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爆的事件,就是中国最好的政法大学的刘教授和汪教授内卷事件了。为了一个副会长的职务,撕破脸皮,仿造嵇康的做法,微信推出长篇绝交书。看似正义,其实格局太小。有人说知识分子太渴望官职了,哪怕一个带有官形而无官神的职务,他们都挤破头去争抢,就是为了那点虚荣心和自我慰藉,实在令人可笑。文人相争实属不应该。

文人真的会相轻吗(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争)(1)

文人相轻是好事

知识分子,也就是古代所谓的文人。曹丕最先提出的文人相轻的说法,几乎是文人人际关系恒古不变的定律。文人相轻似乎不是一件好事,但客观上事实上却能够推进社会和思想的进步。因为学术观点不同看法不同,引发争论争鸣,只要不人身攻击,不武斗,其实也没什么,过去我们提倡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提倡不同思想意见的交流碰撞,推动思想解放,学术进步。就像庄子和惠子,他们彼此攻击对方思想,谁都看不起谁,是对手,后来惠子死了,庄子却很痛苦,因为他失去了一个辩论的对手,也失去了一个真正的朋友。又如国民时期的刘文典性格狂妄,不把闻一多,朱自清等人放在眼里,认为他们才华比不过自己,尤其鄙视沈从文的写作,敢于语言顶撞当时国民时期最高领导人。正是西南联大北大有这样的人,推动学术在争辩中不断发展繁荣。又如辜鸿铭,一身傲骨顽骨,留着辫子,和搞新文化运动的胡适等对着干,北大教授没几个人不被他骂的。但是就是有这样的保守派,客观上推动新文化运动理越辩越明,路越走越光明。所以国民时期大师辈出,除了和当时宽松的环境有关,文人相轻也从客观上推动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文人相轻并非全部是坏事,其积极作用一面也是不容忽视的。

文人真的会相轻吗(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争)(2)

文人相争只有坏处

今天社会变化不可同国民时期同日而语,文人相轻肯定有,但是很难再出大师也是事实,钱学森之问的难题不知何日可破解。不可否认,几十年的教育我们培养出了各领域的数十万计的专家。他们大多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就拿自己比较熟悉的高校来说,今天文人相争是越来越激烈了。如果是学术思想观点相争还好。更多的是学术资源和权力的相争,就像开头刘教授和汪教授的相争一样,本质上是在争学术资源,学术权力,学术地位。专家学者不专心论文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却整天把学术科研作为名利场来争斗,步步远离专家学者的初心使命,令人不安。现在虽然提出要破五唯,但是高级职称的竞争相当激烈,为什么大家都去争,无非不就是名和利二字。搞科研是为了评教授,评上教授了,就忘了科研。争相加入各种协会,研究会等学术性团体,争当里面的会长副会长,主席副主席,无非是为了巩固提高学术地位,扩大学术资源,享受学术权力。就像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面,各派争夺武林盟主位置的道理一样。这样看来文人失去了原来的本色和底色,名利熏心,官化严重,文人在向远离文人的道路上演进。这样的学术氛围恐怕不是一件好事。文人相争只有坏处,绝无益处。

文人真的会相轻吗(文人相轻与文人相争)(3)

结语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文人相轻也好,文人相争也好,不应将学术跟名利捆绑起来,知识分子就应该有士的精神,弘扬大道,以天下为己任,把学术和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田间地头上,写在卡脖子技术攻关上。而不应该为了自己那点私利,那几个虚名,搞窝里斗,你争我抢,搞得乌烟瘴气。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就应该要有高站位,高觉悟,高格局,高品德。不要干拉低自己身位的事,让社会大众笑话。

,