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晏,小时候总是好奇怎么除了家人之外,就没有碰到跟我同样姓氏的呢?长大了才知道,原来我的姓氏在中国算是罕见姓氏了。

第一次在书本中看到这个字,是小学学过的语文课本里的“晏子使楚”的故事,记得当时同学们都嘻嘻哈哈的问我是不是这位晏子的后人?当时年纪太小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对这位齐国大夫的故事倒是记住了。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1)

后来长大后,我查阅了相关资料,首先是从《百家姓》中,在比较靠后的页面里找到了“温别庄晏”,这下终于看到了在姓氏中的排名了。当时我还好奇怎么还有姓“别”的呢?

我查了一下资料,目前在全国姓晏的人大约58万左右,在汉族的姓氏里算是很稀少的一个姓氏了,但是分布还是比较广的,以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西这几个省为多。我虽然生长在北京,但是我的祖父就是在解放前从湖北黄陂携家带口流落到北京后定居的,说起来我也算是半个南方人。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2)

晏姓的来源大致有几个说法,一是来源于子姓,一说姜姓。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聚集地。晏弱为子姓,《叔夷钟》和《左传》等证实,晏氏乃商汤王后代,其子晏婴为国之栋梁,晏氏从此在齐国发扬光大。

第二个说法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西周时期,晏安的后代曹侠来建立邾国(邹国),故又为曹姓、邾姓、邹姓的始祖。

第三个说法来源于晏龙。晏龙是唐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被认为是晏氏的始祖。晏龙的父亲是帝喾,而帝喾的曾祖父就是黄帝。这在《山海经》中有记载。但因《山海经》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是传说而不是历史,所以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说法。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3)

虽然出处无法统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这个姓是非常古老的,从远古时期就有了。我们能在日常想起来的古代晏姓名人,大概就是晏婴(晏子)和晏殊了。

晏婴是齐国的大夫,在出使楚国之际,利用机智勇敢智斗强大而傲慢的楚王,最终不辱使命,传为千古佳话。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4)

晏殊就更加厉害,既是北宋宰相,还是著名词人。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语言婉丽,音调和谐。他的《浣溪沙》中有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至今仍被人赞叹不绝。他喜好贤能,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5)

近现代晏姓知名人士以晏阳初先生为代表。他是中国平民教育家,四川巴中人。晏阳初曾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26年在河北定县(今定州市)开始乡村平民教育实验。1940年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他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6)

我查阅过晏字的释义,含有安定、和顺、迟晚的意思,比如标题中的河清海晏就是比喻天下太平的意思;而言笑晏晏是描述女子言谈和顺温柔之意;而晏出早归是说晚出早回的意思。其实晏字还有一个不太好的释义,就是形容死亡,比如晏驾。

我以前加过几个晏姓的QQ群,感受到在南方的晏姓宗亲在家族族谱修订、祖先祭祀方面比北方的宗亲要多很多。 我也在利用各种资源,希望能在北方晏姓人多的几个地区慢慢组织起一些交流活动,为大家普及姓氏文化、兴盛晏姓宗族。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7)

我本以为我的姓氏就比较少见了,但是我老婆的姓氏就更少见:她姓支。讲个有趣的经历:当年我在婚礼前瞒着她找人写了一副对联,准备在婚礼现场展示给她和在场来宾。婚礼当天主持人走完婚礼流程问我还有什么要送给新娘的时候,我让伴郎拿出来这幅对联慢慢打开。

上联:施爱心结同心树信心尽孝心常小心用真心双方关心年少开心拒绝花心伤心心心相印

下联:起白手用巧手勤动手做帮手施妙手常牵手遇事联手到老携手不能出手放手手手相连

横批:燕在高枝

当我念到燕在高枝的时候,老婆开心的笑个不停,我耍了个小聪明,把我们俩的姓都放在了横批里面,现场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海晏河清虚怀若谷(河清海晏时和岁丰)(8)

晏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我认为头条做这个姓氏文化的征文很有意义。它能让我们了解姓氏起源,感受历史,认知先祖,传承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