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曰:“顾諟天之明命④。”《帝典》⑤曰:“克明峻德。”⑥皆⑦自明也。

【注释】

①《康诰》:这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重要文章。《尚书》主要负责记录古代历史文献,将古代事迹的文章进行整理汇编,因此也成为“五经”之一,被称为“书经”。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是《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②克:能够。

③《大甲》:即《太甲》,是收录在《尚书•商书》中的一篇文章。

④顾:思念。諟(shì):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⑤《帝典》:即《尧典》,收录在《尚书•虞书》中。

⑥克明峻德:在《尧典》中的原句是“克明俊德”。俊:与“峻”为通假字,译为崇高。

⑦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尚书•康诰》中记载:“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尚书•太甲》中也曾经说过:“念念不忘上天赋予人类的光明禀性。”《尚书•尧典》中记叙:“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所有的这些典故,讲的都是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

【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同时也是对“经”中所讲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的论证,强调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人类便讲究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当然,这样的论调也不是凭空捏造的,有书为证。《三字经》中就有记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说的就是做有人的本性都是善良无害的,只不过很多人因受到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或者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最终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很多不同,甚至有的人还生出了很多恶劣的品质。为此,儒家贤能志士们强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这样的论调在“四书五经”的开篇就已经提出,而且《大学》所强调的就是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让每个人都可以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的主旨就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发掘、弘扬个人本性中善良的一面,压制甚至摒弃邪恶的一面。

当然,这样的言论和思想不仅受古代的先儒们尊崇,我们今天依然大力提倡,比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有新人”等,这些都是“在明明德”中所强调的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