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觅佳句落墨见真章(晨读白玉无瑕自成双)(1)

资料图

黑瓦遮盖的屋檐下,厨房间一片明亮。不锈钢脸盆放在靠墙的搁板上,硕大光亮,清澈的井水浸润着米粒,映射出清凉的光芒。

浸泡糯米的井水是从龙眼古井里打上来的。龙眼古井位于群山绵延、绿树成屏的南马镇瑶村(现为瑶仪村)。挖古井那会,“瑶村”不叫“瑶村”,而称作“窑村”。南宋时,“窑村”为婺州青瓷的重要产区,故以产业之作命名。窑村人做烧窑的苦力活,劳动强度大,即使饱食三餐亦不能果腹。为了干活时补充体力,就需要制作一种便携式点心来充饥。他们想到了不易消化却异常耐饥的糯米,利用蒸熟的糯米饭捣作糊状物做成麻糍。一片片方正的麻糍,让窑村人从容淡定,一页页翻过饥馑之年沉重的历史,迎来了一“糍”美名扬四方的今天。

后来,“窑村”改名为“瑶村”。一字之撰,不知是否因为村中人产出了这种琼瑶般的美食——东阳麻糍。

考证村庄和麻糍的由来,我们有理由说,唯有能出品方正如矩、洁白如玉般麻糍的地方,才配以或得以使用带“瑶”字的词语作为村名。

凡产美食处必有好山水。瑶村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说,瑶村人做麻糍的底气,似乎就来自这周遭巍然的群山,和坐落在山环水抱之中的村庄以及与村庄同龄的龙眼古井。古井历经的沧桑成就了村庄厚重的往昔。现在,井被修葺一新,井口上方新漆的板檐,高大、古朴、庄重,足以替打水人遮挡风雨;井壁依然湿滑,期待着与吊桶的叮当邂逅;井水清澈阴凉,为陷于炎夏中的人们涤荡身心、带来快意。如果戴顶笠帽拎只铁桶走到井旁打水,你会觉得自己恍然穿越了千年时光,返回到词牌婉约、琴曲优雅的南宋。是的,这口龙眼古井沉淀了上千年的历史,并与村庄的繁衍生息有着密切的关联。瑶村先祖看此地倚靠群山,水源充沛,便掘井定居。此后,即使天气大旱至田地干裂、大地冒烟,这口井水也不会干涸,水面透亮水质甘甜,给人以无限的期许与快慰。

只要水不断流、活水常在,就会带来充裕的稻黍和美好的食物。比如糯米和麻糍,它们一样给村民捎来源源不断的快乐与生趣。至今,关于麻糍的出品,无论从制作手法还是加工器具的选用上,瑶村仍沿袭祖辈传下来的纯手工工艺——每一步都有“手”的在场、“手”的参与;而加工器具的使用,如饭甑、石臼、木槌……又无一能离得开手。在纯手工的制作过程,谁能说没有人心的体贴关注和深情投入?只是当它们对外销售时,半透明的塑料包装壳上加印了一个小型的二维码:人们用手机扫码的方式,快速找到了通往这种传统美食的通道。

糯米本较粳米粗短,在盆中浸泡淘洗之后更显白胖。白得发软的米倒入木制饭甑,如发白的小山堆积成锥形体,细瞅之下,颗粒分明,拥挤有序。我相信在体量庞大的米堆中,每一粒米仍保有其独立性,仍占据着一个确切的位置,吸水、饱胀,及至蒸熟后作米饭,每一颗均陡然生香,黏软有度,且都如珍珠般熠熠发光。

随意捏个糯米热饭团,吃起来都会觉得醇香弥久。只可惜,这等情景,我们很少在场。而时时在场的主人,“久闻不见其香”,他们不会在意这些。或者说,他们“美而不自知”,因自己本身就是这个热气氤氲、浓香飘荡场景中的一部分。他们在明亮的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趁热捞起米饭倒入石臼,全然不顾清香扑鼻而至。

石臼光滑,可见纹路致密,其古老程度堪比门外幽深的井壁;而其光泽细纹因无数次的圆木鼓捣愈加鲜亮。探究麻糍的制作工艺,其核心在于一个“捣”字。捣麻糍需要两个人合作,在石臼旁或站或坐的——可能是父子,也可能为母女,但以夫唱妇随者居多。站者持一用圆木做成的棒槌,有节奏捶打臼内稀烂的米饭;坐者手蘸开水趁捶打的间歇处,娴熟地翻转捣成糊状的米团。米团上不时会留下深浅的手印,但旋即又在手掌翻覆间消失无影——最终,无数的米粒拧成了更活络的一团,比面团更白更细,也比面团更黏更软——磁磁的,滋滋的,像要将一双手儿紧紧吸附。

捣成糊后的糯米被冠以一个新名词:“麻糍坯”。下一道,就是“铺展”,是在一张长方形的大木桌上。

矮矮的木桌候在一旁。桌上洒了层雪粒状的米粉,干燥细腻,酷似一张冲淡的“白地毯”。它们要粉饰什么?

还是用手,沾点温开水,将麻糍坯细心地在“白地毯”上展开,大概延压至半寸许,放凉,用刀切成方片;两片两片的叠加粘合为一体,只在食用时分开少时,待中间夹进芝麻红糖后又轻缓合拢。

我见过一张令人垂涎的麻糍照片——

一只摊开的手掌,落了些白米粉,一块麻糍平放指掌上,一对洁白如玉的糍面温婉地依附着;抹了一层白腻粉的面相上,通体找不到一粒痦子;两片之间隔了层红糖芝麻,粉末状的糖,红红的湿湿的,大概化开了一部分……

美食在动口之前就已然陶醉——令人陶醉时又怎忍动口,去破坏这天然的美感。有时,它们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远胜味觉上的满足,或者说,味觉忽然变得次要了、淡漠了。

麻糍白璧无瑕,未免清淡寡味,但它们搭以赤褐色的红糖和油黑色的芝麻,不但视觉上增色不少,味觉上也给人带来了多重感受。红糖祛寒暖胃、活血补血,因保留了甘蔗中较多的营养成分,更易被消化吸收。所以说,夹以红糖之后,顿使麻糍由普通点心上升为养生保健的食品。

以前,农历七月半新米上市之时,街上就会响起麻糍的叫卖声。现在,街上叫卖声淡去了,网上购买却热了起来。

七月半未到,被评为“东阳味道名小吃”的南马瑶村正海麻糍,早早地让我尝了鲜。

开盖,先欣赏一下它们你侬我侬的美态。浅盒内,整齐地码着两小摞麻糍。我没仔细数过,但猜想应该也是双数。每块麻糍总成双,总是由两小片情投意合的绵状物粘连在一起,旁边放着一小袋红娘角色般的红糖芝麻。

伸手为快,一块麻糍早已软软瘫在了我的手心。

非遗小贴士:东阳麻糍制作技艺,系东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