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沙永祥

南京和扬州是同在长江下游的两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统计,在二十五史中,扬州被提及3469次,南京则是3095次,在全国分列第二和第五位。

数字都很亮眼,有必要进行细化PK。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1)

1

远古大禹鼎定九州,南京和扬州均属古扬州的地域,荒蛮偏远,土地下下等,称得上一对难兄难弟。

扬州城有史可载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因伐齐的战略需求,“挖邗沟、筑邗城”。但由于史书记载较少且较为零碎,缺少田野考古发现,城市完整的文明发展脉络,从西汉吴王刘濞开始应该较为适宜,那是公元前195年。

南京诞生的标志是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建立了金陵邑。与扬州相类似,南京真正横空出世是三国时期的公元229年,孙权定都建业时,比扬州晚了400余年。

从城市建设看,扬州城占尽先机。刘濞被封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今扬州),随后大规模城市建设展开。广陵城周十四里半,城墙很高,上糊着红泥,既牢固又美丽,四面还建了备有烽火的望楼。为防止歹徒冲入,城门竟然用磁铁制成。城墙城内建筑物颇多,最重要的是章台宫,还有显阳殿、宫园等。据推测,扬州当时城市实有人口已达5—6万人,是名符其实的“东南第一大都会”。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2)

南京的城墙建设相对较晚。据考证,即便贵为东吴及东晋的京城,当年的南京城区,就是竹篱笆胡乱圈起来的大园子。东晋末年起,石头城才开始“加砖累甓”。直到公元480年,南京才有了真正的城墙,当时的南齐太祖萧道成“立六门城墙”,周长二十里一十九步,除个别重要部分有城砖外,主体上多是夯土所建。

2

“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南京作为都城,吸纳了大批北方流民和先进文化,占尽了六朝风流,称得上华夏最繁华的城市,有“六朝盛地”的美誉,而梁武帝时的南京可以说是世界最大的城市。

唐以前的扬州,通常指的是个省级地理概念,指的是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域,相当于华东地区,并非一个城市。汉时,设立了扬州刺史部进行管辖。东晋成立后,虽然新设了江州,将古扬州地域中的江西、福建省分出去,但古扬州的面积仍然宽广,此时扬州城的名称以广陵居多,也最为有名。

东晋与南北朝时期,扬州与南京城都隶属扬州刺史统管。这刺史非常重要,东晋时基本上是宰相级别的官员出任,如名臣谢安等。南朝时,则由皇帝的直系血亲担任。但是扬州刺史的治所在都城南京,而非现在的扬州城。

秦少游在《扬州集序》中称“自汉以来,既置刺史于是,称扬州者往往㧈其刺史所治而已”。从三国时期到初唐,人们所称的扬州就是扬州刺史治所地,共400余年,所以南朝梁人的“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扬州指的是南京城。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3)

扬州刺史的治所为何不选择现在的扬州?

俗语讲得好“小时候胖不算胖”,扬州虽然起步早,但此时连南京的大腿根都抱不到了。东汉末年,该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洪灾,基本毁灭。三国东晋南北朝时期,扬州处于南北对峙的前沿,屡遭兵火,民不聊生,朝廷考虑的是怎样将此作为屏障,强化军事建设,抵御对方的进攻。百姓们着眼的是如何生存,哪顾得上发展?所以经济发展一般,打仗却是一流,以至王敬则、杜僧明、吕僧珍等名将辈出,著名的常胜军“北府兵”,也是以扬州、镇江一带的流民为主力。但在魏晋风流方面,扬州多为看客。

3

繁华的六朝盛宴之后,南京进入了低潮期,毫无成就感地存在了三百年。

589年,隋朝灭了陈,中国重新统一。隋文帝下令“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更于石头于蒋州”,这道命令过于残忍,不仅将南京政治地位一降到底,变为普通的小县城,还将六朝的宫苑城池,全部夷平变为耕田。三国时开凿的古运河,连接秦淮河和太湖水网的破冈渎也被废除,南京交通日益边缘化。“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昔日繁华的南京只能成为唐宋人的追忆。

不过,南京城中遗留的六朝权贵和文人,很快找到了落脚点,那就是一江之隔的扬州。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4)

正所谓“风水轮流转”,隋帝国高度重视扬州城的建设,将其视为沟通南北的中心城市。特别是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大规模营建扬州城,提升行政级别等举措,让扬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大唐继承了隋的国策,扬州摇身为发达的一线城市、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建城面积高达20平方公里。做扬州官几乎是每个人的梦想,前期的扬州大都督、中后期的淮南节度使只有皇亲贵族、朝廷重臣才有资格胜任。扬州的文化也高度发达,大唐是诗的国度,众多名篇都与扬州密切相连,缺了扬州就会少了风雅,“扬州梦”成为所有城市中最有名的风月梦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26年,唐政府下令将设在丹阳(现南京)的行政机构治“扬州”,迁往长江对岸的江都。627年,唐废除州制,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至此,“扬州”不再是省级行政区概念,“扬州城”从此延续至今。

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写于百年后,诗中的扬州无疑就是现在的扬州城,应该与南京没太大关系

4

唐朝灭亡后,中国重新陷入南北分裂的局面,南京又迎来了机会。

937年,南唐取代在扬州定都的杨吴政权,定都南京。不过,扬州的地位也不算差,被定格在东都,两地难得的共荣了20年。

957年,南唐败于后周,扬州落于敌手。南唐不甘心,实行了焦土政策,将居民全部迁往江南,然后尽焚扬州城。但南唐的国运未能持续多久,975年,被取代后周的北宋所灭。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5)

有个规律,历史上在南京定都的,都没能逃脱短命这一魔咒,时间最长的东晋也不过百年,其余的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在诗词方面有个有趣的现象,写南京的诗多以怀旧为主流,感慨南京的没落,讲政治得多,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关于扬州的诗则以赞美为主流,讴歌生活得多,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等等。

还有就是语言方面有趣的现象,也许是无法看清未来,虽然生在江南,但南京人说话很特别,无论男女,说话都像连珠炮似的,往往还带着脏字,生怕在第一时间内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无半点温文尔雅,诗画江南的形象。

北宋时期,改江宁府为昇州节度,节度州是宋州中的最高等级,所以南京的行政级别还是高于一般州的。而此时的扬州仅管江都一地,辖区面积史上最小,难振雄风。

南宋时期,扬州再度成为了战略前沿、军事重镇,经济、文化建设乏善可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是词人姜夔无尽的感慨。

而南京再次因国家分裂而得福,作为陪京和留都,“罗绮一城,富六朝之风物,弦歌千里,绵万世之衣冠”,经济文化方面进步明显,不过出了个大奸臣秦桧,让南京人的颜面全失。

5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沿长江东下进逼南京,南京人连象征性的抵抗都不屑一顾,举手投降。面对江南基本沦陷的严峻形势,扬州军民在名将李庭芝、姜才的带领下,高举抗元大旗,誓死不降,浴血奋战一年半,展现出了扬州人的风骨。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6)

元朝时,扬州与南京均属江淮行省(曾两度改名江浙行省),该省治所曾在扬州和杭州两地转换,虽然最终定在了杭州,但元政府将淮东道宣慰司、扬州路总管府、两淮盐运司、江淮漕运司、行大司农司、榷茶都转运使司等重要机构都设在了扬州,还有淮南行枢密院等军事机构,由几代镇南王亲镇,扬州一跃成为元朝的东南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心。

其时,元政府疏浚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加上海运的再次复兴和发展,让扬州在隋唐的地缘优势得到恢复,再度成为交通枢纽。因此,扬州城市规模有了扩张,还有大量来自中亚乃至欧洲的商人也云集于此,元人吴师道咏扬州诗云“四城列屋数十万,依旧淮南第一州”!外国人也在夸,马可波罗的游记有些玄幻,但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和天主教神父鄂多立克的见闻足以证明扬州的繁盛。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7)

有学者认为,蒙元时期扬州甚至达到了后来明清两大帝国都无法给予的高端定位。

因为蒙古人以和平的方式进入,南京城市并未遭到多少破坏,但臣服的南京人并未被蒙古统治者高看,政治地位再度沦落为普通一城。元时,南京的市镇手工业较发达,人口有了显著的增长。但在经济文化发面,与历史比,显得相对平庸。与扬州的国际化贸易中心地位相比,难以出彩。

6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明,从此金陵正式有了“南京”这个名称。南京第一次告别分裂,成为大一统中国的都城。

而扬州城早在公元758年,就拥有扬州的专属名称,比南京早了610年。

作为大明首都,南京城开始大规模建设。浩大的明城墙工程让人叹为观止,城以花冈石做基,巨砖为墙,旧制总长96里,现实测七十四里多,长度为世界第一。

修建城墙的同时,朱元璋大玩乾坤大挪移,将南京的原住民迁往云南、青海等地,而把全国的有钱人、能工巧匠强行迁到南京定居,南京一跃而成为东方世界中心。

可是好景不长,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变为留都,高端人才和手工业者流失较为严重,不过经济、文化的发展似乎没受影响,仍是当时江南地区最富有的城市。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8)

元末战乱,可怜的扬州再遭屠城惨剧,有仅余郝、火等十八家之说。由于广大地区荒无人烟,明政府不得不强制从江南移民进行填充,以至于今天的扬州人很多是苏州“阊门移民”的后代。明初扬州城的规模较小,仅为唐代罗城的一半。直到明弘治五年,政府推行盐业改革,将输粮换引的“开中法”,改为以银换引的“折色法”,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全国盐业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经济发展随之起步。但直至明朝灭亡,仍无法同南京相提并论。

1645年,大清八旗杀来,外表柔弱的扬州军民在史可法的带领下奋起抵抗,展现了铮铮铁骨、热血豪情。终因实力不济,遭遇了惨痛的“扬州十日”。而南京的南明小朝廷,仿佛只有和“秦淮八艳”调情的本事,失去了扬州屏障,上上下下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清军似旅游般进入南京城,和风细雨,风平浪静。

南京人喜吃鸭,爱吃杂食叫得欢,随遇而安。扬州人最爱鹅,姿态优美,感情忠贞,恰如两个城市的性格。

7

清代的南京,是两江总督的治所所在地,政治地位肯定高于扬州。但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华夏的霸主则是扬州。

清初的扬州不仅是两淮盐运中心,还是漕运中心,巨商大咖云集,因此迅速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成为大清第一等烟柳繁华之地,人们又争着到扬州当官游乐了。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9)

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扬州的文化蓬勃发展。清政府在扬州开展了系列国家级文化工程,如康熙命令曹雪芹的祖父,时任两淮巡盐御史的曹寅主持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在天宁寺旁新建了文汇阁收藏《四库全书》。石涛、查士慎、王士禛等名家大腕纷至沓来,“红桥修禊”名动天下,甚至连秦淮河两岸的青楼歌女也云集扬州,造就了风月无边的小秦淮。扬州清曲、评话、玉雕、园林、广陵琴派等文化产业独领风骚,还诞生了著名画派“扬州八怪”。

1831年,道光帝推行盐务变革,动摇了扬州的经济根基;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由河运走向海运时代,扬州的交通优势逐步丧失;太平天国的兴起,更让扬州遭遇了灭顶之灾,数百年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由一线城市直接坠落到三线小城。小秦淮两岸的歌妓们也重新涌入了秦淮河,“风流薮泽,全属扬帮矣”。

此消彼长,太平天国的冲击虽然很大,但南京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一批励精图治的名臣的带领下,抓住了洋务运动这一发展机遇,开放了港口、兴建了铁路,建立了现代工业、还兴建了大学,迅速崛起。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10)

民国期间,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抗日战争期间,纵有长江天堑,又有天下第一的城墙,可南京城还是验证了是个永远守不住的城市,但这次挺直了脊梁,用热血谱就了悲壮,赢得了举世尊重。

虽然没能逃过短命的宿运,但民国奠定了南京的国际地位和发展格局,留下了丰厚的现代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相继失去了首都和直辖市的地位,但仍贵为江苏省府,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可圈可点。近期,国务院批准了南京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地位,扬州都已被南京远远地抛在身后。

可喜的是,随着机场、高铁的开通,当今扬州的交通瓶颈逐渐被打破,支柱产业不断增强,夕日的荣光正在逐步显现。

扬州最鼎盛的时期是什么时候(南京与扬州历史上的表现谁更优)(11)

几千年的发展史表明,中华盛世时扬州实力占优,分裂时代南京则独领风骚,历史上可以共侮,却难得共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