转式路线,因其高线数、量产成本、车规级三要素的不可 兼顾性,目前来看基本上无法步入大规模量产上车阶段。而OPA路线存在较多难以 解决的核心问题,如芯片成熟度不足、扫描角度、加工工艺、精度等问题尚待突破, 此外,FLASH难以实现200米范围的高精度探测,低实用性导致短期难以量产。

速腾聚创、大疆览沃等本土激光雷达公司锋芒初露,这也印证了我们前述的“中国 OEM在本轮汽车智能化浪潮中表现突出,十分利好本土第三方软硬件供应链厂商” 这一结论。从现有车型来看,速腾聚创定点OEM包括上汽智己、威马、Lucid等,大 疆览沃定点OEM包括小鹏、一汽解放等。

从全球来看,中国本土激光雷达公司也已具备一定规模。根据Yole披露数据,2021 年汽车和工业领域的激光雷达市占率格局中,中国有五家激光雷达公司处于行业前 列,分别为速腾聚创、大疆览沃、华为、禾赛科技、图达通,全球市占率分别为10%、 7%、3%、3%、3%。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7)

3. 融资正盛,未来数年二级市场或将迎来自动驾驶企业上市潮

(1)一级市场:2021年融资热度再起,造车新势力步入新一轮市场进入期

一般来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互为映射,通过分析近十五年来(2005年-2021年11 月)393 笔创投机构在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投资的相关事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总结 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趋势。 一级市场融资层面,近年来自动驾驶产业链始终是热门赛道,2021年更是达到历史 峰值。

2021随着智能汽车已成为继互联网后全球最大的创业风口以及商业化场景有 望加速落地,创投机构对于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投资热情再次被点燃,自动驾驶领 域也迎来了第二次投资热潮。 截止2021年10月,创投机构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投资达94笔,远超往年水平。从 获投企业的业务类型来看,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与应用研发、传感器、车联网技术、高 精地图以及汽车技术测试等是融资较为集中的业务领域。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8)

与一级市场融资相对应,2020年来造车新势力开启第二轮市场进入大潮。仅在2014- 2019年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相继成立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数量颇多。由于特斯拉的 成功模式与市值冲高、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地位逐步凸显,蔚来、小鹏、理想的相继 上市,使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吸引了更多企业加入跨界 造车的队伍,2020年造车新势力新一轮的造车运动再度拉开,这一趋势持续至今。

(2) 重磅标的有望上市:经纬恒润、炬光科技等有望上市,关注产业链投资机会

未来二级市场将迎来一波智能驾驶公司上市潮,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可选标 的显著增多。我们还建议重点关注龙头公司上市带来的产业链投资机会,比如地平 线产业链。正如我们前面所述,目前大算力芯片领域,全球具备量产和定点能力的 芯片商只有英伟达、高通、华为和地平线。 因此地平线对于我国智能驾驶产业链而言意义不容小觑,如果未来顺利上市,地平 线核心的软件、硬件生态合作伙伴有望成为关注重点。

(二)工业软件

投资要点:我们继续看好车间智能制造MES类系统在当前低渗透率下的高景气 度,下游制造业相对透明且同质化的盈利能力是需求持续的主要驱动力。我们判断, 未来3年会有龙头公司脱颖而出。从去年到今年的成长性看,赛意信息的收入增速明 显高于同行,规模差距正不断拉开。如果保持当前发展态势,赛意信息有望在明年 中报后出现行业领先的苗头从而开始获得溢价。

不同于MES类系统的渗透率提升逻辑,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多是国产化替代逻 辑(包括对国外友商盗版软件的替代)。在市场化的下游领域中,“更换已有的”比 “普及从零到一”通常会多些挑战、难度更大,因此,研发设计软件公司短期增长波 动在所难免。另一方面,近年工业软件热也使得行业内公司较易获得融资,竞争加 剧,相关公司短期波动亦将增大。但从中长期看,我们依然看好国内CAX行业的发 展前景,国产化替代进程或有波动但趋势难以逆转。

1. 助力精益生产,车间智能制造类系统景气度上行

(1) 助力精益生产,MES类系统效果显著

MES类主要能够帮助制造企业解决如何更高效生产的问题,例如,帮助企业实 现质量保障与追溯、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交货周期等目标。具体而言,MES的主要功能包括生产运营管理、产品质量管理、生产实时管控、生产动态 调度等,对生产现场的“人、机、料、法、环、测”均实现了有效管理,紧扣质量管 理理论中的六要素。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9)

(2) 双碳政策持续发酵,MES类系统有望成为生产刚需

近期,中共中央及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 达锋碳中和的意见》,作为“1 N”系列政策的顶层设计文件,《意见》明确了中国“双 碳”目标及实现方向,强调绿色电力、减污降碳及能耗双控等。 我们认为,这实际是对精益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益MES类系统推广。例 如,MES类系统能够准确记录单个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数据,能为后期购电预测 提供详实的决策支撑。此外,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后续政策的预期下,MES类系 统有望成为刚需。

(3) 前端轻咨询、产品平台化是重要趋势,行业洗牌或加速推进

当前,整体上,国内制造业正进行智能制造升级,实际大部分生产厂商对如何 构建既能满足下游客户需求又能符合自身企业生产及业务特点的智能制造并不了解。 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制造业下游客户对产品多样性差异化的需求、对产品迭代速度的 要求以及对后服务市场的重视程度快速提高,而我国主要制造业企业在过去20年已 经习惯了粗放式发展,如何实现降本增效、如何满足高效客户差异化需求以及如何开拓后服务市场对大部分制造业企业仍是一片空白。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0)

因此,智能化升级不仅需要对生产企业各类生产线进行改造,还需要对企业组 织形式、管理架构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实际中,大部分头部智能制造供应商会以 几十人不等的行业专家团队提供轻咨询服务。 而这也对供应商的行业Know-how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供应商在过去的案例中 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来自行业头部客户的经验更为重要。

某种程度上,车间层智能制造相关产品的非标准化程度比企业运营层各类产品 如ERP、CRM、OA等更高。即使是同一行业的不同制造业企业也会因工艺不同、硬 件设备不同、组织架构不同而造成MES类系统差异较大,这就需要MES类厂商在现 场进行较多的实施配置,甚至二次开发工作。

因此,不同制造业企业差异化的需求和MES类厂商标准化的产品之间的矛盾始 终是MES类厂商需要积极面对和解决的。 从产业实践来看,分层式平台架构是已被验证的有效方案。赛意 信息的产品由3层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行业套件、标准产品、产品平台。

不同客 户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行业套件层,最底层的产品平台基本对所有客户均一致,而 中间标准产品层主要由客户自主选择需要配置的功能,对赛意来说,产品相对标准, 仅通过表单式配置即能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类似企业运营层对平台产品的要求,稳定性、兼容性及扩展性也是MES平台产 品的关键考察指标,同时这也是头部厂商和其他厂商的重要差距之一。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1)

综合,考虑到轻咨询及产品平台化的趋势,行业洗牌或加速推进,部分腰部及 长尾厂商因缺乏实际项目经验以及对产品平台化的研发投入,或逐步退出市场,而 行业头部厂商更有机会实现加速成长。

2. 正向工业设计之基石,CAX行业长期空间广阔

(1) CAX是正向设计的关键,是我国智造升级的必需品。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制造业整体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利润空间较 小。如果要实现更大利润空间,则需要向前端产品设计及研发或者后端服务进行扩 张。

(2) 受益国产化及正版化趋势,国内CAX行业深受资本关注,发展有望加速,国内CAX行业基本由国外软件占领,典型的如CAD行业,据信通院数据,我国 CAD厂商市场份额不足5%,而达索、PTC、西门子、Autodesk的份额超过80%。2D CAD全球头部公司Autodesk 2020年在亚太地区的收入达到 7.75亿美元(10年~15年来自日本的收入占比成下降趋势,15年占比为37%),3D CAD全球头部公司达索2020年在亚太地区(除日本外)的收入约6.07亿欧元。而2020 年国内CAD行业头部公司中望软件收入不足5亿人民币。

在极端情况下,国外软件断供将对我国制造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近几年 外部环境的挑战也驱使国内企业尽力降低被国外“卡脖子”的风险,寻求国内供应 商提供的同类产品,这也给国内CAX厂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此外,国内CAX类盗版软件使用者较多,这一方面由于国外正版高昂的价格, 另一方面源于国内过去较薄弱的版权意识。随着版权意识的逐步提升,国内产品有 望以性价比优势赢得众多盗版客户。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2)

近一两年以来,受益国产化及正版化趋势,国内CAX公司的广阔前景也逐步被 更多资本认可,融资提速,这有望加快国内厂商相关产品迭代及市场拓展速度。例 如山大华天(CAD厂商)去年年底以来已进行了三轮融资(20年12月股权投资、21 年1月A轮、21年7月B轮)。

(3) 距全球头部厂商差距仍较大,短期成长或有波动。从研发投入以及产品生态建设来看,国外头部厂商仍领先国内厂商较大距离。 例如,仅在2020年,CAD头部厂商达索研发费用约9.4亿欧元,CAE头部厂商Ansys 研发费用约3.6亿美元。而国内头部厂商中望软件研发费用约1.5亿人民币。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3)

3. 军工行业景气度的确定性较高,关注相关受益公司

(1) 国防军工行业处于5-10年高景气周期的起点

军工是典型“以销定产”行业之一,企业生产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及规划性,因 此,配套地位核心、供应核心装备的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变动较能反映行业景气度预 期。

(2) 军工行业智能制造需求旺盛,相关公司有望显著受益

因此,军工行业需求可见度高,在较高景气度预期下,产业链公司会积极扩产。 无论现有产线改造(能够同时承担多型号装备生产),还是新建产线(适应最新装备 生产需求),均利于MES类系统渗透。 同时考虑到军工装备制造也是制造业的一个分支,单件价格随产量的提升而逐 步下滑是行业固有特性,因此,成本管控是该类企业盈利的关键。而MES类系统在 制造业降本增效等方面效果显著。 此外,需注意的是,军工体系相对封闭,当前已在军工行业布局多年的公司有 望更大程度受益。另外,以并购方式进入军工体系的公司也有较大机会。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4)

(三)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即通过互联网体系搭建信息高速传递的智能电网,实现新型清洁 能源的高效利用。其产业结构可通过纵向分层方式理解:创新的物联网技术以及管 理理念作为底层支撑渗透到整个能源互联网系统;中段发电端解决能量自由传输问 题,实现数据互通和去中心化;顶层的各个用电场景数据直接接入发电端,实现供 需平衡,提高能源供给灵活性。

1. “双控”、“双碳”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电网侧智能化改造是十四五投入重心

我国在能源领域的核心战略聚焦在“贯彻双控政策、实现双碳目标”,也即控 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并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会以5.4%的CAGR继续增长, 于2035年达到9万亿千瓦,可再生资源的装机容量占比将在2035年达到70%。

在此背景下,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十四五”期间规划投入金额显著增长,且 投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本次国网与南网总投入额近3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超 20%;另一方面,与过往的投资集中在特高压领域不同,“十四五”期间配网侧智能 化改造的投入占比显著提升,预计未来五年配电网络领域的信息化需求复合增速将 超30%。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5)

2. 配网与用电侧智能化改造需求快速释放,相关厂商受益

双碳政策带来能源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机遇。一方面电网公司需要大量配电侧及 用电侧的信息化改造来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大幅提高电网效率并解决清洁能源消纳过程中的电网波动性问题;另一方面用户侧新能源运营服务的场景逐渐 清晰,商业模式升级值得期待。

信息化改造推动电网侧三方平衡

电网侧改造的主要动力在于解决电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当前的电力供应与配送 体系无法支撑未来需求增长。目前电能在二次能源中占比仅为23%左右,考虑到汽 车所消耗能源占到消耗能源总量的约25%(当前以燃油车为主),因此作为清洁能 源的电能消耗量将持续提升。再者,新能源发电占比逐年增大,电力供应及配网系 统对信息化改造均产生了增量需求。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6)

① 发电端:新型一次能源(太阳能、风能等)作为柔性负荷,其供应通常受天 气影响,波动性更大,且无法人为控制。另一方面,居民侧自家安装光伏板 等发电装置增多,一定程度上达成了自我供给,向电网输出了更复杂的数据。 “源网荷储”一体化运营实现了终端计费和自动化管理的升级,通过供需双 向导流使电网系统具备高效灵活的调节能力,通过用电数据的输出、反馈和 分析做到最优化协调发电。

② 配网系统:此前国内电能调度以人工处理为主,管理粗放且效率低下,占据 电力成本的较大比例。而新型能源在输配电侧有极大不确定性,传统调度方 式容易造成网络崩溃。源网荷储带来的创新与提升主要体现在:(1)配电 结构由人力转向自动化,降本增效明显;(2)多维度提高配电质量,大幅 降低配电网检修时间,实现监管调度一体化;(3)自动整合新能源 传统能 源,配网节点下沉至居民用户,提高分配效率与精准度。

(四)金融 IT

投资要点:证券资管IT领域,对比美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北交所开市、 REITS产品的丰富,交易方面持续带来行业发展红利,行业集中度高,龙头公司有 护城河,今年主要受外部环境干扰,明年春季预期会有明显改善。银行IT领域,银 行数字化转型会带来持续性投入,今年数字货币推广带来一定需求。估值较低相对 安全,有配置价值。由于商户收款的规范化要求,聚合支付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1.资本市场条线:金融改革之下,行业需求旺盛

(1)北交所开市、REITS产品的丰富,以及全面注册制的预期等,持续带来增量

21年确定性的增量需求之一是债券市场改革带来的需求,以及REITS系统建设 需求。

① 北交所开市,资本市场改革红利持续 北交所于11月15日开市,市场环境、下游需求与 格局变化共振》对市场改革看好的逻辑基础重新得到强化,有利于恒生电子等公司 的估值修复和市场景气度向乐观转向。恒生电子作为行业龙头显著收益,其余公司 如顶点软件、金证股份、赢时胜亦受益于市场改革。

② 交易规则变化:全年注册制;

③ 新机构的建立。银行成立理财子:为逐步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政府鼓励银行由理财子公 司法人开展理财业务,将表外理财业务的风险和表内业务的风险隔离开来。《理财 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中国 银保监会于2018年2日正式发布《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随后各大银行逐 步成立理财子公司,带来相关IT建设需求。

④ 新交易品种:REITS带来新需求。2020年4月30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基础设施领 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相关工作的通知》及《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 投资基金指引(试行)》,标志着境内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正式起步。

2.银行条线:银行数字化转型是行业增长的长期驱动力

未来几年银行IT板块预计会持续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大背景在于银行坚持进行 数字化转型,十分重视IT改造升级对业务赋能;且行业进入到大的IT系统更新换代 周期,架构整体在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架构迁移。今年是数字货币、泛国产化加速推 进,会带来相关IT需求。但就目前来看,数字货币带来的银行软件系统改造的金额 相对有限,银行IT基础架构国产化进程尚处在初级阶段。银行IT的增长还是主要靠 数字化转型驱动,行业景气度确定且持续。

(1)全年景气度判断 去年银行IT厂商的业务推进情况非常好,但因疫情影响银行IT厂商的实施和验 收,今年上半年行业景气度继续,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持续加快推进,预计全年主流 银行IT厂商的业绩增速上会较上一年有显著提升。今年因为需求好,大家集中招 人,人才竞争激烈,导致今年整体人员成本高,明年预计会改善。

(2)数字货币的推进带来的IT需求 当前数字货币的架构逐步清晰,将采用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架构: “一币”意味着DCEP是央行的信用凭条,具体技术细节由央行来进行设计。 “两库”是指DCEP发行库和DCEP商业银行库,分别由央行和商业银行存管。 “三中心” 即央行内部对于DCEP设置认证中心、登记中心和大数据分析中心。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7)

(3)数字货币推进进展

数字货币从20年下半年到现在试点工作快速推进,目前多地已开展数字货币试点,网上银行正式列入数字货币公测: 202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数字人民币目前的试点测试,还只是 研发过程中的常规性工作,并不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何时正式推出尚没有 时间表。随后一线城市开始快速推进试点活动。

2020年10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开战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 点, 红包数量达5万个,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测试走向“半开放”。 2020年12月12日,苏州市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 2021年1月5日,数字人民币正式在上海试点使用。 2021年4月28日,北京消费季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即将开启。 2021年5月9日,数字人民币公测升级,网商银行(支付宝)正式入列。

(4)银行IT信创进程

银行IT信创进程:去年、今年先后有一些试点银行,部分外围系统进行信创适 配,同时其信创相关IT支出在其年中支出中有一定占比,随着国产基础软硬件的适 配兼容性不断优化,明年信创范围、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银行的应用软件大部分 已经是国内厂商提供,所以信创适配的含义是指底层数据库、服务器等更换成国内 厂商的产品,应用软件厂商承担适配、集成等工作,应用软件未必需要完全重建。 但一些银行的信创节奏推进比较快,会在做一些新项目时,直接做成信创项目。服 务器用到的主要是鲲鹏芯片适配的服务器,数据库涉及的厂商较多,如华为、阿 里、腾讯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聚合支付:厂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10月13日,央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 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从支付受理终端业务管理、特约商户管理、收单业务监测三个方面入手,对收单机构和清算结构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要求。 与此同时,条码支付也被纳入监管,对个人收款条码的使用规范做出具体规定,并 将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1)非智能POS转换为智能POS带来的替换增量市场

基础数据:非智能POS的存量数量约2099万台,如果后 续转换为智能POS,假设一台智能POS的价格是1000元(参考淘宝价格)。

空间假设讨论:我们假设上述2099万台存量的非智能POS未来分别再有 25%、50%、75%的比例转为智能POS,则带来的增量市场空间分别为50、100、 150亿元(100%升级智能POS的情况下,对应潜在替换规模为2099万台*1000元/ 台,约200亿元,不同比例的假设下再乘相应比例)。

比例假设依据:出于谨慎考虑,没有考虑非智能POS全部转为智能POS。但 由于智能POS才能支持支付宝、微信付款,预计未来非智能POS在更换时,大部分 陆陆续续都会更向智能POS升级,因此长期看预计智能POS会有很高的渗透率。但 出于谨慎性考虑,我们未假设非智能POS全部升级为智能POS,选取了25%、 50%、75%三个比例做测算。

(2)聚合支付公司递推商户码带来的增量市场

基础数据和假设: 第四次经济普查显示,全国个体经营户超过6000万个,网商银行和支付宝的数 据也表示,以个体户为主体的各类小店超过1亿。其中,58%是夫妻店或者亲友 店,52%的小店员工总数不到5人。 我们假设52%的小店,即约5200万商户未来需要从个人码转向商户码。 我们假设这些店铺的月流水1-5万元,年流水12-60万元,取中间值年 流水36万,

(3)需要强调的内容

市场空间理论上存在这样一个量级,但是实际推进过程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影 响,最后实际的规模不排除出现较大的差异。 关于假设比例,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和符合逻辑的推演,在谨慎原则下,给出了 三种假设,但假设的比例和实际情况不可避免会存在偏差,所以,上述测算方式下 的潜在市场空间更多是量级上的参考。 关于聚合支付厂商递推商户码带来的增量市场的测算,上述论证是从商户的便 利性诉求角度来考虑。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聚合支付厂商来讲,还需要积极主动 做推广布局才能抓住机会,否则不排除一些商户直接接受支付宝、微信线上智能化 转码、独立分开收费。 此外,关于个人码转商户码的政策尚未正式施行,不排除未来有较大变数,我 们还是需要紧密观察,才能有更加可靠的结论。

(五)人工智能

1.各场景AI应用多样化推动AI算力需求持续增长

(1) AI算力是数据中心算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市场的AI服务器出货量和渗透率都有提升。根据IDC的数据,2019年中国 市场的服务器出货量为319万台,其中AI服务器出货量为7.9万台,渗透率仅 2.5%。未来,随着AI模型训练和应用的兴起,支持AI功能的服务器将持续增加。 IDC预计,2021年,中国AI服务器的市场规模为57亿美元,同比增长61.6%;2025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到109亿美元,2021-2025年的CAGR为17.5%。

AI算力是数据中心算力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增速高于通用计算。在数据中心场 景的芯片类型,英特尔以CPU为主,而英伟达以通用GPU为主。对于服务器而言, CPU是刚性需求,而GPU的需求相对弹性。2020年,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67亿 美元,少于英特尔261亿美元。随着AI应用开发量和使用量的增加,GPU的需求量迅 速增加。2016-2020年,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CAGR为68.5%,显著高于英特尔数据 中心业务11.0%的CAGR。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成长性验证了专用高性能计算资源在 AI领域成为主流发展方向的趋势以及其广阔的需求空间。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8)

(2) 各场景AI应用需求旺盛

云端AI模型训练需要大规模AI算力支持。基于海量数据的通用特征训练出大规 模预训练模型已经成为云厂商提高AI模型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在预训练模型的基 础上,云厂商针对不同场景的特征,调整参数和算法库即可快速得到特定场景的AI 模型。大规模预训练模型需要对数亿计的图像、上百GB数据量进行训练,最终确定 的参数数量为数亿级别。 云端AI应用的兴起拉动云端AI算力需求快速增长。

以人脸识别、语音识别为代 表的等AI应用在各场景快速渗透,云厂商持续开发AI应用产品。百度智能云的AI产品 已服务260多万开发者,日均调用量突破1万亿次。随着云端AI应用开发量和使用量 的增加,用于AI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快速增长。根据IDC的数据,以公有云部署的中 国人工智能软件的市场份额将从2021年的14%提升至2025年的36%。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19)

新应用需求带来通信架构的改变,边缘端是AI芯片新的增长点。云游戏、自动驾驶等新兴应用场景对于数据传输的速度和量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云端直 连模式已较难满足大数据量的实时通信的要求。在终端和云端间布设边缘端,形成 “云-边-端”的通信架构已经成为未来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在靠近用户侧的边缘端 布设服务器提供中等算力的服务,一方面数据分析在边缘端完成并传输给终端用户, 提高分析传输速度,满足AI应用场景实时性的要求;另一方面边缘端仅将精简的数 据流传向云端,缓解带宽压力,减少运维成本。边缘计算的需求增长将有效带动边 缘端AI芯片的出货量。

汽车智能化趋势清晰,智能驾驶AI模型需要算力支持。自动驾驶汽车渗透率不 断提升,汽车驾驶控制系统正向“感知-识别-交互”等智能功能发展。汽车智能化需 要对行驶过程中各种信息正确理解。因此,汽车厂商需要通过数据中心训练前端搜 集的各种数据,不断优化智能驾驶仿真模型。智能驾驶AI模型对于汽车从L1/L2辅助 驾驶阶段走向L3/L4自动驾驶阶段,并最终实现“智能决策、实时控制”的功能具有 重要作用。未来,随着需要训练的各类行驶数据量的增加,以及开发智能驾驶AI模型 需求的增加,汽车厂商未来对于AI算力的需求将有望提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20)

(3) 在AI计算平台领域,海外龙头占据主要市场,国产芯片持续追赶,性能快速提 升

在AI计算平台领域,海外龙头占据主要市场。在数据中心高性能大算力芯片领 域,英伟达的的技术积淀较为深厚。2007年至今,英伟达的通用GPU架构已更新8 代,算力提升近100倍。英伟达的数据中心芯片已被全球主流云厂商大量采用。2019 年5月,全球前四大云计算厂商(亚马逊AWS、谷歌云、微软Azure和阿里云)提供 的2000种应用实例需要由专有的AI加速卡来驱动,其中超过97%的加速器都是来自英伟达。2007年至今,英伟达针对数据中心场景,持续开发大算力的芯片,已更新 8代架构。

2. 下游场景仍偏碎片化,规模化场景应用日益凸显

不同场景对AI技术智慧化赋能的需求差异较大。AI技术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面 临了通用型的深度学习算法难以解决特定场景的个性化需求的问题。以人脸识别技 术为例,城市管理场景需要人脸数据的大范围搜索、匹配和实时反馈的能力,而金 融场景更注重人脸识别的高精准性和反欺诈能力。随着AI技术在各场景应用的深化, 根据碎片化需求开发的AI应用逐渐成为主流的商业化模式。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21)

3. 一二级融资火热,驱动产业加速成熟

一级市场融资频次连续下降,单笔融资金额逐步上升,产业格局向头部集中。 2020年后,在疫情的催化下,具备“人力替代”属性的AI技术正加速渗透传统行业。 根据亿欧智库的数据,2021年1-4月,国内AI企业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3.1亿元,显 著高于2020年的1.4亿元。近年来,AI领域的投资回归理性,AI企业的商业落地能力 成为主要考量因素。2019年以来,投资频次连续下降,而单笔融资金额的不断提升, 这反映了产业格局向头部集中的趋势。

4. AI公司在产品形态和场景的选择仍处于探索阶段

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是市场普遍的接受形态,但需要采购的设备和人力成 本较高。AI技术的赋能属性,决定了其需要搭载于具体的硬件才能实现赋能。例如, 人脸识别需要搭载于摄像头、出入口门禁、无人购物机、银行柜员机、自动售票机 等,以软硬件一体的形式为客户所接受。AI初创公司为了生产出AI软硬件一体化设 备,需要采取外购材料和服务。商汤集团、旷视科技和云从科技三家公司外购设备 和外包项目占总成本的比例在80%-100%之间。AI公司需要采购大量的设备和人力, 对于公司盈利能力有较大影响。

计算机行业的供给分析(计算机行业116页深度研究报告)(22)

AIaaS规模化应用前景仍待验证。云计算公司推出的AI技术服务平台将通用型 AI应用按照调用量来收取费用。以百度智能云为例,AI应用的收费标准是每千次调用 付费1元-20元之间。云计算厂商在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和较强算法开发能力的基础上, 推出通用型的AI应用,其目的在于提高产品吸引力和客户留存度。但云计算公司缺 乏应用场景的实际经验,对于客户需求痛点理解不充分,场景下沉能力不足。在AI场 景碎片化和需求个性化的背景下,云计算公司开发的AI产品的盈利前景取决于需求 环境改善、技术成熟度、研发复用性以及对渠道的掌控力,其规模化应用前景仍待 验证。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